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个机构的6849名科学家入选。
中国内地今年继续排名第二,共有1275人次入选,所占比例从2018年的7.9%上升至17.9%。五年来,中国内地科学家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所占比例翻了一番多,这反映了科研全球化正推动高层次科研和学术贡献实现重要的全球发展再平衡。
中国科学院共有270人次上榜,多于去年的228人次,并超过哈佛大学成为拥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次数最多的机构。清华大学今年入选78人次,比2022年多了5人次,蝉联全球第5位。
表1: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国家或地区
表2: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高被引科学家,或者说高被引科学家的遴选规则是什么呢?
(以下内容为学之策根据科睿唯安官方相关规则解读)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有高被引论文,而且高被引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需要达到阈值。
(1)高被引论文数阈值规则:在21个ESI学科中,每个学科对拥有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进行排序,该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为作者数的平方根。例如某个学科,100个人拥有高被引论文,那么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设定为10。排名第10的这位学者拥有的高被引论文数即为高被引论文数阈值。
(2)如果某位学者的高被引数刚好比阈值低1,但他的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很高,总被引次数进入了上述已经初步入选学者的高被引论文总被引次数的前50%,那这位学者也可以成为候选人。
(3)满足上述两点还不够,因为对学者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次数也有要求。每个ESI学科,有一个全球前1%学者被引频次阈值。入选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次数需要高于这个阈值。所以有些学者,高被引论文数量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刚刚卡着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阈值,这样总被引次数很低,也很难成为高被引科学家。
(4)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者的高被引论文并不在同一个ESI学科,这时候将其列入跨学科领域计算。例如某位学者在A领域发表了5篇高被引,总被引200次;在B领域发表了10篇高被引,总被引500次。而A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阈值为8,总被引频次阈值为1000;B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阈值为20,总被引频次阈值为2500。那么该学者论文数得分为:5/8+10/20=1.125,引文得分为:200/1000+500/2500=0.4。只有论文数得分和引文得分同时大于1,该学者才能成为跨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
看明白了吗,奋斗起来吧,未来的高被引科学家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