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哲,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咨询专家 ;国际电化学学会(ISE)会员;国际期刊Glob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编委。Corrosion Sci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oscale,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科技导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从事海洋环境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建设专题1项。目前在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中国科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详细]
冷发光,1968年生,工学博士,研究员。目前任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990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8月-1995年8月,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从事土建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施工和管理工作;1995年9月-1998年6月,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电系水工结构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水工建筑材料。曾经主编研究生文学刊物《武汉水电大学研究生通讯》;1998年9月-2002年6月,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混凝土耐久性。曾经主编土木系博士刊物《土博通讯》;2002年7月至今,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著作等80余篇。[详细]
刘智勇,男,1978年生,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后。2010.3至今,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应力腐蚀行为与机理、工业环境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材料失效机理分析等。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校企合作课题等几十项科研课题。至2015年末共在国内外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专业杂志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共近180篇及大会报告6次。其中腐蚀领域国际TOP期刊论文29篇(第一作者TOP论文11篇),73被SCI收录、26篇被EI收录,1篇共同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SCI论文总影响因子183.87,共SCI他引266次。合著书二部,获国家专利10项。Corrosion Science、金属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杂志评审专家。2015年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首届“中国腐蚀与防护杰出青年学术奖(左景伊奖),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2、第3位)、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和北京市优秀论文奖多项。[详细]
李晓刚,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术基础”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腐蚀与耐蚀钢冶金工程研究,系统获得了合金成分和冶金工艺参数对低合金钢环境腐蚀起源与演化机理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符合我国典型服役环境的全生命周期的低合金耐蚀钢成分设计与调控新思想;建立了低合金钢耐蚀性能冶金全流程调控的新理论;发明了低合金耐蚀钢系列新钢种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研制了高品质低合金耐蚀钢标准新体系;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多项钢铁材料腐蚀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多项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项。担任国际冶金专业类顶级期刊《Corrosion Science》顾问编委、国际腐蚀理事会理事,曾获得NACE国际W.R.Whitney奖。发表包括《Nature》在内SCI论文690篇,专著13部(主编10部),他引7000余次,腐蚀领域全球排名第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