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杨强教授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2025-08-27 14:03:36 作者:腐蚀与防护 来源:腐蚀与防护 分享至:

 

8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2024年度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杨强教授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介绍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强,首届上海市杰出人才、科学探索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围绕高压、易燃和强腐蚀等苛刻条件下工业废水处理难题,创新了含微细悬浮物、高乳化废油及高粘重质污油废水的重大高效物理绿色分离装备,解决了国家南海首个千亿方级气田、渤海亿吨级重质油田等复杂废水处理难题,打破海洋高端环保装备的国外垄断,成果入选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资助成果巡礼”、“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





“华理的科研团队给了我很高的起点”


杨强有着在陕北窑洞中成长的童年经历,本科就读于燕山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05年,他考入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攻读硕士。当时,他所处的团队专攻的是能落地的应用型基础研究,和国内众多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读研后的两年时间里,杨强起先跟着导师,而后受导师指派到全国众多石油、石化工厂学习锻炼,其间,他几乎跑遍了国内的大型石化厂。在一次次地对工艺路线和设备的实地学习考察中,杨强不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如何在现场应对问题的能力。

 因有志于在科研道路上发展,硕士毕业后的杨强继续在原团队攻读博士,确定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水中悬浮物做工业废水的处理。在此期间,他所在团队领衔的大型项目 “含硫含碱废液过程减排新技术及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和 “重大化工装置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先后获得 2009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课题组成员的杨强也通过这些大型课题的历练不断提升了自己找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回溯这些求学经历,杨强非常感念导师汪华林教授的提携,感谢华理作为工科院校给予他的严谨务实的训练。他说,“这些过程和训练给了我很高的起点,我以后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都与此有关。”

 2011年博士毕业后,杨强进入了华理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基于以往的工作,把工业废水处理微细颗粒的工艺和技术拓展到油废水的处理,并在寿光联盟石化、中石化洛阳分公司建立了科技示范装置,经检测,排放数据达标。这些训练为他日后进入油气田的油水分离领域做了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




研发神奇的“水中捞油”水处理技术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强及其团队深知海洋石油领域工作的重要性,推动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杨强向记者介绍,从地层采出的原油并非纯油,而是油水混合物(采出液),根据地层条件不同,综合含水率不同,我国海上油田的综合含水率已经普遍达到90%以上,即每采出1吨原油要产生9吨甚至更多的废水(生产水)。这是因为水和油呈混合状态从地层中采出,经过原油初步回收后的废水中仍含有大量原油,需要对这些废水进行油水分离处理,得到满足标准的洁净水相。而海洋原油开采是在空间紧凑的海上平台进行的,常见的平台通常不到一个足球场大小,油水分离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达到系列指标后才能回注到地层中维持地层压力或者排放到海洋中。

 处理这些含油废水达到相应指标的设备称为生产水处理装置,目前国际通用的处理流程是“斜板—气浮—核桃壳”的“三段式”处理流程,即在这段工艺流程中串联了三种不同的生产水处理装置。“三段式”流程长、占地大、化学药剂使用量大,在平台的狭小空间里处理能力有限,限制了采油平台的产油能力。杨强技术团队研发的新型生产水高效处理装备用单台装备取代了斜板、气浮两级装备,在相同的空间内,将平台的处理能力提升到了3倍,也就是说一个日产油1000立方米的平台应用该技术后,原油产能可以提升到每天3000立方米。该技术在我国渤海中外合资亿吨级重质油田建成工程装置,攻克了生产废水制约该平台提产的瓶颈性难题,3年增产原油超过28万立方米。




10余年坚守蓝色海疆,让老气田焕发新活力


 早在2016年,杨强及其团队研发的“海上气田开采后期高乳化生产废水高效深度除油技术与装备”工程,在我国南海气田平台即已成功通过验收。也正在此时,南海崖城的一个气田平台向他们发出了需求。

 该平台坐落于中国海南岛以南,是我国海上发现的第一个千亿方级的大气田,也是我国海上最大的中外合作气田,担负着为香港供气的重要任务。气田开发后期,产能自然衰减,平台已达到经济可开发寿命,只能通过降压开采提升天然气产量来延长平台的寿命。因为开采压力降低,分离极为困难。平台原有国外生产水处理设施因生产水无法达标排放,平台寿命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如何延长气田寿命?这一问题成了当时平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中外合资优势,平台进行了全球技术招标比选,大量技术厂家、科研院所在平台进行了长期试验,杨强团队因高效、绿色、低碳等技术特点从中脱颖而出,并获工程应用。新型技术装备于2016年投运,成功解决了苛刻条件下海上气田高乳化生产水处理技术难题,让平台寿命延长成为现实。

 如今,杨强团队的足迹已遍布我国渤海、东海、南海海域的30余个重点油气田平台,研究对象覆盖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海洋油气田……杨强的基础研究成果被评价为“解决了苛刻条件下重质油田生产水处理难题,有力支撑了我国海洋油气能源的开发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