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自然工材学部评审专家:评审过程中“一作”还是“通讯”更有含金量?
2024-08-05 15:32:06
作者:材料学网 来源:材料学网
分享至:
“一作”和“通讯”谁更有含金量?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过。通讯作者算是独立于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之外的,一般是论文导师的位置。如果是评职称,还是建议第一作者。因为我们在评审文件上基本都能看到详细的要求,基本都是要求是独立作者或者第一作者的文章,其他位置并不一定对职称的晋升有多大的助力。随着2024年函评季的开始,各种有关函评的“小道消息”热度也是居高不下!各路消息层出不穷,但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国自然申请越来越卷,中标率也越来越低!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在国自然评审五篇代表作中,是“第一作者”的贡献更重要,还是“通讯作者”的角色更具含金量?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据说出自评审专家。“前期基础方面,有的申请者在近三年内的科研文章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高。一些申请者虽然被列为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但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却明显缺失,暴露出其在科研领导力和协调能力上的暂时不足。”从中可以看出通讯作者会在申请面上项目时更有价值,它反映了申请者在科研团队中的引领作用。通讯作者被认为是整个课题链条中的核心角色,从最初的拟定筛选课题方向、实验质量及数据把控,直至后续文章发表的选刊及整个流程的推进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作者作为整体实验的开展者,无疑是花费最大量时间及精力兢兢业业做实验的人,实验技术可能已经大满贯,做的非常溜,但若没有在做实验的同时注意积累自己的科研思路,则可能变相成为实验技工,对于整体实验思路及科研热点的把控仍不成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不同类别的申请对申请人的要求有所不同。以青年基金为例,这类起步性项目更注重申请人作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因为申请青年基金的学者通常较为年轻,科研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经验尚需积累,因此作为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情况较为少见。就申请领域而言。不同学科领域对申请人的科研贡献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在生化、环境、材料等学科中,通讯作者的角色和贡献通常被视为更重要的,而在信息、数理等学科中,第一作者的贡献则可能更为突出。该评审专家解释道,就科研成本而言,耕耘生化环材这些领域需要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并且也需要长时间地泡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作为青年教师,很难独立完成这一科研过程,或是依靠学生,或者说大导师依靠小导师、小导师依靠学生,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导师承担科研经费、搞定科研设备,或者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路,而学生则是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的情况就很常见也很普遍。但如是信息、通讯等相关学科,许多研究工作仅凭借电脑/工作站/服务器等即可完成。这些领域的申请人论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研究,论文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另一类是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中以通讯作者身份出现。再次,就申请人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而言。如果是面上项目,申请人在该领域内颇有建树,或者虽然履历不够优秀,年龄也在40岁及以上了,大部分都是通讯作者论文,那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可以理解。但如果申请人才30出头,近几年的代表作都是通讯作者或者非第一作者论文,该评审专家表示,见此情况会生发出“这么年轻,没毕业几年就放弃一线科研了”的想法,其印象分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但如果有的申请人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不少帽子了,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团队,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通讯作者为主,也无可厚非。
最后,有一些很现实的原因。该专家直言不讳道,许多通讯作者是人情世故的交易品。并且,这样的情况是不分国别的,国外的学术界也存在这种现象。
例如有大佬评帽子,缺一些论文,这个时候送上2篇通讯作者,一作成果是自己的,还能让上级满意,这种情况做不做?有一些横向课题,有人拨经费,只需提供几篇通讯作者论文,一作成果还是自己的,并且有经费入账,学院年度考核能过关,这种情况做不做?还有一些申请人从厉害的团队毕业,但就职的学校平台不如读博期间的学校平台,这种情况下,把原导师挂为通讯作者,不仅能提高论文命中率,还能和原导师保持联系,让原导师满意,做不做?试想一下,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申请者,近5年的代表作都是以通讯作者为主,是不是很容易留给专家一种印象——年纪轻轻就远离了科研一线。显然,这样会严重影响印象分!如果是面上项目,申请者在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或者虽然申请者的前期基础虽然不太充实,但是已经40多岁,那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当然了如果申请人年少有成,年纪轻轻就帽子满头,还有点影响力,有自己的团队,那以通讯作者为主也说得过去,不过这样的申请者的赛道也是在杰青优青这种类型的项目上了,不太会来卷青年和面上了。这里其实就是一些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许多通讯作者成为了人际关系的“交易品”。举例来说,当有高级专家来评头衔但缺少一些论文时,有些人选择提供2篇文章署名通讯作者,以确保自己的成果得以发表,同时也能令上级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要这么做呢?另外,有些申请人毕业于知名团队,但就职的学校平台不如读博期间的学校,这时将原导师列为通讯作者,不仅能提高论文发表率,还能保持与原导师的联系,使其满意。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人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