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上大学,38岁当选院士,53岁出任副省长,再发Science!
2025-11-07 11:38:55
作者:高分子科学前沿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分享至:
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所所长;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Science》首位中国评审编辑;,53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本科到博士,他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科学家。2020年,他因在纳米金属强化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辽宁省副省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卢柯院士长期深耕金属材料科学,率先揭示了纳米金属的变形与稳定性机制:2000年,他发现纳米铜在室温下具超塑延展性,登上《Science》;2003–2004年,再次在《Science》报道铁表面纳米化与“纳米孪晶”发现;2011年提出“梯度纳米结构”概念,实现强度与塑性的兼得;2017–2020年连续揭示纳米晶强化、热稳定性及界面结构新机制;迄今为止,他已发表14篇《Science》、1篇《Nature》,是全球金属材料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打破金属强化极限!发现“负能界面”让镍合金强度逼近理论极限!在金属材料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是当晶粒细化到极限时,材料会“反而变软”。这是因为在纳米尺度下,晶界或孪晶界变得极不稳定,会滑动、旋转甚至消失,使金属失去应有的强化效果。如何在极端尺寸下仍保持结构稳定,从而进一步突破强度上限?这是材料科学家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在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院士、李秀艳研究员合作在镍-钼合金中发现并构建了一类“负多余能界面”(negative excess-energy interface, NEI)。这些界面不仅不会削弱材料,反而能让晶格更稳、更强,其密度可高达每纳米一个,让金属强度逼近理论值,弹性模量达到254.5 GPa,远超所有已知镍基合金和金属玻璃。这一发现刷新了人们对金属界面能量和稳定性的传统认知,为设计超高强度金属开辟了全新方向。相关成果以“Strengthening Ni alloys with nanoscale interfaces of negative excess energy”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Jiongxian Li为第一作者。过去的强化手段主要依赖“细化晶粒”——晶界越多,滑移受阻越强,强度越高。但当晶粒小于约10 nm时,情况急转直下:晶界活动(迁移、旋转)主导塑性变形,导致“反Hall–Petch效应”,金属开始变软。后来人们引入低能孪晶界(TB)来延缓滑移,虽然能提高强度,但在高密度下孪晶同样会因位错作用而失稳。那么,是否存在比孪晶更稳定的界面?研究团队从理论和实验双向出发,提出一个全新概念:在特定合金体系中,若界面的形成能为负值(即“负多余能”),则这种界面将自发稳定存在,并成为天然的强化源。他们选择了钼含量高达26 at%的Ni(Mo)过饱和固溶体——钼能显著降低镍的层错能(从230 mJ/m²降至约16 mJ/m²),使得材料更容易形成致密的层错与孪晶层(图1a)。通过脉冲电沉积法制备的镍-钼合金薄片在热处理后形成了由纳米晶与层错交织构成的“密排结构迷宫”(图1b)。在透射电镜下,可以看到晶粒内部遍布高密度的层错(SF)和双晶界(TB),它们以仅0.7 nm的间距交替排列(图1c、1e),构成极为独特的纳米层状界面体系。原子级界面新相:稳定的“ABC–ABAB”混排结构常规面心立方(FCC)金属的原子层遵循ABCABC堆垛,而在镍-钼合金中,研究者发现出现了大量混合了ABAB堆垛的六方密排(HCP)层,形成了局部“FCC–HCP”共存结构(图2b)。这种结构本应不稳定,但在实验中却极为持久。统计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ABAB层比例从4%增至27%,其界面占比高达39%,几乎每10个原子层就有4个是界面层(图2g)。为何这些界面如此稳定?团队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答案(图2h–l):当FCC相(D022结构)与HCP相(D0a结构)以特定取向(Shoji–Nishiyama关系)共存时,两者之间的界面能竟然为负值(–8.7至–19.5 mJ/m²)。换言之,界面的存在反而降低了体系总能量!这意味着这种“负能界面”不再是缺陷,而是促进晶体稳定的“有益结合面”。因此,在镍-钼体系中,界面越多,材料越稳、越强,这与传统金属观念完全相反。这些超高密度负能界面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是惊人的。团队通过显微柱压缩实验发现,样品在弹性阶段应力随应变线性上升,直到约2%应变处骤然断裂,峰值应力高达5.08 GPa(图3a)。这一数值几乎接近镍的理论强度极限。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多次加载-卸载循环中,应力–应变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图3b),说明整个变形过程是可逆且无塑性流动的——材料像弹簧一样可反复承受巨大应力而不永久变形。扫描电镜显示断裂表面呈现40°倾角剪切面,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图3c)。硬度测试进一步证实其强化趋势:随着界面密度增大,硬度从12.2 GPa升至13.5 GPa,远超Ni₃Mo化合物(8.4 GPa)和玻璃态样品(7.0 GPa)。绘制强度与界面间距的关系图后可见,该Ni(Mo)合金的数据点完全跳出了传统纳米晶与纳米孪晶镍的性能上限区域(图3d),形成一个全新的强化“分支”。在纳米压痕测试中,纯镍的杨氏模量约为190 GPa,而Ni(Mo)玻璃为122 GPa。随着负能界面密度增加,Ni(Mo)固溶体的模量线性提升:从207.8 GPa一路上升至254.5 GPa(图4b),不仅高于所有镍基化合物,也超过部分陶瓷和氧化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量增强与Mo含量和制备方式无关,说明“NEI效应”是普适的物理机制。理论分析表明,层错和界面附近的原子会因非对称力场发生微畸变(约2%),并在电子结构上形成高密度局域态,显著增强键合刚度。这种“界面强化的弹性”为金属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不再依赖化学成分,而是通过界面工程改变晶格内键合能。在强度–模量的阿什比图上(图4c),Ni(Mo)样品的数据点集中在E/40–E/50范围,逼近理论强度线,超越所有传统合金体系,与高强陶瓷相当。这意味着,金属也能像陶瓷那样“刚如磐石”,但又保持金属本征的连续结构——这是以往几乎无法想象的。这项工作不仅创造了性能新纪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界面能“可为负”的全新材料设计理念。以往人们将界面视为能量高、易失稳的“缺陷区”,而本研究证明,在特定晶格匹配条件下,界面能可以低于母相,从而成为材料稳定性的源泉。理论计算显示,在镍的其他二元体系中,如Ni–W、Ni–Ta、Ni–Nb、Ni–Mn等,也存在类似的负能界面特征。这意味着通过界面结构调控,有望在更广泛的金属体系中复制这种强化机制。未来,通过控制退火、沉积等工艺,实现可控生成高密度NEI,将使高强度金属的设计从“化学合金化”走向“结构能工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