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程代展深夜发文《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便是会对如今高学历人才就业问题产生难以置信的感觉。
这篇文章是程教授在挽留一个想要去当老师的博士生失败后所写,程教授难以明白的是为什么现在将要成为科学家的人却去选择做中学老师。看到这里内心难免唏嘘,清北博士,数十年的信息培养,临了却去做了中学老师,真是大材小用,况且现在也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毕竟像“北大扫地僧”韦东奕那样的人不多。
学生直言:“做科研太累了,没兴趣,不想做了”,其实大家想一想,做科研的确是枯燥、乏味的,可能有无数次失败,可能有无数次不成功。但有结果出名的机会,只有那么一次。搞学术研究就是这样磨练人的意志力。
很多搞学术研究的人,都是半途而废了。选择加入有编制、稳定的工作岗位。做科研收入微薄,只能靠学校给的部分补贴或者导师给的一点薪资度日,基本开销有时候都会是问题,与银行、企业这样的机构所提供的薪资没法比较。
这位要去做中学教师的博士生,难道一开始没有梦想。没有热情吗?并不是,投身科研的人,哪一个一开始不是满腔热血?只是被时光慢慢消耗完了,被生活慢慢抚平罢了。搞学术、搞科研可见有多么孤独,可见对人的意志力有多大的消耗。
难道这位博士生选择有错吗?在我看来这件事情不一定谁对谁错,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教授挽留学生,是因为看到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是看到了学生能成为科学家、学者的潜质。学生选择放弃科研,捡起生活也不能说不对。只是找到了感觉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咱们国家,科研学者收入比不上明星,没到一定级别收入更是微薄。也许一开始选择这些搞科研方向的专业是因为喜欢,是因为梦想,是因为要做一个纯粹的学者,但是毕竟梦想不能当饭吃,再高的神也是需要生活下去的。
从一个学者转换为一个中学老师,他只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选择。况且,转换为一个教育中工作者,也是搞学术研究的人另外一个方向,国家需要人才,去培养人才也是没错的。教授的挽留是因为他是一位学者,一位纯粹的学者,他感觉博士生去做中学老师是一种资源浪费。双方都没有错,只是选择的方向不同罢了。
有的人说:可惜,说他这种背景,再过几年妥妥的教授,现在放弃太早了。也有的人说吃饭最重要,生活都成问题了,凭理想活着吗?
“北大扫地僧”韦东奕为什么能够坚持在学术科研方向?那是因为家庭条件,要知道选择这个经济化社会,穷人是搞不起研究的,“韦神”的父母都是高知份子,家庭条件殷实,而这位博士生同样也是搞数学,但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
北大的黄金一代,五分之四的人都在国外做大学教授,国内人才流失那么严重,除了社会层面对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不均,还有就是环境问题,给学者的压力太大!
以上文章纯属个人观点,如果与您看法不一致,还希望海涵。
以下是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