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加上其富有远见的长期战略,促使具有创新实力的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过去的十五年见证了中国科研基础设施领域里的巨大飞跃,这不仅体现在对优秀科研项目的促进上,也体现在科技领域年轻人才的培养上。中国科学家在化学、物理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尤为训练有素。上述领域内基于实验产生的科研成果快速增长,科研质量也迅速提高,这大大得益于过去十年间中国各大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所配备的先进仪器与设施。
近几年,我们看到中国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多次取得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例如,世界首次氢键实空间成像的成功,硬度和稳定性空前的纳米孪晶金刚石的发现,以及拓扑绝缘体中拓扑诱导磁性量子相变的发现。
2014年,新发布的“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Thomson Reuters Highly Cited Reserchers)名录同样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在很多领域都处于先进水平,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更是名列前茅。在3215位高被引科学家中,中国占128位,其中30位来自化学领域,28位来自材料领域。2014年“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将中国列为全球科研成果(发表在68份顶级刊物)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总体来说,中国的加权分数统计(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一项针对作者相对贡献的计算办法)是美国该项指数的三分之一。在2014年的《科学与自然》(Science and Nature)杂志文献发表总分中,中国排在第六位。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发布的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有20所大学进入百强,其中复旦大学(第二位)和清华大学(第九位)名列前十;在化学领域,中国有17所大学进入百强,其中北京大学名列第九位。
在论文质量方面,虽然中国在全球高被引论文前1%中所占比例仍然低于美国及西欧国家,但中国科学家在过去十年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2014年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报告显示,2002~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在全球高被引论文前1%中的占比从0.1%上升到0.6%,增长了6倍,而欧盟和美国的该指数则持平,分别保持在0.9%和1.7%。同样基于该报告,中国的科研人员总数在过去十五年内大幅增加。2011年,中国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总数超过了130万人,与美国(140万人)相当。
存在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学术论文被引率较低,除了普遍被认为“质量较差”之外,还包括英语不够精通、合作发表论文较少以及科研人员年轻且知名度不高等。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的《2012年度报告》,56%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s)年龄在45岁以下,36.2%的PI在35岁以下。毕竟,中国科研事业获得政府持续且具有竞争力的支持才仅仅二十余年,很多研究者还是国际声誉有限的年轻科学家。相比总数庞大、久负盛誉的美国科学家而言,中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断增长的引用趋势着实令人惊叹。
此外,跨学科团队研究往往能带来重大突破并吸引更多引用,而中国在这方面仍需鼓励和加强。中国传统的大学课程是基于细致的专业划分和严格的学科边界而设置的,这使得学生们难以为进行跨学科研究做好准备。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政府在设置主要研究方向和要求多领域研究者进行团队合作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尤其在重大项目的实施上。此外,在科学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卓越、相互信任、真诚合作,为了科技进步而非个人利益(奖项或津贴)的文化,对于促进真正的跨学科合作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王元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1
邮箱:ecorr_org@163.com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3558-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