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卷够了」:博士生大举逃离学术界,PI 们遭不住了!
2022-11-28 15:34:12 作者:Jonathan Wosen 来源:科研圈 分享至:

随着生命科学产业的蓬勃发展,毕业后不愿留在实验室的博士越来越多。


根据美国一项年度普查数据,2021 年只有 31% 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选择继续做科研,而进入公司的比例则高达 49%。


这种趋势,对以博士后为核心生产力的生命科学实验室产生了强劲冲击:PI 们招不到优质劳动力,曾经靠年轻学者辛勤工作堆起的学术金字塔,开始动摇了。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雷恩·格拉西(Rayyan Gorahi)还不想那么快为自己的前途做决定。毕竟她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C San Diego,UCSD)生物工程专业的博士二年级学生,职业探索空间依然宽广。


自上大学以来,进入专利法行业始终位于她的职业清单首位,还有监管工作。哦,对了,科学出版听着也很有意思。


对于 24 岁的年轻人来说,可以想象的工作有很多。


除了下面这一选项。


「我进研究生院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想进入学术界。可悲的是,这个残酷的系统只会对拥有结构性特权的人微笑。」格拉西说,她是苏丹移民的女儿,年收入只有 3.6 万美元。


仅租住学校的打折公寓,就消耗了她三分之一的收入。


「如果你计算一下时薪就知道,这个待遇只比最低时薪高了那么一点,太荒谬了。」她说,「我这辈子真的卷够了,不想再继续了。」


她不是个例。


年轻的生命科学研究者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逃离学术界,进入私企从事高薪工作。


和格拉西一样,他们中许多人在进入研究生项目之时就已知道自己不会长久留在学术界,对他们来说,象牙塔只是中转站而非最终目的地。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围绕这一结构性转变的数据「响亮」而又清晰。STAT 采访过许多人,从在读博士生到博士后研究员,从研究生项目主任、劳动经济学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招聘经理,他们的说法也是如此。


学生和博士后们抨击着这个体制,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耗费漫长时间坐着实验室的冷板凳,只为提升教授们的职业生涯与名声威望。


留给自己的,只有弱势的地位、令人燃烧殆尽的工作,以及不至于活不下去,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少得可怜的薪水。


不过,这样的批评早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


变化的是这个世界——生物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私人企业对生命科学人才的需求似乎永无止境,并且他们愿意提供六位数的薪水和福利。许多年轻科研人员难以抵御如此诱惑。


多年积弊如今终于走到了紧要关头。高校教职人员报告说博士后的招聘越来越难,科研项目不得不推迟,尽管经费在缩水,大学迫于压力仍开始考虑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变革的需求还来自体系内部。不久前,加州大学系统内的研究生、博士后以及成百上千的研究职员以压倒性的票数做出表决:如果他们提高工资、为需要抚养儿童的在职父母提供支持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工会有权从 11 月 14 日起号召罢工。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加州大学 4.8万研究生,博后,教职工大罢工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专家和大学领导都在努力思考科学未来长久的发展方向。唐·伊斯特蒙德(Dawn Eastmond)是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itute)教育和推广部高级主任,从改革生物医学的学术训练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到维持建立在博士后和研究生劳动力基础上的学术体系的持续运行,都是他要面临的挑战。


「拐点正在到来。」伊斯特蒙德说,「关于我们如何前进,众说纷纭,因为我认为目前的做法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学界「工蜂」


如今发生的一切问题,根源埋藏得很深。30 多年前生物技术还未爆发的时候,博士后不短缺,研究生也没急着罢工,但专家们早已看到了矛盾的端倪。


问问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hman)就知道了。


她知道现在这么说听似奇怪,但上世纪 70 年代,作为一名年轻的分子生物学家,蒂尔曼从不担心自己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实验室出现资助问题,当时政府对科学家的资助相当充盈。


但 1991 年,她受美国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所托调查新获教职者的资历时,意识到情况已经变了。


「这些可能比我更有才华的年轻人,不仅仅是多疑且恐惧了,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不久后开始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蒂尔曼如此说(她的任期从 2001 持续到了 2013)。


「(这些年轻人)自认工作非常努力,有很棒的研究思路,能写成一篇出色的论文,但还是申不到基金——我认为没什么比这更可怕的想法了。」


出了什么问题?


「僧多粥少」。1994 年蒂尔曼发表了第一份报告,但研究过程充斥着不和谐,导致蒂尔曼组织了第二个委员会,以更好理解问题的根本。


他们发现的结果更让人不安。生命科学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数量不成比例地大幅超过大学可提供的教职数量。


近几十年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从 1963 年到 1964 年,大约 60% 获得博士学位的生命科学学者能够在 10 年内得到终身教职。到了 70 年代初,这一数字下降到 54%。80 年代中期,所有博士毕业生中只有 38% 的人能在 10 年内得到终身教职。


根据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viersity)经济学家保拉·斯蒂芬(Paula Stephan)的看法,这是劳动市场崩溃的结果,市场向研究生和博士后做出诱人但虚假的承诺:这些学界「工蜂」终有一日会因自己的辛勤劳作而收获属于自己的蜂巢。


「整个体制对这一理念存在极大的认同感。」斯蒂芬说道,她与蒂尔曼一起合作撰写了报告。「拿到教职的人于此受益匪浅,然后他们就开始自欺欺人。」


1998 年发表的第二份报告结尾提供了一系列建议:阻止研究生项目不受约束地增长;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职业前景信息;减少通过研究基金资助研究生的途径,而是更多地利用培训基金和奖学金作为支点,这就要求学术机构跟踪学生多样性、教学质量以及就业结果。


14 年之后,在一份被咨询委员会提交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的报告中,蒂尔曼仍在提出几乎相同的建议。


与此同时,她还争辩说学术界实验室需要增加更多永久性的科研职位,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这样做会得到双倍的好处。这些职位将为身处学术界的人提供更多研究机会。


此外,有了永久性科研职位,就能让教授不再有理由无止境地拖住博士后和研究生。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NIH 已经针对其中一些建议展开行动。如今,NIH 已经有了专门帮助科研生涯早期研究者的研究基金,那些希望越过博士后阶段直接启动自己实验室的博士生也在其资助范围内。许多接受 NIH 资助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如今会定期与自己的学术顾问见面,交流自己的短期科研进展和长期事业目标。


「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NIH 外部研究副主任麦克·劳尔(Michael Lauer)说,「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这一点和其他所有机构是一样的。」


但蒂尔曼感觉到进展缓慢。她总共撰写了近 500 页的报告,多篇与此相关的主题文章,但她和同事提出的绝大部分建议仍未被采纳。


「文化是最难改变的事物。」她说,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文化是钱比人多,但突然之间,钱不够分了。」


2015 年,蒂尔曼集结了一些对此问题关心的同行,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团队,试图引起人们对这一情况的关注,团体名为「拯救生物医学研究小组」(Rescuing Biomedical Research)。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Rescuing Biomedical Research


几年后,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这个组织也偃旗息鼓了。


逃离象牙塔


虽然蒂尔曼、斯蒂芬以及其他人都表示这么多年来学术界毫无变化,但来自学生的决定明显变了。


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展开的年度普查——《既得博士学位调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下文简称《调查》),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美国获得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计划进入产业界工作的人数比例徘徊在 20% 到 30% 之间。


与此同时,获得与学术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在 40% 与 50% 之间。


但从 10 年前开始,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投身产业界的毕业生人数稳步上升,2019 年首次超过了投身学术界的人数,此后几年,这种趋势逐步增长。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深蓝色为进入工业界工作的博士毕业生比例,从 2019 年开始该比例超过了选择学界工作(浅蓝色)的人数占比。制图:STAT


该调查并没有明确显示学生们从事的工作类型,而是使用「产业界」这一统称指代任何营利性企业,用「学术界」概括描述所有教育性机构。


但这一趋势紧随美元快速流入生物技术产业的趋势:根据商业数据分析机构 PitchBook 的统计,2012 年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的年度风险投资金额约为 50 亿美元,而到了 2021 年这一数量增长到了 380 亿美元。


生命科学公司筹集到大笔资金,很快就开始大量招募人才。位于加州湾区的生物技术公司 10x Genomics 就是其中一家。这家基因测序公司成立于 10 年前,如今雇佣了 1200 名员工,其中近三分之一有博士学位。


「我们的人才永远不够。」公司联合创始人本·新德森(Ben Hindson)说,「你在哪里上的学,不重要。你在博士阶段研究了什么课题,也不重要。只要你有学习能力,有做出成果并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我觉得就是你了。」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制药和生物技术获得的风投规模在过去十年中显著增加 制图:STAT


热情似乎还是双向奔赴的。


研究生项目主任们已经注意到,在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学界工作表现出了兴趣,有时甚至在申请阶段倾向就很明显。


但情况也不总是如此,曾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主持 2014~2021 年研究生项目的伊斯特蒙德表示,离开学术界进入产业界曾被视作可耻和背叛。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学生们并不想如实坦白自己想做什么。」伊斯特蒙德说道。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但之后发生了变化。部分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新生早就在产业界工作过。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开始读研究生之前,会有一两年的间隔年。


斯坦福大学(Standford University)免疫学项目主任奥利维亚·马丁内兹(Olivia Martinez)发现,越来越多的申请人会把间隔年用在公司工作上,而非大学实验室。


「他们知道自己喜欢,这就是他们所见到的。」她说,考虑到湾区蓬勃的生命科学产业,「情况尤为真实」。


这些工作能够让年轻的研究者接触到应用科学知识的新方式,也带来了将论文和发现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挑战。此外还有金钱报酬。


根据《调查》统计,生物医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进入产业界后,起薪中位数预计在 10.5 万美元。与此相比,博士后的起薪中位数只有 5.3 万美元。


2020 年秋季,夏洛特·劳伦兹(Charlotte Lorenz)和丈夫加入 UCSD 同一个神经科学实验室当博士后时,各自的起薪大致如此。


第一年也算顺利,但到了 2021 年夏季,他们的房租突然涨到近 3000 美元一个月,同时两人还有了第二个孩子。很快,用来支付房租、照顾孩子,缴纳个付人所得税的费用越来越多。


除了最基本的开销,他们削减了一切其他支出。两人甚至不买车,每天步行一小时往返托儿所。消费降级失败之后,他们耗尽了自己的积蓄。「那时我真的要疯了。」劳伦兹说。


今年初,夫妻俩离开 UCSD,头也不回地加入了生物技术产业。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丧失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劳伦兹表示,如果他们能付得起住房费用、找到免费的托儿所,就像在他们的祖国德国那样,他们可能就留在学术界了。


问题迫在眉睫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在离开学术界。


对许多年轻研究人员来说,学术生涯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了解我们体内以及周遭眼花缭乱的复杂世界。


这也是让劳拉·鲁普雷希特(Laura Rupprecht)激动的原因。作为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博士后,她正探索肠道和大脑之间的细胞如何交流,并塑造特定食物偏好的机制。


她最期待的就是某天能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搜寻新方法控制诸如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疾病。


鲁普雷希特天性乐观,热爱与学生一起研究,也正如她所说,这样有点书呆子气。有时候,她也会考虑离开学术界。


「外面有一大堆初创公司,朋友开着特斯拉或者其他豪车,挣得比我这个做科研的多。我也会想:这样的生活一定很棒」鲁普雷希特说,她生活在北卡罗林纳科研三角园(现为全美国最大的产业园区之一、全美三大科研中心之一),这是一个热闹繁华的生物技术中心。「但对学术的热爱让我留在了大学里。」


然而,年轻研究者离开学术界的整体转变已经真切影响着现实世界。


许多院系越来越难以招到博士后,今年初 Science 和 Nature 同时对这一趋势做了报道。


STAT 回顾了《调查》,为这一趋势添加了更坚实的数据:生命科学毕业生明确表示有具体计划做博士后的人数比例稳定下跌,从 2010 年的 70% 跌至 2021 年的近 58%。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生命科学博士生的职业选择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准备做博士后了。制图:STAT


像萨拉·扎卡拉(Sara Zaccara)这样的青年教师则承受了最沉重的打击。今年 9 月她加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启动了自己的实验室,但至今实验室中只有她一个人。


扎卡拉希望招募两名博士后。职位空缺可能会拖延她的研究进展,并危及她最终获得终身教职的机会。


但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找到能力出色、有经验的候选人。


这毫不意外。她的研究涉及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信使 RNA(mRNA),渴望挖走这一领域中才华出众科学家的企业不在少数,扎卡拉本人在博士后期间就曾拒绝过两家公司的工作邀约。


她曾试图说服学生们,无论日后他们的发展方向如何,都先将博士后视作构建知识和技能的好机会。却始终没有赢得任何人,甚至自己一同读博的朋友们都直接进了产业界。


实际上,学术界的终身教职需要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但有证据表明,这要付出代价。


一项发表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上的研究发现,对于做过生物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人员来说,与拿着博士学位直接进入产业劳动市场的同龄人相比,前者往往需要花 15 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后者的薪资水平。


「我们束手束脚,」扎卡拉说,「无法像企业那样给出高薪。」


还有迹象表明这些问题已经从整体上影响到了学术机构。


伊斯特蒙德说,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拉霍亚校区(La Jolla)如今只有 267 名博士后,而 10 年前博士后的数量是 609 人。


她还补充说,原因很多,教职人员退休,疫情期间难以招募海外研究者,但和产业界的竞争也是重要因素。


为了弥补人手上的不足,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招入了更多研究生。但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研究所免疫学系主任丹尼斯·伯顿(Dennis Burton)承认道,因为博士后受过完美的培训,已经知道如何独立研究,还常常能协助指导博士生。


就在 10 年前,伯顿的实验室内博士后人数要多于研究生,但如今情况恰恰反过来。


「这产生了劣势。」伯顿说,「博士后给实验室带来的研究质量的提升是很特别的,无法被轻易取代。」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就在知名研究机构与这一趋势艰难搏斗的同时,伊斯特蒙德和其他人还就研究生教育的未来问题展开了更加广泛的讨论。


这意味着他们要处理以下棘手的问题: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做博士后吗?又或者说我们直接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博士生项目是否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们工作中可能需要的实践技能,例如团队合作以及谈判技能等等?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提高人们的待遇?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从明年开始,博士后的最低薪资将从 5.5 万美元提升至 6.5 万美元。而田纳西州的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则将博士后的起薪调整至 7 万美元。


尽管这样的增长广受好评,但仍然不够。例如,生物技术公司 Genentech 的博士后第一年工资就有 8.6 万美元。


另一方面,NIH 将很快启动一个研究团队,以更好了解博士后短缺的原因:这个问题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这是否对学术生产力产生可测量的影响,以及 NIH 该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支持博士后。该团队将于明年 6 月向 NIH 的领导提交初步建议。


答案并不简单。但对像蒂尔曼这样的人来说,学术界如今必须严肃认真地处理这些问题,这着实是个好消息。


「为了让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实体受益,没什么比实实在在的竞争更好的了。」她说,「我认为这是非常良性的环境。」


原文链接:


https://www.statnews.com/2022/11/10/tipping-point-is-coming-unprecedented-exodus-of-young-life-scientists-shaking-up-academia/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