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985博士自述!第四年结束,还没发表论文,心态出了问题,怎么办?
2022-06-24 14:18:08 作者:材料学网 来源:材料学网 分享至:


本人2012年9月直博,2017年7月博士毕业,2016年5月24日收到第一篇SCI的录用通知,随后又接连发了4篇,最后1篇1区、2篇2区、1篇3区、1篇4区,顺利毕业,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努力的人运气一般不会太差。所以希望题主不要放弃,这是黎明前最后的一丝黑暗,一定要再坚持一下,山重水尽处定将是柳暗花明。

我仍然记得那个收到录用通知邮件的上午,是我一个在国外公派的师兄发微信给我,说恭喜我文章录用了,因为他是共同作者,他也收到的邮件,我马上登上邮箱查看,当我看到邮件里写着“I am pleased to confirm that your paper "xxx"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xxx.”,当时我是直接跑出办公室,给女朋友、我爸、我妈都打了电话,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希望对题主有一定帮助。

1.博一阶段

博一第一学期,入学后,导师就安排我们几个研究生分别跟踪一些我们这个领域的知名杂志,也是出于对我的锻炼,导师分配给我的期刊是我们这个领域最牛的综述类期刊,大概是双月刊,每一期也只有6-10篇文章,给我的要求是每个月读一篇,其他的学生是一周读一篇,这个主要是由于综述类文章的体量很大,参考文献基本都在200篇以上,平时汇报别的同学是一周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我是一个月汇报一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整个第一学期我一共读了4篇综述类的大文章,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掌握了如何精读外文文献。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导师又给我安排了新任务,让我协助他收集一些论文,主要是用于写他申请基金材料中的研究背景和当前的研究现状,大概过年前的3周时间里我找了大概50篇中英文的文献,并且自己也进行了总结,这段经历又让我掌握了略读参考文献的方法。随后导师的基金也中了,顺理成章的我就成了这个基金的内容也成为我博士课题的主要内容。至此我大概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献。

博一第二学期,当我正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很不凑巧生了一场大病,光住院就住了45天,加上前前后后耽误的时间大概有三个月,所以博一的下学期我没法搭建我的试验设备,也没法做实验,我主要是阅读了跟我研究内容相关的2篇英文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大概7、8篇的中文博士学位论文。为了能赶上点儿进度,我暑假就没有休,再加上我一个人也没法做实验,我就开始学习模拟用的商业软件。在这里我确实要感谢淘宝,很多软件的使用教程,特别是视频教程我都是从淘宝上买到的。就这样到了博二开学我已经着手开始算一些东西了。

截止到博一结束:0论文

2.博二阶段

博二第一学期,又有了新师弟加入,因为我这边做实验需要人手,导师也给我配了个师弟,加上之前和我做一个方向的同级硕士同学,我们就有了个三人小组,这学期开始,我和我的硕士同学都没有课了,工作重点就放在了组装试验设备上,我主要负责机加工部分,他主要负责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师弟主要是帮我跑一跑机加工或者买些必要的配件。大约是9月底的一次例会上,导师说他收到一封邮件,有个SCI期刊找他约稿,约稿的话,中的几率就大一些,我就有点儿跃跃欲试,我记得是11月中旬截稿。我就在忙机加工的同时,开始着手模型的计算,并且也有了一些计算结果。但是还是没什么经验,计划给自己留半个月的时间写论文,现在想想有些自不量力,并且在我准备开始写的时候我又仔细读了那封邮件,看看从哪个方向去写,结果一看傻眼了人家是试验类论文的约稿,我写的是模拟仿真,方向都没摸对。跟导师也说了,导师觉得我算的东西还有点儿意思,正好那个基金年底有个年会,要求每个在研项目必须投一篇,评价靠前的200篇文章可以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但是对我的博士毕业没什么太大用。但是我抱着了解论文写作流程的想法,照猫画虎的写了一篇,投出去后审稿意见还可以,稍微改改就录了。这次投稿经历在我的读博过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主要原因上让我了解了学术论文到底是什么概念,投稿是个什么滋味,并且录用的过程也很顺利,让我信心大增。

博二第二学期,最关键的事情是博士开题,还比较幸运,没有费太多周折就顺利通过了,但试验方面整体上并不是很顺利,试验装置加工和安装总是问题不断,好在在我们三人小组的不断努力下,勉强可以做实验了,并且大多数试验数据需要用于我同级的硕士同学毕业,所以这半年我又深耕了一下模拟仿真方向,在暑假期间算出了更多的数据。

截止到博二结束:1篇中文核心论文

3.博三阶段

博三第一学期,跟我同一年入职的硕士都开始找工作和准备毕业,这个时间点对我有比较大的触动,因为如果我不直博的话,这一学期我也要面临毕业了,但是回望我的研究成果,只有一篇中文的会议论文,并且只是推荐到了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如果我今年毕业的话,我是达不到毕业条件的,但是和我一起入学的硕士都有了EI检索的论文,甚至有了SCI检索论文。现在回想接下来持续一年多焦虑的起始点就是从这里开始,并且我也总结出一句话:一个人的焦虑多是从与身边人的比较开始,在你眼里那些不起眼的身边人取得的东西比你多比你好的时候,焦虑就会激增。但是由于目前手头没有试验数据只有仿真模拟数据,所以投SCI的期刊基本不太可能,所以在这时我有了两个想法:第一个想法是之前写基金的时候搜了大量的文献,我想写一篇综述类文章,第二个想法是把仿真的结果整理一下投一篇国际会议EI论文(博士期间可以出国开一次国际会议,费用学校承担)。后来的结果告诉我第一个想法的综述虽然非常难写,完稿已经是在博三结束的暑假了,并且直到我毕业这篇文章也没有被录用,最后我转给了我的师弟,大概是我工作2年后才最终被录用。虽然明面上没什么收获,但是潜在里给我很多意外收获,其一是大论文的第一章绪论毫无压力的写完,基本就用了2天的时间,就是把我那篇英文的综述翻译一遍,英文本来就是我自己写的,翻译成中文也不存在抄袭剽窃的嫌疑;其二是写综述超级锻炼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一能力也被我应用到后续的工作中,收益匪浅。第二个想法还是比较好实现了,博三第一学期的期末,在毕业的氛围中,我人生中第一篇EI论文顺利论文,虽然是会议论文,但也有里程碑的作用。博三第一学期结束后,我大多数留在本校读研的本科同学也都毕业了,吃饭喝酒的人也少了,我也彻底从学校搬出来,开始一个人生活。

博三第二学期,总结下来是“身体累”,我几乎所有博士论文中的试验数据都是这半年做完的,当时由于试验室的窗帘遮光效果不好,又要做光学试验,我和我师弟就半夜做实验,大概这样昼夜颠倒做了一个月试验,这一个月的试验也是断断续续的,因为仪器设备是整个学院共用的,我们集中借了两次把需要这个设备的试验全部做完,空余的时间我们就用来处理数据。整个试验大概做了3个月,从4月到6月,试验全部完成,进入数据整理阶段。这半年所有关于论文写作的内容基本全部停滞,只是把仿真结果的一些边角碎料整合了一下,按导师要求投了一篇EI的国际会议论文。伴随而来的是同一级读博的同学开始陆续录用SCI,按学校的规定博三第二学期结束之前要进行博士中期考核,我还记得我在考核现场由于没有多少成果被学院的老师质疑,最后只拿了一个合格。说实话拿到这个结果我心理确实很委屈,因为这三年过的我确实没有偷懒,我也很努力,就是因为手头没有现成的试验装置,也没有师兄师姐领路,方向也是课题组全新的方向,导致我比那些博一上手就能做实验的博士成果少,我觉得就因为成果少否定我的工作这不公平。后来我明白了上天是公平的,沉寂就是为了后面的爆发,但是在这个等待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放弃,否则将功亏一篑。

截止到博三结束: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EI会议论文

这期间有个小插曲,也是我缓解焦虑的一个小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我觉得读博士最头疼的一个地方就是,取得成果之前都需要一段沉寂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你的研究成果收益很难量化,所以经常给我一种一天无所事事的感觉,没有正向的反馈,导致我会因为一天的碌碌无为而自责,从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在博二第二学期开始,我开始捡起我本科时候就学的日语,开始听在线网课,特别是博三第一学期我开始独立生活后,我去试验室就变成了朝九晚五,晚上回到家就开始学习日语,没听完一节课,学习进度条往上走一点儿,我就能看到我这一天的收获,并且我还给自己报名了N3的考试,博三第一学期期末我也顺利拿下了N3的证书,后面时间我又开始学习N2,直到博五第一学期的期末。我感觉这一阶段日语的学习不但丰富了我的博士生活,还让我可以从试验或者投稿的挫败感中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心态,投入下一场战争。对于博士来说,如果能每天清晰的看到你的进步,对坚持把博士读下来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4.博四阶段

博四学期开始,我的综述论文已经在暑假完稿了,9月份我第一次正式投出了期刊论文,到12月底,接种而来的是三连拒,这对我的信心是一次比较大的打击,我果断作出决定,这篇综述暂缓,束之高阁,不再浪费精力,现在想想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这一学期的重点工作是对试验数据的集中处理,发现遗漏又零星的补做了一些试验。与此同时,仿真模拟方面继续产出会议论文,最终又中了两篇会议EI。在放寒假之前我第一次完稿了我研究生涯的第一篇研究型期刊论文,在1月份完成投稿,投的是一个二区的期刊,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有希望的,也确实投入了大量心血。在寒假期间我又写了一篇,在2月底也投出去了,也是一个二区期刊,但是换了一个。3月份,收到了第一篇文章的拒稿信,说实话看到邮件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我自认为这篇文章是我目前写作的最高水平了,结果又被拒稿,让我变得无路可走了,不知道怎么才能中一篇SCI,加上五年的直博期限已经就剩下一年多了,我现在连SCI的门都没摸着。颓废了几天,又把专家的审稿意见拿出来看了看,研究怎么改这篇文章,并且准备出国开会。总之心情比较低落,好在第一次出国的兴奋冲淡了一些。神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在我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收到了一封邮件,投稿的第二篇SCI文章给了一个大修的意见,正好导师就在我旁边一起候机,我俩就逐条研究了专家给的意见,总体上来说除了一个专家说要补做试验之外,剩下的意见都比较好修改,但是补做试验确实没可能,我们学院就没有这样的设备,但是我和导师还是研究尽可能的回复专家的意见,既然没法补做试验,但我们有一些仿真的数据,到时候补充上去。整个出国的7天我基本上都在研究怎么修改论文,一回国后我就着手修改,并且诚恳的向专家解释我们确实没有设备做这个试验,但是为了理解我们补充了仿真的结果,并且我还加了一句“这边文章对我博士毕业非常重要,感谢您的理解”,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上传了修改后的文章。5月的一天上午,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论文成果接受。回顾我第一篇SCI论文的收录过程,正是应了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整个博四期间我又插空写了2篇关于仿真的EI会议论文。

截止到博四结束:1篇中文核心论文+4篇EI会议论文+1篇SCI论文

5.博五阶段

6月份随着欧洲杯的开赛,博四结束,博五正式开始。我又开始修改起我3月份被拒的那篇文章,增加了更多的试验数据,并且又加深了分析,随后又换了一个期刊进行投稿,很顺利的是,这篇文章初审给的是小修,简单修改修改8月份顺利录用。感觉真的是捅破了发SCI论文了这层窗户纸。紧接着就又写了第三篇和第四篇,另外有一篇之前的EI会议论文又被推荐到期刊发表,但是要扩容一倍的内容,也就是我写的第五篇。

博五的上学期从10月下旬开始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方面,12月初工作落定后,又陆陆续续收到以上三篇文章的审稿意见,12月到1月份基本上就是在修修改改,这些文章也在后续几个月被录用,最终SCI论文数达到了5篇。这也是我过的最舒服的一个春节。

因为有了大概10篇小论文的量,大论文写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基本上一篇小论文就是大论文的一章,随后的外审也比较顺利,最后忙到5月份答辩顺利通过,6月底就顺利毕业,变成了一名“打工人”。

截止到博四结束:1篇中文核心论文+4篇EI会议论文+5篇SCI论文

6.总结

差不多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也是系统性的回顾了我博士阶段小论文的写作历程,简单做一个小结,或者说我的几点心得:

①既然选择读博,就要耐住寂寞,论文发表的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一定要坚持住。

②不要害怕拒稿,要一直写,不要投出一篇就盼着这一篇能中,投完一篇马上开始着手写下一篇,形成良性循环。

③期刊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审稿周期短的期刊,提高投稿效率。

④拒稿后,按照专家的意见尽力进行修改,实在改不了的也不要在意,马上选择新期刊再投。

⑤编辑给你大修,基本上就是给你机会,要仔细对待,认真修改后中的几率很大。

⑥一定要找到能够调整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我提到的学习日语,我博三开始也开始研究制作模型,基本每周末都拿出一下午的时间什么都不想就粘模型,博士期间也沾了6、7个1:35的坦克模型,个人觉得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好办法。

⑦有能力的话,我建议读博期间可以搬出来住,因为很多时候写论文需要一个相对封闭、静谧和无人打扰的环境,每次我写论文我都自己称自己要闭关几天,通常4-5天跟外界没有什么联系,我个人感觉这样效率会高很多。

最后祝愿各位都可以科研顺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