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新质生产力”,谈人工智能、氢能、量子科技……
其实都绕不开一个根本问题:支撑这一切的材料,究竟来自哪里?
“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先进材料更多是“制造业的基石”;
而到了“十五五”,它们将成为创新体系的心脏。
这不仅是一场材料技术的跃迁,
更是一场从“制造”到“创造”的国家级转型。
一、从“强基补链”到“创新引领”
在“十四五”时期,先进材料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核心任务是:补短板、强基础、保供给。
到了即将到来的“十五五”(2026–2030),
国家对材料的定位明显升级——
从“支撑制造业发展”,
转向“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材料不再只是工业体系的“配角”,
而是成为科技自立与产业跃迁的核心引擎。
二、政策层面的升级:定位跃升,体系重构
|
对比维度 |
十四五时期 |
十五五展望 |
趋势变化 |
|
总体定位 |
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之一 |
新质生产力核心支撑领域 |
从“制造支撑”到“创新驱动” |
|
目标导向 |
提升国产化率、强化供给保障 |
构建智能化、绿色化材料体系 |
从“追赶”到“引领” |
|
关键词 |
强链补链、关键攻关 |
材料基因工程、AI+材料、绿色制造 |
科技属性增强 |
|
重点方向 |
金属、高分子、稀土、复合材料 |
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材料、生物材料 |
向“未来产业”扩展 |
|
产业组织 |
材料基地 + 重点实验室 |
创新中心 + 应用集群 + 数字平台 |
生态化协同 |
|
代表领域 |
碳纤维、高温合金、特种钢 |
碳化硅、氮化镓、固态电解质、储氢合金 |
AI与新能源融合 |
|
核心目标 |
自主可控 |
全球引领、技术突破 |
从“自给”走向“世界级创新” |
三、重点变化一:从“攻关材料”到“智能材料体系”
“十四五”期间,中国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材料:
光刻胶、航空钛合金、高端碳纤维……
这些突破为产业自主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十五五”的方向更进一步——
从单点攻关,走向体系创新。
推进 材料基因工程(用算法设计材料)
构建 AI + 仿真 + 实验 的高通量研发体系
实现 创新提速10倍、成本减半
从“反复试”,到“算出来”,
材料创新正加速进入智能化时代。
四、重点变化二:从“工业基础”走向“未来产业支撑”
“十四五”的材料更多服务传统制造业升级;
“十五五”将成为新兴产业跃迁的动力核心:
|
产业方向 |
关键材料举例 |
发展逻辑 |
|
新能源 |
固态电解质、储氢合金、钠电池材料 |
支撑“绿电 + 储能 + 氢能”体系 |
|
半导体与光电 |
碳化硅、氮化镓、量子点材料 |
电子信息的底层基石 |
|
航空航天 |
智能轻质复合材料、高温陶瓷 |
高强度与极端工况适应 |
|
智能制造 |
自修复材料、柔性电子 |
AI设备与机器人核心元件 |
|
生物医用 |
可降解高分子、生物陶瓷 |
医疗与健康产业新支点 |
先进材料,正从“工业材料”
进化为“科技材料”。
五、重点变化三:从“专项突破”到“创新生态”
“十四五”依靠的是专项攻关 + 产业链协同;
而“十五五”提出的关键词是:创新生态。
建立 国家材料创新中心 与 区域应用示范基地
打造 材料数字数据库(AI材料云平台)
打通 基础研发 → 中试验证 → 工业化 全链条
典型示范正快速成型:
合肥:新型半导体材料谷
包头:稀土新材料创新示范区
上海:智能复合材料应用生态
材料创新,不再是单点突破,
而是协同共生的创新网络。
六、典型对比:新旧方向一览
|
材料类型 |
十四五重点 |
十五五新焦点 |
|
金属材料 |
钛合金、高温合金、稀土永磁 |
氢储能合金、超轻镁铝合金 |
|
电子材料 |
光刻胶、封装材料 |
碳化硅、氮化镓、量子点材料 |
|
能源材料 |
锂电三元、磷酸铁锂 |
固态电解质、钠离子电池 |
|
复合材料 |
碳纤维、树脂基复材 |
智能复材、热管理材料 |
|
新兴材料 |
—— |
柔性电子、超导、生物降解材料 |
七、结语:材料强,则科技强
“材料的进步,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
“十四五”让我们从“材料短板”走向“体系自立”;
“十五五”将带领中国从“材料制造国”迈向“材料创新强国”。
未来十年,先进材料不只是产业的地基,
更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驱动力。
谁掌握了新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产业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