显微组织对高强耐候钢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
2022-01-18 15:54:10 作者:阿洁 来源:设备管理与防腐 分享至:

目前,我国在役铁路货车约70万辆,其中敞车约占总量的70%[1]。Q450NQR1因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的特点,成为现役铁路敞车的主要用钢,广泛应用于C70敞车上[2,3],为我国煤炭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对中车提出对铁路敞车用钢轻量化的目标,450 MPa级高强耐候钢已经足够满足80 t铁路敞车体强度的设计要求,这就要求新型铁路敞车用钢在兼具低成本的同时,具有更优异的耐腐蚀性能[4,5]。


文献[6-9]表明珠光体组织是与夹杂物相似的腐蚀起源点,珠光体诱发局部腐蚀表现为:珠光体中渗碳体与铁素体之间的电位差引发电偶腐蚀,对材料耐蚀性是不利的。为避免珠光体组织对实验钢耐蚀性的不利影响,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一种铁路敞车用经济型450 MPa级高强耐候钢,后通过控轧控冷,获得了3种不同珠光体含量的高强耐候钢,旨在研究显微组织对高强耐候钢耐大气腐蚀性能的影响,为铁路敞车用经济型高强耐候钢的开发提供参考。


1 实验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一种铁路敞车用经济型450 MPa级高强耐候钢,综合考虑其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和耐蚀性能的要求,采用低Mn、S和高Ti的化学成分设计,并复合添加耐蚀元素Cr、Ni、Cu。实验钢与对比钢Q345B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材料化学成分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实验钢坯料加工成220 mm×220 mm×50 mm的方坯,最终轧制为厚度7 mm的热轧态钢板。通过控轧控冷获得3种不同显微组织的实验钢,力学性能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钢的力学性能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周浸腐蚀实验依据TB/T 2375-1993进行,实验材料是Q345B钢及1#、2#、3#实验钢。尺寸为60 mm×40 mm×4 mm,每种材料取5个平行试样;实验前依次用丙酮、无水乙醇除去表面油污,在干燥箱中干燥24 h 后称重。腐蚀液为0.01 mol/L的NaHSO3溶液,溶液温度为45 ℃,湿度70%RH,实验时间为72 h。


腐蚀产物的去除按照GB/T 16545-2015,缓蚀剂配置为:500 mL盐酸+500 mL蒸馏水+3.5 g六次甲基四胺。通过超声波清洗仪去除试样表面腐蚀产物,酸洗后用清水冲净,再依次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浸泡,取出后立即用热风吹干,放入干燥器中保存24 h后对试样进行称量。腐蚀失重率w如下: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式中,w为腐蚀失重率,g/(m2·h);g0和g1为试样腐蚀前后质量,g;a、b和c分别为试样长度、宽度和厚度,mm;t为实验时间,h。


实验结束后,采用Sigma 500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对实验钢腐蚀后各区域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并利用其自带的能谱分析仪 (EDS) 分析腐蚀产物的化学成分。采用PARSTAT 2273电化学工作站测定3种组织实验钢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2 结果和分析


2.1 实验钢显微组织分析


不同工艺下实验钢的金相组织如图1所示,实验钢1#组织为铁素体 (F)+珠光体 (P),实验钢2#、3#的组织为铁素体 (F)+贝氏体 (B)+珠光体 (P),但构成比例不同,分别为85%F+15%P、81%F+14%B+5%P、82%F+16%B+2%P (以下分别简称为15%P、5%P、2%P)。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1   3种实验钢的金相组织


2.2 组织对实验钢耐蚀性的影响分析


3种组织实验钢与对比钢Q345B的腐蚀速率结果如图2所示。可见实验钢的腐蚀速率随着珠光体占比的降低而降低,可见在周浸腐蚀条件下,珠光体组织对材料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存在不利影响。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2   实验钢腐蚀失重率


3种组织实验钢与对比钢Q345B在周浸腐蚀试验后的宏观腐蚀形貌如图3所示。对比钢Q345B呈棕黄色,表面覆盖一层疏松锈层,与基体结合力差,容易剥落;随着腐蚀时间延长,锈层逐渐变成褐色;15%P钢呈灰绿色,表面平整,仅在悬挂试样的孔洞附近存在少量疏松锈层;5%P钢与2%P钢腐蚀形貌相似,颜色呈深绿色,悬挂试样的孔洞附近依然存在少量疏松锈层。实验钢总体上呈现平整的腐蚀形貌,表面腐蚀产物分布均匀,附着紧密,对基体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3   3种实验钢及对比钢周浸腐蚀实验后的腐蚀形貌


图4为3种实验钢与对比钢Q345B钢在周浸腐蚀实验后的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可见Q345B钢表面腐蚀产物疏松,出现明显的腐蚀层开裂形貌,局部腐蚀产物已经脱落。15%P钢可见内锈层与外锈层的分界线,外锈层已经大量脱落,内锈层致密均匀;5%P钢外锈层基本脱落完成,内锈层腐蚀产物出现局部团聚形貌;2%P钢表面腐蚀产物呈土丘状,腐蚀产物上又生成了更细小的颗粒状腐蚀产物,均匀而致密,有效隔绝了腐蚀介质向基体内的渗透,降低了酸性介质对基体的腐蚀。由此可见,随着P组织含量的降低,实验钢的整体耐腐蚀性较好,腐蚀方式以均匀腐蚀为主,较快生成了致密内锈层,腐蚀产物紧紧地依附在基体表面,没有明显的坑洞和裂纹。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4   试样表面腐蚀形貌的SEM像


2.3 实验钢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3种实验钢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如图5所示,其对应的自腐蚀电位 (Ecorr / V) 和电流密度 (Icorr / μA·cm-2) 分别为-0.67,-0.65,-0.61及25.0,28.1,35.2。2%P钢的极化曲线在最上方,表明其腐蚀电位最高。15%P钢极化曲线图形位于最下方,腐蚀电位最低。从表中可以看出:试样的腐蚀电位排序与腐蚀电流结果相反,该现象表明低P组织钢在腐蚀初期,发生阳极溶解的速度最快。这是因为在钢基体表面致密锈层形成之前,腐蚀行为主要取决于钢基体内各部分的电极电位之差[10]。珠光体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晶内铁素体和渗碳体交错,两者电位存在明显的差异[11],在液膜下形成的大量微电池加速了珠光体的腐蚀。在电化学腐蚀中,“大阴极小阳极”会使腐蚀加剧,因此2%P钢在腐蚀初期即致密锈层形成之前会迅速腐蚀。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5   实验钢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2.4 实验钢锈层结构与元素分布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P组织含量的实验钢腐蚀差异性,选取15%P钢与2%P钢,对其锈层结构及元素分布进行观察,如图6所示。可见15%P钢外锈层已经脱落,裂纹延伸至整个内锈层,内锈层与基体连接的局部出现了应力开裂形貌。腐蚀坑深度约32~37 μm,宽度约40~74 μm。Cr在锈层表面与裂缝处都出现了富集,Cu则在锈层表面与腐蚀坑内出现了明显富集,而S在腐蚀的过程中逐步侵蚀至基体内,并在腐蚀坑内大量富集。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6   15%P和2%P钢试样的截面腐蚀形貌


2%P钢锈层结构与15%P钢相似,锈层出现开裂,但外锈层并未脱落,可见2%P钢锈层厚度要比15%P钢小很多。2%P钢腐蚀坑尺寸明显较15%P钢小,深度约19~32 μm,宽度约24~34 μm。Cr在锈层表面与裂缝处都出现了富集。与15%P钢显著不同的是,S仅扩散至锈层裂缝处,腐蚀坑内S含量很少,而基体内基本消失不见,Cu富集位置与S富集位置基体一致,可见Cu对S向基体内的侵蚀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Cu是提高材料耐蚀性[12-15]最有效的元素之一,为进一步研究Cu在抑制腐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存在状态,对锈层中Cu的存在状态与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见图7所示。可见15%P钢锈层表面存在许多小而弥散分布的多面体晶石物相,这种物相多分布于完整的锈层上,而锈层开裂处少有分布,经EDS分析为富Cu相。这表明Cu在内锈层上形核,并对内锈层起到“锚固”作用,改善锈层结构,防止锈层开裂。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7   内锈层腐蚀形貌的SEM像及EDS结果


2%P钢富Cu相呈团聚状,与15%P钢不同的是,Cu在内锈层形核后,逐渐长大,数量更多,尺寸也更大,对腐蚀介质的隔绝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富Cu相上出现了更多更细小的弥散富Cu相,揭示了富Cu的形核与长大过程。


3 结论


(1) 通过控轧控冷获得3种不同珠光体含量的高强耐候钢,周浸腐蚀实验结果表明,珠光体组织含量越低,锈层越致密,耐蚀性越好。


(2) 动电位极化曲线结果与周浸腐蚀实验结果一致,即珠光体含量越低,腐蚀越难发生,但在腐蚀初期即致密锈层形成之前,低珠光体组织会率先发生阳极溶解。


(3) Cu在锈层与腐蚀坑内富集,有效抑制了S向基体内侵蚀,隔绝了酸性腐蚀介质,减缓了腐蚀的进程。Cu在内锈层上形核并长大,对内锈层起到“锚固”作用,抑制了其开裂进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