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公布2025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含延续资助项目)项目资助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南大、川大、南开、湖大、清华、浙大、上交、吉大、西湖大学等校青年教师在化学或工材口获得“青A(原国家杰青)”项目资助。
2025年化学或工材口青A名单
南京大学(5人)
梁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江苏特聘教授,2015年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7年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新人奖,2019年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2020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南京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特等奖指导教师,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研究生生涯导师”,2021年南京大学魅力导师奖,2022年南京大学青年五四奖章。2005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1)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2)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涉及的有机反应和酶催化机制;(3)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有机合成的新催化剂和反应;(4)计算指导新生物正交试剂的设计与应用。目前已发表论文130余篇(H-index:46),论文总引用次数已超过6500次。近5年来,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2篇Nature,1篇Nature Catalysis,2篇Chem,7篇Nat. Commun.,6篇J. Am. Chem. Soc.,9篇Angew. Chem. Int. Ed.。
李劼,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生于江苏泰兴,2019年加入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2019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20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2010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院化学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2018年12月加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学科。目前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代表研究工作有“生物正交剪切反应”,“细胞-抗体偶联物”“细胞间邻近化学标记”等。课题组目前主要关注T细胞化学生物学及金属免疫,致力于描绘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相互作用谱并开发新型的肿瘤免疫大分子药物。
应佚伦,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双聘PI。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2016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19年)等资助;2020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Analyst “Emerging Investigator Lectureship”; 兼任Elsevier期刊Results in Chemistry主编(2019~)、ACS Measurement Science Au 编委(2021~)及ChemElectroChem编委(2021~); 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2021~)。2014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期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2016年起任副研究员;2019年加入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光电纳米孔道单分子测量研究,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电子信息学方向开展交叉研究,创新性地将界面动态电荷传递过程限域在单个纳米孔道内,在单分子水平上增强氧化还原瞬态电信号,发展了电化学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及阵列化单分子弱电流测量系统,突破了现有单分子检测灵敏度与时间分辨之间的制约,应用于解析复杂体系下单个分子的结构与化学特性。
韦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了国家优青、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2005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访问学者,2009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编委,Environment & Health、《环境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编委。曾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分析技术、质谱大数据和暴露组学等,构建了新污染物的高分辨数据库和相应的非靶向策略程序集,实现了新污染物的高通量快速识别,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杂志上。
吴锦荣,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导师黄光速教授)。2007.8-2008.9在Texas Tech University作访问学生(导师Gregory B McKenna),2014.1-2016.1在Harvard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合作导师David A Weitz)。2009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弹性体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自修复及相关理论问题。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项目,与中国石化、华为等大企业长期合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 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Materials Horizons, Chemistry of Materials,Macromolecules, Green Chemistry等SCI收录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相关工作被《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Science,Washington Post,Fox News, Material Today,Science Daily,Phys.org,European Rubber Journal,美国ABC News电视节目,中国科学院,新华网等多个媒体专题报道。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5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得四川大学“未来教学名师奖”、“中国橡胶科技创新奖”等荣誉,是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PNAS, 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Materials, Macromolecules等杂志的审稿人,是《橡胶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的编委。
丁明明,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医用高分子材料系主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曾获首届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0),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201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3),唐立新优秀学者奖(2017),好未来优秀学者奖(2020),四川大学优秀科研人才奖(2021),四川大学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奖(2021-2022)。2006年于四川大学获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获材料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3年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8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从事智能高分子的设计和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医用、高分子多级自组装和多尺度模拟、药物载体材料和诊断治疗试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四川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企业横向等多项课题。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其中授权10项,担任Adv. Mater., Bi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Chin. Chem. Lett.青年编委。
程冲,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四川省特聘专家,先进高分子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洪堡学者。荣获2022四川大学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奖、2022 四川大学第八届德渥群芳育人文化建设标兵科研团队、2020年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二等奖)、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6项)及四川大学优秀科技人才奖。2010年在四川大学材料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在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赵长生教授),2013-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Prof. Nicholas A. Kotov课题组联合培养,学习碳纳米材料制备及仿生组装技术。2015-2019年在柏林自由大学Prof. Rainer Haag课题组从事博士后工作。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基先进催化材料的精确构筑及在纳米医药、组织工程、生物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特别是基于新型配位聚合物、共轭有机框架等的人造酶催化特性、微纳米结构、多功能设计及临床重大疾病治疗。研究项目与科研成果等:主持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及2项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四川省重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等,同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生物材料专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Materials Today、Nano Today、ACS Nano、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在申及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欧洲专利1项及PCT专利2项,并参编英文著作1章,担任InfoMat、Nano-Micro Letters、Advanced Fiber Materials、Exploration、Electro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杂志青年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南开大学(2人)
王晓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四青”人才,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曾获得首届“科学探索奖”。2007年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毕业;2012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国加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伯苓班导师。从事有机硼催化化学研究,四年多来在该研究领域作出了多项重要工作,发展的手性双环双硼催化剂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选择性,催化转化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发现了多个有机硼催化的新反应,拓展了硼催化剂的应用范围。
湖南大学(2人)
宋国胜,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围绕活体功能成像存在的难题,开展“化学-材料-医学影像”交叉融合的医学成像前沿研究。近五年来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1篇)、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3篇)、Nature Photonics (1篇), Chem(3篇)、Science Advances (1篇)、 Nat. Common.(3篇)、J. Am. Chem. Soc.(4篇)、Angew. Chem.(5篇)、Chem. Rev.(1篇)、Chem. Soc. Rev.(1篇)、Coord. Chem. Rev.(1篇)、Nano Lett.(3篇)、ACS Nano (2篇)、Adv. Funct. Mater.(1篇)、Nano Today (2 篇)、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1篇)、Nano Research (2 篇)、Theranostics(2篇)、Small(1篇);Sci. Bull.(2篇)、Research(1篇)、Exploration(1篇)、CCS Chem.(1篇)、Sci. China Chem. (1篇)。其中影响因子 >10 的论文: 30 余篇。论文总引用 > 12000次。“H-index”为57。
曾泽兵,现为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国家原创探索计划专项等项目资助。2004年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2012-201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2016年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功能π体系的设计合成和自由基共轭材料的研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Chem、JACS、Angew.Chem.、Matter、Adv.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成果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成果转化1项。
陆展,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13,第四批,中组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等资助和荣誉。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系博士后。2012年底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并被聘为特聘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18年底晋升为教授,兼任浙江大学化学前瞻技术中心独立PI。主要从事于基于手性配体设计的低价态铁系金属高选择性催化和可见光催化反应研究。基于铁系金属原子半径较小、价态、自旋和配位模式易变等特点,围绕低价态铁系金属精准催化合成,系统提出了“氧化还原活性、含氮多齿配位、非对称性”的手性配体设计理念, 构建了一系列适合铁、钴的新型非C2对称含氮三齿手性配体(Chiral Unsymmetric Tridentate (CUT) NNN ligand)及其钴、铁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铁、钴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官能团化反应,解决了一些贵金属催化剂尚无法实现的挑战性难题,例如大宗化学品1-丁烯的高选择性不对称硅氢化和胺氢化等反应。这些结果为解决丰产金属催化反应的催化效率及选择性控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可见光催化剂有效的单电子氧化还原和能量转移能力,发展新型自由基反应并实现其不对称转化。陆展博士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他引7000余次,撰写英文章节6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
窦传冬,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2011年获得吉林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导师是王悦教授;2011‒2013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2020年3月回到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通讯/第一作者在J. Am. Chem. Soc.、CCS Chem.、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5篇;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项目5项等;担任《Chinese Chem. Lett.》编委,《应用化学》、《化学学报》和《功能高分子学报》青年编委。课题组坚持融合有机硼化学、纳米碳材料、自由基化学、有机光电材料等学科领域,围绕“含硼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作为核心主题,开展含硼共轭分子和高分子的可控合成与功能调控的研究,重点构筑特色鲜明的拓扑分子体系,发展具有原创特征的光电功能材料。
西湖大学(1人)
刘志常,湖南涟源人,西湖大学创校首位化学PI,国家“A类”青年科学基金(原国家杰青)获得者。2003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湖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学习(导师:向建南教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6‒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陆天尧教授,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8年在西北大学Sir Fraser Stoddart教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超分子有机功能组装体实验室(Laboratory for Supramolecular Organic Functional Assemblies, SOFA LAB)主任,并于2014年获得终身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张力工程和超分子有机功能组装体的设计、构建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分子弓(弓形张力大环分子)的设计合成和基于分子张力工程的超分子组装和应变调控的反应机理等研究。分子张力工程(Molecular-Strain Engineering, MSE)—利用结构应变在分子内部施加张力,从而使分子本身产生精确可调的应变构型;这些应变构型有望在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可控超分子组装、调控反应进程和选择性等方面,表现出异于非应变构型的独特性能。(2)复杂有机拓扑分子大环和笼的设计合成与精准可控自组装及应用研究。(3)通过超分子模版聚合的途径构筑一维、二维和三维机械互锁拓扑聚合物,利用机械键的特性来制备新型刺激响应材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