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层 据为己有
抄录他人内容,不作任何交代,让人以为这是作者自己写的、自己想出来的。
没错,这其实就是抄袭、剽窃,极其严重的学术不端。
-17层 向壁虚构
这又分为两种做法。一种是“假引文+假文献”,另一种是“假引文+真文献”。前者“假到底”,后者“真假结合”,但后者并不比前者稍好一点,反而更恶劣——主观上伪装的用意更深厚,客观上一是亵渎了真文献的作者,二是更折磨有意查考原文的读者。好在,客观地讲,这两种做法还是比较罕见的。
这种“伪造名言”的做法,在中学考场作文里颇有市场,关键问题是还颇有成效。这种尝到了甜头的学生,上了大学读了研,在写论文的时候,就相对容易故技重施。
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做法:印象中某人说过某话,但如今实在查不到他是在哪里说的了,于是挑他一部最可能的著作来充作参考文献;或者记得某书内有某话,但如今实在找不到位置了,于是著录该文献不标页码(遇到编辑部要求提供页码就瞎编一个数字)。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做法没有前两种那么恶劣,所以做这种事儿的人远比前者多。
高端严谨的刊社(出版社)、认真负责的编校会亲自查对原始文献(包括必要时要求引用者协助提供所引著作的版权页和引文页的照片)核实引文和出处,但这种敢于虚构引文或编造出处的作者及其作品通常很少能进入上述平台和环节。
-2层 移花接木
看见他人著作文章里某条引文,觉得可为自己所用,于是连引文带出处移植过来,也不管所见著作文章的作者是否可靠,即不管其抄引文本和著录出处是否忠实准确,更不管其对原文是否正确理解、是否断章取义。
如此假装参引,或曰“转引谎称直引”,在《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里面叫作“将转引自其他文献的引文标注为直引,包括将引自译著的引文标注为引自原著”。
这种偷懒的假引,“学术不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风险很大。如果前面的“二传手”足够靠谱,那么这个偷懒者的不端行为倒是基本不会暴露;但若“二传手”稀里马哈甚或弄虚作假,留下各种出入,埋下大小地雷,那么这个偷懒者就被坑死了,而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症状举例】
一篇论文多处引用马恩某经典著作(或文章)中的名言,却时而著录马恩选集某版某卷,时而著录马恩全集某版某卷,时而著录某版单行本。更有甚者,同是引用某书,却时而著录第一版,时而著录第二版。但凡这类情况,除了极个别的是确实需要区分不同版本来选用某种不同的译法或修订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到处移花接木的结果。事实上,有不少人,这么做完以后,甚至根本都不知道这多处名言其实是出自同一著作(文章)。
-1层 引用不忠
确实自己阅读文献而引用,但是引用的时候不严谨、不规矩、不忠信、不老实。
轻慢者,吊儿郎当,漫不经心,鲁鱼亥豕,错漏百出。
恶劣者,断章取义,削人足而适己履,甚至歪曲篡改,使人面目失真。
总之,这正是上节所说的“不靠谱”,专给“移花接木”的懒人挖坑。
0层 但求无过
“但求无过”是指谨慎或者说“负责任”的移花接木,即在移植他人引文的时候亲自查证校对以确保无误——但仅此而已。
《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里面有一条“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实际未参考过的文献”,是否包括这种“只核对信息,不阅读文献”的情况呢?我不知道。
此外,还有两种自作聪明的做法:
第一种,采取注释形式:“① 见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转引自张三《浅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23页。”殊不知,“转引自”是不可轻用的,通常只有在引文独特重要、原书罕见难寻、原引公认可信的情况下才不得已而为之,而决非懒惰者的“免责声明”。
第二种更“聪明”,更不露痕迹。正文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4]”。参考文献则著录:“[4]张三.浅谈××××[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3.”呵呵。
据说,严格的好导师会拿学生文章的参考文献来逐条考问学生。例如:
导师还经常批评我写论文时的“江湖做派”。一次,她看到我论文中引用了50多个参考文献,便逐一问我,结果发现这些文献我都没读过,她便很严厉地批评了我。她说:“文献不是用来撑门面的,也不是做给审稿人看的,而是要诚实地告诉学界同人文章背后的思想来源和逻辑关系。一本书你连看都没看过,就从网上找来一句做成参考文献,这是一种欺骗。做学问不能偷懒,也不能学一身’江湖做派‘。”读博士的头两年,我每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导师都会问一遍,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做过伪引,再也没引用过未读文献。
——宏宇《我收到了导师的问候,但我早已不做学术!》
顺便说,最粗暴的“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实际未参考过的文献”,是编辑部强行添加对“互引刊物”的引用,或者编辑私自添加对朋友著作的引用。他们这么做,通常会跟作者打个招呼,弱势的作者一般不敢抵制。
1层 机械引用
为引用而引用,随随便便凑数。
来源上,不拘品位,不加比较,抓到篮里就是菜。引用的文献源、文献作者、文献质量过于显Low,或者文献载体不够严肃,总之跟引用者的身份以及作品的发布平台、读者层次等因素太不般配。直白地说,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很可能单是因为参考文献过Low就被审稿人毙掉了。
本质上,不优选,不溯源,导致参考文献缺乏代表性(权威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原始性(最早性)。(这种引用通常是为了给自己装门面或攒篇幅,但也有的是帮助朋友制造“反响”,或者是孝敬导师、显示“懂事”。)
效果上,牵强疏离,缺乏必然,甚或堆砌显摆,画蛇添足。有它五八、无它四十或半百,换成别的可能九十;甚或有它是病,删去正好。
2层 有机引用
形式上规范、准确,浑然一体;
内容上必要、最佳,灵符一道。
总之,摆脱了前六层各种毛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