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喀什大学今年的一则招聘公告,因为风格太“实在”,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公告上写得非常简洁:
“编制到人,无非升即走”
“两年副教授待遇”
“配偶工作可解决”
“博士成果可认定”
甚至还明确了“年均授课最低144课时要求”
没有花哨的宣传,几句话就把待遇、要求和态度都讲清楚。
说起“非升即走”,这套机制在不少学校广泛推行,也一度被认为是“激发活力”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部分高校考核标准模糊、科研指标过高、教学成果难被量化,导致青年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疲于奔命。有媒体总结得很直接:“三分搞教学,七分忙科研”。
《中国经济网》评论更是指出,“非升即走”在推行中常伴随“高指标”“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反而加重了教师压力。
“反向操作”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学校在招聘公告里明确写出“不搞竞争性淘汰”“无非升即走”“编制到人”等措辞。
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在发布“诚邀全球英才申报国家优青(海外)项目”通知时,就特别强调:高层次人才聘任后纳入事业编制,无“非升即走”制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其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中写明,“优秀师资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模式”,并承诺入职后可直接办理事业编制,发放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
成都工业学院、广州软件学院、保山学院等院校也明确:不搞“非升即走”,有编制,有职称评审权,待遇稳定,晋升体制相对宽松。
还有高校会进一步补充说明:考核更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平衡,聘期可根据情况延长,不设“一刀切”的淘汰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升即走”制度会被全面取消。对一些科研型高校而言,“预聘—长聘制”仍然是维持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机制。
但从目前趋势看,“无非升即走”至少成为了一个新的选项。这种表述变化看似小,但对求职者来说,意义非常大。高校如果希望真正“留住人”,就需要提供更清晰的制度预期和更稳定的发展空间。
“无非升即走”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招聘口号,而是一种态度。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管理上的微调,也折射出教师群体对职业稳定性的集体期待。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真正理想的状态,不是“升”或“走”,而是“能安心留下来,持续做下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