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国自然将“严管”评审专家
2025-04-23 17:09:59 作者:科研城邦 来源:科研城邦 分享至:

 

一场科研评审的“清风行动”


为什么说这次调整如此重要?


过去几年,国自然基金项目申请量持续攀升,但评审过程中的打招呼”“利益关联等乱象也时有发生。


比如月刚刚通报的案例中,某高校的评审专家边中启就因违规泄露评审信息被永久取消资格,成为新规施行后的典型警示


而新规的出台,正是为了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确保每一分科研资金都流向真正有创新价值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这次调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的整体改革方向一致。

2025年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明确强调科研诚信终身追责,并将评审专家管理列为重点内容


可以说,新规不仅是技术细节的优化,更是国家对科研生态刮骨疗毒的决心体现。


模糊红线高压线


新规对评审专家的行为约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更严、更细、更透明。


回避制度:把人情关进笼子。新规第七条一口气列出了11种必须回避的情形,包括近亲属关系、同一单位、五年内合作、师生关系等。


比如,如果评审专家和申请人在过去五年内合发过论文,就必须主动申请回避。这一条直接针对以往熟人评审的灰色地带,从源头切断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评审纪律:从走形式动真格”。新规第六条明确要求评审意见必须具体、有建设性,严禁套话空话。


评审专家不仅要指出项目的优缺点,还要给出改进建议——这相当于把敷衍了事的评审态度直接判了死刑


此外,第十六条还新增了终身追责条款:一旦发现违规,轻则取消资格,重则永不聘任,并记入信誉档案。今年被通报的边中启案例,就是这条规定的活教材


保密与廉洁:堵住跑风漏气的漏洞。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严令禁止评审专家泄露任何评审信息,连接受宴请这种过去可能被忽视的小事也被明确列为禁区。


而这次通报中浙江某高校的王某明因打探评审信息被处罚,正是这条规定的现实写照


监督与举报:让潜规则无处藏身。第十五条鼓励专家主动举报不端行为,甚至要求抵制打招呼等公关活动。


结合基金委近期开展的打招呼专项整治,这套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让评审过程真正暴露在阳光下


重塑科研游戏规则


新规的施行,绝不只是给评审专家戴上一堆紧箍咒,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科研生态的底层逻辑。


对评审专家:从权力责任”。过去,评审专家的身份可能被某些人视为资源,但现在,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战战兢兢履行的责任


比如新规第九条要求专家必须保证评审时间,如果没空审就得提前说明——这条看似细小的规定,直接堵住了挂名评审”“草率打分的退路。


而信誉档案的建立,更让专家的每一次评审都与职业生涯深度绑定


对科研人员:公平竞争的新起点。打招呼风险大增、利益关联被严格隔离,申请人终于可以更专注地比拼学术质量。


今年新增的临床专项赛道和青年人才支持政策,也和新规形成了呼应——让真正有想法的人,不必再为关系网分心


对科研生态:从治标治本”。新规的威慑力已初步显现。今年首批通报的15起案件中,除了个人被处罚,部分高校还因管理失职被点名批评,成为被连带追责的高校


这种个人+单位的双重问责机制,倒逼科研机构主动加强内部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2025年的新规,标志着国自然评审粗放管理迈向了精细治理。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如何避免专家因怕担责而过度保守?如何平衡保密需求与评审透明度?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探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