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研评审的“清风行动”
为什么说这次调整如此重要?
过去几年,国自然基金项目申请量持续攀升,但评审过程中的“打招呼”“利益关联”等乱象也时有发生。
比如本月刚刚通报的案例中,某高校的评审专家边中启就因违规泄露评审信息被永久取消资格,成为新规施行后的典型警示。
而新规的出台,正是为了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确保每一分科研资金都流向真正有创新价值的项目。
2025年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明确强调“科研诚信”和“终身追责”,并将评审专家管理列为重点内容。
可以说,新规不仅是技术细节的优化,更是国家对科研生态“刮骨疗毒”的决心体现。
从“模糊红线”到“高压线”
新规对评审专家的行为约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更严、更细、更透明。
回避制度:把“人情”关进笼子。新规第七条一口气列出了11种必须回避的情形,包括近亲属关系、同一单位、五年内合作、师生关系等。
比如,如果评审专家和申请人在过去五年内合发过论文,就必须主动申请回避。这一条直接针对以往“熟人评审”的灰色地带,从源头切断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评审纪律:从“走形式”到“动真格”。新规第六条明确要求评审意见必须“具体、有建设性”,严禁套话空话。
评审专家不仅要指出项目的优缺点,还要给出改进建议——这相当于把“敷衍了事”的评审态度直接判了“死刑”。
此外,第十六条还新增了“终身追责”条款:一旦发现违规,轻则取消资格,重则永不聘任,并记入信誉档案。今年被通报的边中启案例,就是这条规定的“活教材”。
保密与廉洁:堵住“跑风漏气”的漏洞。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严令禁止评审专家泄露任何评审信息,连“接受宴请”这种过去可能被忽视的“小事”也被明确列为禁区。
而这次通报中浙江某高校的王某明因“打探评审信息”被处罚,正是这条规定的现实写照。
监督与举报:让“潜规则”无处藏身。第十五条鼓励专家主动举报不端行为,甚至要求抵制“打招呼”等公关活动。
结合基金委近期开展的“打招呼专项整治”,这套“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让评审过程真正暴露在阳光下。
重塑科研“游戏规则”
新规的施行,绝不只是给评审专家戴上一堆“紧箍咒”,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科研生态的底层逻辑。
对评审专家:从“权力”到“责任”。过去,评审专家的身份可能被某些人视为“资源”,但现在,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战战兢兢履行的“责任”。
比如新规第九条要求专家必须保证评审时间,如果“没空审”就得提前说明——这条看似细小的规定,直接堵住了“挂名评审”“草率打分”的退路。
而信誉档案的建立,更让专家的每一次评审都与职业生涯深度绑定。
对科研人员:公平竞争的新起点。当“打招呼”风险大增、利益关联被严格隔离,申请人终于可以更专注地比拼学术质量。
今年新增的“临床专项”赛道和青年人才支持政策,也和新规形成了呼应——让真正有想法的人,不必再为“关系网”分心。
对科研生态:从“治标”到“治本”。新规的威慑力已初步显现。今年首批通报的15起案件中,除了个人被处罚,部分高校还因管理失职被点名批评,成为被“连带追责”的高校。
这种“个人+单位”的双重问责机制,倒逼科研机构主动加强内部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2025年的新规,标志着国自然评审从“粗放管理”迈向了“精细治理”。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如何避免专家因怕担责而“过度保守”?如何平衡保密需求与评审透明度?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探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