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1/3指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6-10-11 17:56:26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新京报 分享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介绍,2024年中国或成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1副本.pn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受访者供图

 

    ■ 对话人物雷凡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 对话动机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的纪念日。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接受新京报等媒体采访,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过去和未来。


    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雷凡培显露出技术型官员的特质,他把下属准备的纸质材料“撇”在一边,有问必答,措辞专业。


    对于中国航天的未来,雷凡培说,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左右成为航天强国。

 

    记者:和国际上的航天强国相比,中国当前的航天工业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雷凡培: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个甲子。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配套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拥有17个型号的运载火箭,卫星覆盖了通讯、导航、海洋、气象、遥感、陆地观测等种类。


    但我们仍处于发展壮大期。目前,我们的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都取得重大进展,但从现在的成果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航天大国,还不算航天强国,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左右成为航天强国。


    记者:步入航天强国行列,有哪些具体指标?


    雷凡培:关于航天强国的标志和指标体系,航天领域的专家通过研究分析,共梳理了100个产品技术指标和27个经济指标。现在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指标能达到国际一流先进水平,我们认为把这个数字再增加三分之一后,就是航天强国。而27个经济规模指标里,已经有一半达到先进水平了。


    记者:关于空间站建设方面,有什么样的设想和计划?


    雷凡培:空间站的方案已经确定,目前初样阶段的产品也已经有了。空间站分为3部分,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和一个节点舱。未来一年会有几次载人飞船对接,以及货运飞船对接,货运飞船将给空间站补给,维持其设计寿命十多年的运行。一个国家独立进行空间站建设,继俄罗斯之后,咱们国家是第二个。国际空间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联合建设的,到2024年前后,国际空间站寿命就到期了,中国空间站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在太空唯一的空间站。


    记者:建设空间站的意义是什么?


    雷凡培:在空间站上能够做地面环境下无法完成的事情,比如说医学、生物、农业、材料等领域的实验都可以在空间站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搭载在卫星上的生物,返回地球后经过选育,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还有一些在地面无法实现的合成材料,在空间实验中能够实现,产生特殊性能材料。


    另外,太空中有一些小星球,充满了白金等稀有贵重的矿藏。未来可以实现用无人飞船对这些矿藏进行开采,为国民经济做贡献。现在国际上也已经在探讨怎么实现太空采矿。


    记者:空间站的名字是否已经确定?


    雷凡培:核心舱叫“天和”,两个实验舱分别叫“问天”和“巡天”。


    中国现役火箭发射成功率高于美俄。

 

    记者:神舟十一号飞船马上就要发射。其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在我们载人航天的工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雷凡培:载人工程的发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是空间站阶段,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航天员出舱活动,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但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只工作了15天,而我们要建设中国的空间站,必须要验证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的问题。


    所以我们这次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要进行交会对接。因为天宫二号是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主要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这一次,在实现交会对接的基础上,要解决航天员的中期驻留问题,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同时天宫二号也为下一步空间站和货运飞船交会对接,以及推进剂的补加技术进行验证。


    记者:下半年还将发射长征五号,如何评价长征五号对中国航天的意义。


    雷凡培:今年十一月初,我们将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这是我们国家进入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火箭的运载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幅提升,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轨道10吨的运载能力。长征五号发射以后,中国的火箭运载能力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达到先进主流水平。


    记者: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已经发射了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后续还有长征八号和重型运载火箭。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任务规划是什么样的?这些火箭和现役的火箭有什么区别?


    雷凡培:长征七号是针对我们的货运飞船“天舟”研制的。在350公里的轨道上,“天舟”飞船要实现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需要达到13.5吨,而长征七号发射前,其他火箭的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9吨左右。


    空间站的核心舱是23吨,必须用更大的火箭才能把它送入轨道,所以就需要研制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


    随着我国新一代航天运输系统研制的全面展开,现有火箭将逐步被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替代。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代表,突破了新型发动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带动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系列化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继今年的长征五号首飞后,下一步值得期待的就是长征八号和重型运载火箭。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基本建成,长征八号完成研制并实现首飞,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已突破。


    记者: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现役火箭的发射成功率是97.6%,这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雷凡培:这个发射成功率高于航天强国美国和俄罗斯。


    未来要加大航天工程的商业化应用。

 

    记者:在航天事业发展中,航天科技集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雷凡培:我们集团承担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器、深空探测器、战略战术导弹武器以及各类应用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和运营服务,是中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我们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


    记者: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中国航天事业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雷凡培:我们研制的遥感、导航、通讯卫星三大主要系统,支撑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包括减灾防灾、广播电视、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也为渔民出海、远洋作业,提供了通讯、导航定位、联络服务。同时,我们坚持军民融合,加大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利用航天特有技术开发了一大批服务国民经济的高端装备和产品。目前,我们航天技术应用及自身产生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宇航和导弹武器产业的收入。


    记者:中国航天事业的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和国外相比情况如何?


    雷凡培:我们的投入产出比是1比7,国外可能更高一点。这方面来说,还是要加大航天工程的商业化应用和推广。比如北斗的应用、卫星在一些新领域的应用推广。


    记者:卫星上天后会有一个或几个主用户,对数据的掌握和使用是否能跟大家共享?


    雷凡培:现在国家正在推动融合,包括产业、行业融合,形成一个共用共享的体系。我想这个很快就能够实现互联互通。

 

    记者:有看法认为,空间站和深空探测项目,都是过去俄罗斯和美国走过的道路。


    雷凡培:我们不是对他们的重复,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对新技术、新工业、新材料的应用方面都是先进的,有许多新突破。比如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比俄罗斯的联盟号要大。我们拥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包括测控技术和电子技术都比俄罗斯要先进。


    记者:中国航天的核心设备和元件国产化率能够达到多少?


    雷凡培:火箭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卫星还达不到,有极个别的元器件还需要进口,目前正在攻关。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率。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中国腐蚀与防护网http://www.ecorr.org

 
 
 
责任编辑:邢云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