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人才 > 人物专题 >

曹楚南院士:材料“护航”六十载

发布时间:2013.06.07 09:56:58信息来源:腐蚀防护之友作者:靳婉平

  他设计了特殊的电化学试验装置研究合金元素的作用,证实了他提出的局部腐蚀的“自催化效应”理论,并证明为增强钢的强度而添加的合金元素钛对于钢的局部腐蚀的自催化效应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局部腐蚀起着不利的影响,促使我国有关部门改用具它型号的低合金钢取代原来的钢种。在此基础上他又和上海钢铁研究所合作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合金元素对于低合金钢在海水中的局部腐蚀影响,写成两篇论文发表于1979年的《金属学报》上。

  这些成绩让曹楚南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1979年6月他应当时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金属腐蚀学科分组举办的学术讨论会的邀请,作了关于腐蚀电化学的学术报告,倡议在我国开拓腐蚀电化学研究领域,下半年被提升为副研究员,并应邀为当时我国各有关高校的金属腐蚀课程年轻教师讲授腐蚀电化学基本理论。同年l1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曹楚南被选为常务理事,并负责筹建腐蚀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和筹办学报。

  1980年8月,曹楚南作为国家科委组织的赴美、日金属腐蚀学科考察团的成员到美国8个城市22个单位和日本东京5个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考察。在此期间负责考察记录和撰写考察报告。1981年曹楚南通过学术答辩被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化学部推荐为研究员候选人,并被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

曹楚南

  随后,科学院下文批准长春应化所中8位研究人员提升为研究员,曹楚南是其中的一位。1982年,国家科委基础局组织我国6所高校与科学院3个研究所合作进行为期四年的有关金属材料恶性破坏及具防护基础研究课题,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学部委员肖纪美教授任组长,曹楚南则负责电化学腐蚀研究的副组长,1985年专著《腐蚀电化学原理》问世。

  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学院在沈阳开始筹建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曹楚南被任命为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试验室主任。1987年他被选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学部重大研究项目“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若干问题机理研究”主持人兼子课题“缓蚀剂作用机理”负责人。两年后因发展电化学阻抗谱(EIS)理论所做出的贡献,被邀至在法国举行的第l届EIS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991年曹楚南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院士)。之后还两度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主持人。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曹楚南在1996年的《院士自述》中写道:“其实,治学要用笨功夫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对于这个道理,是通过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和工作中的摸索,比较晚才切身领悟到的”。

  伟大的科技之光

  1978年国家科委腐蚀科学学科组恢复活动,重新把全国大气、海水、土壤腐蚀试验网站建设和材料腐蚀数据积累工作,列入1978~1985年全国技术科学发展规划。在考虑继续设立“八五”期间支持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网站的重大研究项目时,任命了侯祥麟院士和曹楚南共同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由曹楚南负责具体工作,并组织我国自然环境腐蚀试验数据库 研制小组,要求各个网站组成单位将原来分别掌握在本单位的有关数据都送交数据库小组,明确规定数据库建成后所有权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在,这一数据库已经成为我国公用数据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第三个支持我国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网站的重大研究项目时,由于侯祥麟院士年事已高,便任命曹楚南单独担任大项目主持人。曹楚南组织二十佘人分工编写一本厚达500页的专著《中国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于2005年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

  作为学术带头人,曹楚南直接参与或指导了多项研究,共取得学术成果16项,其中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5项。已获得国家级的重大科技成果12项,获中科院及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0项。

  可以说,在教学方面,曹楚南也是硕果累累。在中科院,他培养的科技人员提升为研究员的有2名,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的有7名。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3名,其中已有2名分别任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培养博士生10名。在浙江大学他培养了博士生12名,硕士生8名,其中多人已评为教授、副教授。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本期焦点

关于第二十一期防腐...
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权,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已从2004年开始开展防腐蚀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认证工作包括对申请者专业技术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