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申请疯狂内卷,国自然资助率会跌破13%吗
2025-07-10 13:36:44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知社学术圈 分享至:

 

又到基金申请季,一样的焦头烂额,一样的推敲本自,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自2024年基金委改革以来,基金申请数量骤增,竞争压力空前。国自然在2024年当年的资助率就暴跌近3个百分点。今年基金申请数量的增幅虽有所放缓,但仍然相当可观,因此资助率极有可能跌破13%。申请数量的上升,还给申请评审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此,国际上的一些资助机构,开始探索一种申请人互评的基金申请评审办法。


图源:AI generated



基金申请年年更内卷


2023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举措,宣布“取消申二停一”、“取消依托单位变更限制”、“放宽女性年龄”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放松了国自然的申请限制。申请条件放宽导致2024年集中接受的申请量大幅增长,共计384564项,较2023年同期增加80231项,增幅高达26.36%。然而,国自然2023年申请量的增幅只有3.7%


申请条件的放宽当然给了更多研究人员机会,但申请量的蹿升也大大增加了竞争压力。就资助率数据看,2023年至2021年的资助率虽然逐年走低,但基本都稳定在16%左右。但2024年的资助率却暴跌至13%。今年的资助情况也在陆续出炉,2025年国自然的项目申请量再度激增13.13%,达43.3万项,而预算增速仅为8.65%[1]一些评论意见认为,今年的资助率或将跌破13%,刷新国自然的内卷记录。


同时,2024年基金委改革引入了“杰青项目的分级结题评价”,意在破除杰青项目的帽子。而对于部分优秀杰青项目提供了延长资助的可能。但一些人却担心,这样的改革可能让头部学者拿走更多的经费资源,从而挤占普通研究人员、尤其是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的经费空间。


诚然,基金申请本质上还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分配矛盾。由于研究经费的总增幅匹配不上基金申请量的增幅,这种矛盾带来的竞争压力还会进一步提升。这并非危言耸听,Nature近日发文称,中国博士生的数量早已超过了高校与研究所内部的学术岗位数量。[2]2013年到2023年,中国在读博士生从30万人激增至60万人。这些博士生所接受的博士教育都是在为了科研而作准备,但学术界却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研究岗位。这些数量庞大的“预备役”研究人员,为研究经费的分配局面形成着远期压力。


申请项目的激增给基金资助的整个流程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评审环节上的巨大压力,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申请数量增加,导致某些评审专家的评审负荷严重超标,这使得他们可能无法充分评估申请项目的真实水准。使得整个评审框架趋于低效。


图源:Daenin Arnee/iStock via Getty



分布式基金评审


对此,国际学界正在流行的一种新趋势是,分布式同行评审 (distributed peer review, DPR)。DPR是一种以申请人互评代替第三方专家评审的基金申请评审方法。DPR要求申请人在提交资助申请时,必须评审同期的其他申请人的部分材料。该方法的支持者声称,这样做能有效提高评审速率,缓解评审压力,节约专家资源。


2024年,英国政府与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联合设立了“元科学办公室”(UK Metascience Unit),旨在改进科研资助方式。应对激增的资助申请数量的方法,一直是该办公室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UKRI年度预算约为88亿英镑,是英国最大的资助机构。该机构也同样面临着的申请数量激增的问题。从2022年度该机构受到19800份申请,而2024年度的申请数量则已经攀升至27200份。更为严峻的是,该机构的运营预算被削减了15%以上,流失了大量员工。低效率的评审、漫长的等待时间,令该机构饱受诟病。一些人估计,UKRI对资助申请的评审,一般需要46个月。


在这种背景下,元科学办公室对DPR办法进行了试验,希望以此来改革基金评审制度。该试验在元科学办公室内部进行,试验对象正是为了申请元科学研究经费的研究人员。资助总经费为400万英镑,接受的申请书有100份。办公室要求每位申请人必须评审8-10份申请材料。完成评审是申请通过的必要条件。试验报告于630日公布。[3] 结果显示,DPR将评审平均周期压缩至2.2个月。对申请者的调研更是表明,多数参与者认为,评审同期申请者的申请书,有利于拓展其研究认知。元科学办公室主任 Ben Steyn表示,"这证明评审环节不再仅仅是一项负担。"


Steyn坦言,人们第一反应可能会质疑:这种简单粗暴的互评办法会不会导致参与者作弊?比如,恶意给他人申请书打低分,或是跟其他申请人串通,约定互相打高分。对此,他进一步介绍称,研究团队设计了专门的防作弊机制:


首先,将申请人分为AB两组,每组分配半数资助名额。其中A组申请人只评审B组材料,B组申请人则相反。这样一来,申请人就失去了恶意打差评的动机。其次,研究人员专门设计了防串通的算法,该算法可只能分配评审任务,避免形成"互相评审"的情况。也就是说,若甲评审乙,乙就不会评审甲。


谢菲尔德大学认知科学家Tom Stafford对此评价到:"这在提升效率和落实资助方面成效显著。"他对研究小组的防弊措施很赞赏。


Steyn透露,研究小组计划在UKRI其他资助项目中进一步试验,而所涉及的防作弊算法也已开放给其他资助机构使用。除了英国之外,也有其他研究资助机构尝试运行DPR办法。比如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率先使用该办法来评审对望远镜使用的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荷兰研究理事会 (NWO)、大众汽车基金会也在不同程度探索该办法。


伦敦大学科研政策专家James Wilsdon指出,该方法还不能适用于需要跨学科视角的资助项目。"最适用于研究群体边界清晰的领域。如果要覆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该方法还需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图片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623/info94854.htm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855-w

[3]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85a83af72588f418862071d/a-year-in-metascience-2025.pdf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