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张家港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2020-08-28 11:23:35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张家港骄子 分享至:

电化学腐蚀界同仁眼中,他是公认的奠基者;在中科院科技人员眼中,他是治学严谨的导师;在张家港人眼中,他更是一位值得骄傲的同乡。他就是著名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

88dd82e7ffc848b1946ad46b38666298.jpg

1930年,曹楚南出生在张家港锦丰镇光明村小圩埭。曹楚南有5个兄弟,兄弟几人中,曹楚南与二哥最亲,曾跟随二哥读书好几年。1937年,由于家乡被侵略者铁蹄蹂躏,他所在的小学停办,父亲便将他送至私塾学习。小学毕业后追随着二哥在静山中学读了半年,沙洲中学读了一年,后又随着二哥转至梁丰中学直至1948年高中毕业。

ab4064cda1ee414d9ec32798995d650c.jpg

1945年,曹楚南在梁丰中学初三留影

aa4938f71cc24a0d90a6326707e927a6_th.jpg

同济大学注册卡


1948年,即将迎来高三统考的曹楚南突然患上了急性阑尾炎,术后身体虚弱的他也想过要放弃这次统考。但由于班上两个同学极力劝阻,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忍着病痛坚持返回了学校,参加了上海几所大学的招考,最终被同济大学化学系录取,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


从此,曹楚南便离开了家乡。

c571ef77438d44a79fec6e9898149cd4_th.jpg

曹楚南负责关于铝合金阳极氧化的研究课题


曹楚南参加工作时,新中国刚诞生不久,百废待兴。腐蚀科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先进设备,更找不到相关书籍、资料。于是,他凭借着过硬的外文功底,与人合作连续翻译了三本国外腐蚀学科的著作,后又自己单独翻译了两本著作,为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曹楚南担任关于铝合金阳极氧化的研究课题的实际负责人。有一次他从国外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结论中发现了一种隐秘的新规律,于是便开始一个人躲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演算。一连几个星期下来,瘦了一大圈的他终于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得出的动力学理论方程式让我国的腐蚀电化学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更为铝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d50e58460a984481b93bd00fae8644bd_th.jpg

在美国NACE总部 曹楚南(右二)


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输出含硫天然气的管道选用的钢材在使用短短几个月后腐蚀,多处发生泄漏,引发爆炸事故。曹楚南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一线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实验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缓蚀剂的“后效”概念及增强后效的途径,并将这种缓蚀剂应用到了管道防护上,有效解决了因硫化氢腐蚀造成的有关断裂和气井爆炸的实际问题。后来,此项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曹楚南在科研期间总是不断提出新的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推动腐蚀电化学理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实践,减少了国家财产的损失。

0ec1e77522a94c5cb7f28aee06a01861_th.jpg

1969年到1973年,曹楚南被下放到长白山下的山区农村插队落户。当被调回研究所时,一心想着科研的他格外兴奋,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科研时光,将全部精力扑到了事业上。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和论证,提出了局部腐蚀“自催化效应”理论。


1985年,经过不断的整理、扩充,他的专著《腐蚀电化学原理》问世。这本书首次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腐蚀电化学理论体系。迄今为止,它仍是国内外唯一论述有关金属腐蚀过程的电化学理论体系专著。

6ebc893328ec417ab07d805e7550a6fc_th.jpg

同时期,曹楚南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实验室的主任。两年后,他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在国际同行中引起轰动。1989年,第一届国际EIS学术会议在巴黎举行,曹楚南作为亚洲唯一与会代表,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当他站上台的那一刻,标志着我国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昂首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189854f397c84a718ba875ce9cc45216_th.jpg

1989,曹楚南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EIS学术会议


作为腐蚀电化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曹楚南直接参与指导了数百项研究项目。在曹楚南的工作生涯中,他共取得学术成果16项,其中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成果有5项,获得国家级重大成果12项,获得中科院及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0项。


1994年,曹楚南从长春调至杭州,成为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98年,他又兼任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在研究所里他严谨治学,私下里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更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腐蚀电化学的专家,培养硕士研究生39名,博士47名,博士后8名。

11f14428b2474210b6fd450848c31015_th.jpg

曹楚南院士在指导学生工作


回顾自己的学术人生,曹楚南在1996年的《院士自述》中这样写道:“其实,治学要用笨功夫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对于这个道理,是通过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和工作中的摸索,比较晚才切身领悟到的。”


自从1948年被同济大学化学系录取后,曹楚南便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虽身处外地,但是他一直心系张家港。老母亲健在时,还曾多次和母亲回到家乡。在他的记忆中,最清晰、最深刻的就是自己的母校——梁丰中学。

da0ca03657ff400a93f113741bdf5438_th.jpg

曹楚南的母校,老梁丰中学


“青龙桥往东一直到头就是梁丰中学,老梁丰中学。大门进去,那时候已经有两层教学楼了,教室就在大门左侧,右边是操场,教室在左边二楼上,宿舍就往里面一点。”曹楚南的回忆依旧清晰。


时光荏苒,往事依依。从梁丰起步,曹楚南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拾级而上,撒下一路光辉。他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倾注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化腐朽为神奇”是他永恒不变的追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