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江颖等在《自然-综述》系列期刊发表扫描探针显微术领域的综述文章
2021-05-20 15:32:11 作者:知社 来源:知社学术圈 分享至:

近日,应《自然-综述》系列期刊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邀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江颖教授联合扫描探针显微术领域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包括:瑞士巴塞尔大学的Christoph Gerber教授(原子力显微镜的发明者之一)、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量子纳米科学中心主任Andreas Heinrich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Daniel Müller教授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Simon Scheuring教授,共同撰写了题为“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扫描探针显微术)的综述文章(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 1, 36 (2021))。编辑同期配发了PrimeView进行推介。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于2021年1月创刊,致力于加强跨学科的协作,出版介绍和总结先进方法或技术的引导性综述,通常围绕一个重要主题,邀请跨地区跨学科的多名顶尖学者合作撰写,旨在为广泛的不同职业阶段的跨学科研究者提供评估和应用技术的信息。江颖等在该综述中详细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构造,展示了如何实现高分辨成像、谱学以及原子分子操纵技术,总结了扫描探针显微术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方向的最新应用,并梳理了该领域现存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江颖教授是文章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博士后边珂是第一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和发改委、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的经费支持。


延伸阅读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是纳米科技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利用尖锐的针尖逐点扫描样品,可在原子/分子/纳米尺度上获取表面的形貌和丰富的物性。SPM主要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 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2016年卡夫里奖),通常以针尖获取的微弱电流和力信号作为反馈进行扫描成像,固定针尖位置则可以获得扫描隧道谱和各类丰富的力谱。此外,通过施加局域的电压脉冲和作用力,针尖还可以实现对单个原子/分子和化学键的精准操纵。针尖通常采用物理剪切和电化学腐蚀法制备,而更精细的功能化针尖需利用单个原子或分子进行修饰。为了拓展SPM的探测自由度,以获取光子、电场、磁场、应力、温度等信息,科学家们还发展出一系列SPM的变型系统。


自其诞生以来,SPM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改变了人类对物质的研究范式和基础认知。在物理学领域,SPM可以在原子尺度上探究单个缺陷的电子态、单个磁性原子的自旋能级结构及其新奇磁相互作用,并构建原子尺度的量子门和量子围栏等新奇物理器件;在超高真空环境中,SPM为研究单分子级的化学反应过程提供了有力手段,同时也适用于大气和液相环境中多相催化、电化学、分子自组装等领域的高分辨表征;在材料学领域,SPM不仅可以探究超导和拓扑材料的局域电子态结构及其微观机制,也可实现二维材料、光电功能化材料和铁电材料的局域电学、光学、磁学性质以及生长动力学的高分辨表征;此外,SPM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体系(包括器官、组织、生物薄膜、蛋白质以及核酸)中的结构表征和成像,通过功能化的AFM针尖采集单分子\单细胞力谱,探究生物基团或细胞间的各类相互作用,利用快速扫描AFM还可实时观测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


目前,SPM还存在一些技术挑战,诸如:针尖在扫描过程中对样品不可避免的扰动,受限的探测带宽和时间分辨能力,难以探测埋藏界面的微观信息等。SPM与超快激光、量子传感、精密测量、光学微腔等技术的融合有望突破这些技术瓶颈。SPM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相干探测和操控、复杂三维纳米结构的表征和解构、极端物理条件下的SPM以及生物活体系统的原位表征等。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A.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示意图。B. 利用扫描探针操控单分子化学反应。C.单个Ti原子的磁共振谱线。D. 利用力谱探测病毒在细胞上的扩散和结合行为。E. 单个水分子的振动谱。F. 外膜蛋白质的原子力显微镜成像。G. 单个水合钠离子的原子力显微镜成像。


文章链接:http://jiang.pku.edu.cn/file/2021/NatRevMethodsPrimer2021_SPM.pdf


编辑部推介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6-021-00037-y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