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师昌绪:八载隔洋同对月 一心挫霸誓归国
2025-07-31 15:18:04 作者:中国档案报 来源:中国档案报 分享至:

 

编者按:为纪念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25周年,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与《中国档案报》合作推出《人物·科学家的故事》专栏,用档案讲述中国科学院1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故事。

师昌绪编写的《中国高温合金四十年》手稿(部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档案室藏)

师昌绪在欧特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成绩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档案室藏)

师昌绪,河北徐水人,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温合金研究部主任、金属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2011年,他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研生涯中,师昌绪对国产战机发动机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制造、航天航空碳纤维国产化、国产大飞机研制等重大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昌绪

归途难返继续深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师昌绪随家人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从河北徐水逃亡至河南郑州,并进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学习。1941年,中学毕业,基于实业救国的梦想,他进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前往綦江电化冶厂、鞍钢钢铁公司工作。

1948年9月,师昌绪怀揣着利用先进知识和技术帮助祖国强大起来的美好愿望,赴美留学。他发奋苦读,勤奋钻研,分别在1949年5月和1952年6月获得密苏里矿冶学院硕士学位、欧特丹大学(又译为“诺特丹大学”)矿冶学院博士学位。在其读博期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收走了中国留学生的护照,不许他们回国。博士毕业后,师昌绪开始谋划通过中立国辗转回国的事宜。他给一位关系较好的同学达斯·加普塔写信,请求帮忙在印度找一份工作。达斯·加普塔收到信后,立即为其在一所大学谋得职位,并发出邀请。与此同时,美国移民局收紧了对中国留学生的控制政策,认为“不管你到什么地方,只要你想离开美国就认为你要回红色中国”。后来,师昌绪在自传中写道:“尽管印度同学给印度驻美大使馆的信没有促成绕道第三国回国的计划,却对后来留美学生打开自由回国大门起到了启发作用。”

既然不能回国,师昌绪便决定在美国继续深造,经友人引荐,得到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知名金属学权威莫里斯·科恩教授的面试机会,后被录用。自此,他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开启了新的科研征途。随后,他主持了美国空军的超高强度钢课题,研究了硅对镍—铬—钼系高强度钢的性能影响,与导师联名发表论文,后又开展了恒温马氏体相变研究。其工作勤奋、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赢得莫里斯·科恩教授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有一天,莫里斯·科恩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回国,是待遇问题?还是职称问题?如果是这些我都可以帮你解决。”师昌绪则坚定地说:“这些都不是,回国是因为我的国家需要我。”莫里斯·科恩听了很受触动,说:“我非常支持你,如果当局有人找到我,我会说对你有利的话。”

归心似箭斗智斗勇

尽管师昌绪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工作顺利,但他从未放弃过回国的念头。他与张兴钤、陈能宽、李恒德等中国学者经常以周末或假期聚餐的名义在一起,交流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国内信息。

1953年夏,师昌绪等人在新泽西州进行“假期聚餐”。他们分析形势后,认为要想成功回国,就一定要公开化。如果以个人名义申请,大家手上没有护照,美国政府随时可以以非法居留罪名逮捕他们。这样一来,中国留学生会被各个击破,那是很危险的。如果以留学生群体名义公开要求回国,美国政府就不会明目张胆地迫害大家。此外,还要和国内取得联系,争取得到祖国的支持。确定方向后,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纷纷把信件邮寄给在中立国的朋友,请他们帮忙转寄。其中,有一封信是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他们在信中介绍了留美学生的情况,表达了强烈的回国愿望。信写好后,为了能争取更多留学生的签名,师昌绪借前往芝加哥参加学术会议的名义,在当地又联系上几位中国留学生,请他们签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说:“这是很危险的,芝加哥是国民党势力很强的地区,一旦泄露消息,美国移民局就会以与中国共产党有联系的名义逮捕。”最后,信上共有15位留学生的签名。

师昌绪提议这封信可以通过印度驻美大使馆的教育参赞转交周恩来总理,该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可。于是,他和张兴钤、林正仙一起来到印度驻美大使馆,把信交给了教育参赞。1954年2月,这封信几经辗转被送到中国外交部。4月,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政府据此向美国政府提出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抗议,迫使其同意他们回国。两国谈判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当地电台、报纸在波士顿对师昌绪等人进行了采访,将美国司法部扣留中国留学生的事情公之于众。

赤子归来开启新篇

迫于国内外压力,美国政府分别于1954年和1955年各公布了一批中国留学生归国名单,师昌绪名列其中。当接到可以回国的消息后,他立即购买船票。1955年夏,他登上了开往祖国的轮船。当轮船行驶至香港口岸时,仍有美国特工来劝说师昌绪等人,“留在美国会有更优厚的待遇”,但均被大家果断拒绝。

归国后,师昌绪本可以到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等院校工作,但他却在志愿书上坚定写下“服从分配”四个字。后来,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担任高温合金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他主持研制了铸造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以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这就是师昌绪历经曲折、初心不改,通过长期斗争回到祖国的故事。2015年,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作者关德慧,单位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本文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7月25日总第4319期第三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