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全社会对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视。原始创新通常指具有首创、突破与颠覆等特征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原理性主导的技术成果,往往产生于最基础的自然科学领域和最前沿的高技术领域。
显然,原始创新需要全社会自由探索的激励创新生态、科研人员的科学积累和善于捕捉创新灵光的意识能力等。但科研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学术内卷怪象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独立意识问题等,可能会阻碍原始创新活动和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
这里想通过罗列六种怪象,谈谈研究生培养独立意识的建议。
学术界六种怪象归纳罗列
这里归纳罗列的怪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罗列出来只是希望引起研究生们注意而慎重对待。
(1)夸大其词话创新。
为了显示自己开展研究的创新性,需要努力找出他人文献里尚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这种批判性方法无可指摘,甚至应该提倡。但是学术界仍存在一种夸大其词的现象。
不少研究生在开题或撰写论文时,不能客观评价已有的相关科技进展,而是刻意否定前人的成果,甚至断章取义以显示自己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性。在论文中,为了显示自己的创新性,毫不吝啬地多次使用“首次”“独创”等来标榜自己的成果,甚至杜撰出创新点,表述创新内容夸大其词。
(2)谄媚跟风勤点赞。
我经常发现,在数个有近500人的微信工作群中,往往一条有用的信息会淹没在大量“媚俗讨好”式的“点赞”中。
我曾经好奇地数了一下,某一信息发出后不到一天时间,“大拇指”点赞数竟然达到上百条。我也曾经给某平台留言,建议能否修改界面,可以在每条点赞信息后赋予(点赞+n)的窗口,不占用主界面空间,使其他人不至于漏掉重要信息,还业务类的工作群之本来的工作功能,当然我的建议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我也观察了一下,这些微信工作群中,有许多研究生活跃其中,这种现象是否应该引起关注?
(3)羞耻恐惧不提问。
据一些专家研究,不少人会有“主动联系别人而羞耻”现象,习惯于被动接受别人的安排,但也因被动等待而错过了很多交流和取经的好机会。
这可能是源于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存在“谦让是懂事的好孩子”的评价体系,似乎“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答案”就可能会有“麻烦别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暗示,甚至觉得“我的问题和需要”没有“麻烦别人”重要;担心主动提问会带来被审视与被质疑而害怕暴露自己缺点的心理;不主动发问也可能存有被拒绝的担忧,用“否定的可控性”和“被拒的安慰性”来缓解自己不主动的焦虑。
(4)辅助AI依赖症。
当前,全球范围在讨论AI辅助撰写论文、辅助审稿等现象,当然目前辅助审稿是不允许的(今年我已经接到两份疑似AI审稿的Comments,希望我能判断一下),而辅助撰写论文并未禁止。
但个别研究生可能在AI辅助撰写论文时,将自己的大脑直接“外包”给AI,没有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修改AI辅助的内容部分,而是全盘简单接受。更有甚者,借助AI杜撰出貌似逻辑严密、实则基本属于“瞎说八道”的伪论文,包括更可恶的可能还存在抄袭、杜撰数据等现象。这些论文及其相关内容极易误导读者而贻害无穷。
说句直白点的话,如果过分依赖AI,会造成大脑退化、记忆力减退、创造力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5)自产自销再互引。
受一些也许可归为“瞎胡闹”评价体系的片面引导,不少学术单位采用发表论文时互相引用、自产自销等方式(有不少刊物明确表示不接受过多自引的论文),以提升本单位的学术影响力和排名打分。这样,研究生也会被“鼓励”来尽可能引用自家课题组的论文或合作单位的论文(当然必要的互引、自引是允许的),反而不太重视全面查询引用真正的相关参考文献。
(6)移花接木为报奖。
不可否认,评奖具有激励机制、示范引导和竞争双赢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阻碍创新、“东施效颦”和恶性内卷的不良效果。
一些单位在申报奖项时,存在报奖材料移花接木、组配润色甚至杜撰成果的内卷现象。这背后可能是一些研究生们在帮助导师们,忙碌地联系不同单位的学者进行报奖材料的“组装”工作。
对于科技创新,这实际上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合作”。报奖前也许这几家拟“合作”报奖单位很少甚至没有合作的科研内容,报奖时则要花不少时间精力“拼凑组装”材料,准备PPT应对评审答辩过程等。显然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提出实实在在的科研需求问题和真正的科研合作内容上。
研究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建议
学着近年来的“不唯”要求,围绕前面的六种现象,我归纳列出“六不唯”的建议,希望研究生们多一些独立求真思考,使学术回归本来面目。
(1)不唯定势。
中国需要一定量的从0到1原始创新和大量的科技创新,中国也非常需要有一小部分科研人员,在无人区探索过程中,善于捕捉创新的灵光,能有“从0到0.1”颠覆式的创新萌芽思维。而全社会更要给予充分的激励,鼓励支持学术自由思想的社会氛围。
在当前提倡原始创新的社会氛围中,对于具有青春活力的研究生们在攻读学位过程中,要鼓足必要的勇气,提出“从0到0.1”的萌芽思维问题,哪怕这些萌芽问题暂时无法纳入学位论文,也请自信地去发现,先行记录萌芽创新的思路,留待探索。
总之,研究生们要不唯定势,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捕捉微光一现的创新灵光,不放弃,诱人的果实会等你采摘,甚至未来的诺贝尔奖也许能在你的身上兑现。
(2)不唯权威。
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能盲目崇拜和畏惧权威,杨振宁曾说过自己“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请研究生们从小处着眼,挺直你年轻的“脊梁”,减少“微小”的谄媚习惯,如你想在包含行政领导、牵头学术单位负责人、学术权威或导师们的大型微信工作群(当然在少数人的微信群里偶尔点赞,可以活跃气氛,无可厚非)中竖起“大拇指”点赞时,不妨问一下自己:这符合我的价值观吗?或者更简单地问一下:这出于我的内心吗?但无论如何,我期待大型微信工作群中少一些跟风媚俗行为,尽量减少单纯的“大拇指”点赞现象,以防“掩埋”重要工作信息。
当然不唯权威也包括不唯书,我们要清晰分析研究基础,提升批判的底气,并掌握批判对象最新、最全的经典文献资料,敬畏并理性运用好前人智慧,但绝不能盲目拘泥于经典文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些经典观点,也许就会找到你创新突破的关键点。
(3)不唯谦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生们要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确认自己有特定的资格积累和底气自信,克服主动发问的羞耻感(如果存在),主动接纳自己的疑问,提出你想问的问题,且正确理性对待对你提问的反馈(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你也许会发现一片新天地正呈现在你的面前。
正面反馈会鼓励你继续前行,负面反馈也不可怕,或许能减少你犯错的几率,激励你寻求更优的创新路径。当然,当向某专家大咖提问后的反馈总让你有挫败感时,大可敬而远之,因为世界之大,总有能让你的提问得到圆满或有启发性解答的大咖。另外,要克服羞耻感,也可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在不同场合锻炼自己的主动性,逐步提升提问的积极性。
(4)不唯AI。
AI作为科研辅助工具,可快速获取科研信息和提供工作思路等,势不可挡,研究生当然也不能拒绝。关键要善于利用AI工具强大的大数据与大模型优势,强化利用其知识性与便利性,但要防止AI过度依赖症,而要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
当你有了撰写论文的基本想法和大致思路后,可用AI辅助拓展与深化待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分析。但务必记住要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积累,多问“为什么”,看AI给出的建议“是否正确合理”等,然后认真修改完善AI给出的相关论文内容,千万不能全盘简单接受AI辅助的内容。
(5)不唯考核。
考核无处不在,KPI“横行霸道”,研究生(当然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科研人员)总也躲不过诸如SCI论文类的考核,包括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发表论文、毕业答辩等。
当然,研究生培养需要考核,研究生们需要通过撰写论文来锻炼自己,特别是发表有创新思维的论文。但我们也不能“唯考核”马首是瞻。创新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持久耐力的,不恰当或过分地强调考核,可能会阻碍创新研究。特别是原始创新研究,因为很多创新工作是无法用KPI考核的。
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要尽可能少一些简单化的“KPI数字游戏”,防止考核指标阻碍创新步伐。对于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希望有关机构要少一些唯SCI式的“粗暴式”考核。
(6)不唯奖项。
近期很多人关注中国什么时候能大面积获得诺贝尔奖,甚至翻出20年前有专家预测大面积获得诺贝尔奖可能,而近期没有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那么我们是否要反思这些年甚至更早时期的教育理念,是否适于获评诺贝尔奖的学术环境?实际上,从一定时期的发展,没有诺贝尔奖又能怎么样呢?我们的“两弹一星”功勋们,难道抵不上一个诺贝尔奖吗?中国需要学习“两弹一星”等科学家精神,甚至也要学习华为精神,未雨绸缪,鼓励未知领域的萌芽思维探索!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奖项的评奖机制,都需要劳心劳力组织报奖材料,然后对这些科研成果材料进行滞后性的评价,能否建议基础研究评奖能学学诺贝尔奖的评审机制呢?无论如何,中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科研评奖机制,逐步减少学术内卷。
研究生们要正确对待奖项,专注于创新研究工作,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在你们中间突然冒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是因为你打开了一扇别人从未打开的大门。
总之,希望研究生们调整心态,永远要培养并维护好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保持学术生涯健康,放飞科技创新思维,做出哪怕只有一点点自己的创新成果。
总之,希望研究生们调整心态,永远要培养并维护好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保持学术生涯健康,放飞科技创新思维,做出哪怕只有一点点自己的创新成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加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1760-1508685.html 原标题:《把问号拉直:从六种现象谈研究生的独立意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