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汇总!2023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人员名单
2024-08-09 19:30:13 作者:材料PLUS 来源:材料PLUS 分享至:

近日,教育部下发2023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据公开资料,汇总整理如下(后续将持续更新):


周尚君  西南政法大学 教授

周尚君,男,汉族,1979年生,湖南常德人,九三学社社员,法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法理学、法社会学、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数字社会治理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法学观念史论稿》《自由主义之后的自由》等专著6部,翻译出版《牛津立法研究手册》等译著3部;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参与中央领导机关主持有关专项、委托重大专题研究项目多项。


黄达 长安大学 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安大学二级教授,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从事复杂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擅长人类工程活动扰动和水动力滑坡灾害防治以及复杂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含重点项目1项)及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特等1项(R2)、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R1,R1,R4,R7)。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共7部,获2015年度领域权威期刊Landslides最佳论文奖,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编制行业/地方标准4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20余项已技术转化并成功应用。


刘海峰   天津大学  教授

刘海峰教授  国家级人才、国家优青、天津市杰青,能源与动力系副主任 九三学社天津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能源碳中和及碳捕集宏观策略研究、内燃机先进燃烧理论与燃烧新技术、碳中性燃料制备与燃料特性设计、应用激光诊断与人工智能(AI)解析燃烧排放。


主要学术成就: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本科),排名第2;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2023年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2022年中国造船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38;2020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2020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2;2018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2016年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5;2015年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才奖”;2013年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


吴晓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吴晓林,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现为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剑桥大学《Journal of Cambridge China Studies》编委。在Asian Survey(SSCI)、Journal of Urban Affairs(SSCI)、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SSCI,JCR一区)、《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3部,在《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学习时报》等发表时政评论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咨政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教育部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湖湘青年英才、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十大杰出学子、南开十杰获得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社会冲突及其整合机制研究》、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城市封闭社区的空间生产、社会效应与治理机制研究》(71774175)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


现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文文教授

 

 

 

文文,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承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肝胆肿瘤发生发展及慢性炎症进展机制研究,致力于从宏观整体与微观分子多维度、多组学层面,综合利用前沿技术结合经典生物学方法构建生物多维特征提取和验证体系,揭示以肝癌为代表的肝胆肿瘤分子网络调控机制,筛选诊断、分型和干预的分子标志物,积极探索精准诊断和干预新策略。

他主持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先后入选国防科技卓越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一类岗位津贴。

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或译著6部。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论文14篇,总影响因子近300,代表性论文发表在Cell,Cell Discovery,Hepat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论文他引15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近400次。

 

 

 

  • 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马英教授

 

 

 

马英,中国煤科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智能化开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煤矿智能化开采与高端煤机装备、大型矿区智能化煤矿建设等创新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实施了多个千万吨矿井智能化建设,为我国煤矿转型升级和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等奖项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35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制订国家标准6项,出版专著1部。2020年荣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2022年荣获杰出工程师青年奖。

 

 

 

  •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董晓教授

董晓1991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1994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9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留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俄罗斯文学及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董晓教授兼任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副会长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多卷本《俄国戏剧史》编撰及重要资料翻译研究”首席专家。曾于2012年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2013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励计划。出版有多种专著、译著以及各类学术论文。
  •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张洋教授

主要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3)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9)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大气环流、气候动力学的研究,尤其专注于研究中高纬度的大气涡旋及波动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机制。近期的研究内容包括中高纬气候变异中大气的多尺度非线性波流相互作用机制、极地-中纬度相互影响的动力学机理等。

主要学术成果

(1)揭示出大气低频涡旋对温度异常的维持作用,提出低频涡旋通过组织与高频涡旋、大气环流三者的多尺度相互作用维持气候异常的机理模型,为理解气候异常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2)发展“有限振幅波”新非线性动力学框架,阐明高频涡旋的强非线性反馈在持续性气候异常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强非线性高频涡旋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论。

(3)参与组织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发现了海洋锋区、北极海冰和高原热力异常通过调制大气低频和高频涡旋活动对中纬度乃至全球气候的广域影响。

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在JAS、JCL、GRL、BAMS等学科卓越和学科一流SCI期刊发表文章25篇。研究工作被国际著名学者发表在学科一流期刊的文章多次大篇幅引用。相关工作曾入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研究亮点(AGU Research Spotlight)。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气候预测产品,并在国家气候中心等业务部门应用,获得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优秀气象科技成果等表彰。

主要学术兼职

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ICDM)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委员、欧洲地学学会(EGU)学术期刊Weather and Climate Dynamics联合编辑、美国气象学会(AMS)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和 Journal of Climate的副编辑等。

 

  • 中山大学 郑伟诗教授

郑伟诗   Wei-Shi (Jason) Zheng 教授,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副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23), 国家优青(201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青年团队负责人(2023),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2016), 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等。
他担任目前两个国际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T-PAMI和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ournal的编委,同时是国际模式识别著名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期刊编委,国际顶级学术会议CVPR、ICCV、ECCV、NeurIPS 等的领域主席,国际多媒体旗舰学术会议ICME 2022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大会2023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等。他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爱思唯尔)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斯坦福大学)。
发表 CCF-A/中科院1区/Nature子刊 约200余篇(论文总数见Google Scholar),其中在IEEE T-PAMI/IJCV/Siggraph/自然通讯发表20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全国2020水下目标检测算法赛光学图像赛项一等奖、获CVPR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竞赛第一名5次。
获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国家级教学成果(本科)奖二等奖(2023),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9)等。
  • 北京化工大学 冯拥军教授

冯拥军,1976年1月出生,湖北黄冈英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校企联聘)和山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引进办公室主任、国际插层化合物委员会委员(ISIC)、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等。2007年1月获法国Blaise Pascal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到法国University of Poitiers开展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插层结构功能材料、多孔载体与吸附材料以及非贵金属电催化材料等的基础、应用基础与工程化研究,承担国际、国家和企业委托等项目30余项,建成百吨级以上规模装置8套,其中主导2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60余项,其中授权43项;受聘《Applied Clay Science》《精细化工》《塑料助剂》等期刊编委。所研发的多项专利技术实现落地转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