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盘点2023年国家科技奖:持续瘦身,史上最难,打破平衡,6组遗憾,67高校佳
2024-07-01 15:03:57 作者:解说科技奖 来源:解说科技奖 分享至: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点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
注: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中,疑似包含了2项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争议项目(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经再次审核后获奖。
5月26日,《国家科技奖励条例》迎来自1999年颁布以来的第4次修改。修改后的条例,突出强调了党中央对国家科技奖励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家科学技术奖应当坚持国家战略导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奖励既是一种荣誉制度,又是核心的评价制度。拿到国家科技奖后,会带来职务职称、申报项目、评选院士、学科评估、高校排名、行业话语权等方面的连锁反应,可以撬动更大更多的资源

 

随着提名数量的增加和获奖项目的减少,国家科技奖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纵观近20年评审情况,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堪称评审最快、获奖最少、难度最大的一届,具体分析如下:

 


一、整体评审与授奖概况

 

  • 最高科技奖申报人数约13位专家,最终2名院士获奖。

  • 三大奖通用项目申报1240项,受理1216项,初评通过243项,最终获奖200项,初评落选43项,整体获奖率仅为16.4%

  • 三大奖专用项目受理约170项,初评通过58项,最终获奖48项,初评落选10项,获奖率约30%

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呈现了四最特点,即评审最快、获奖最少、难度最大、发明一等奖最多

  • 评审最快2020年度之前的国家奖评审,申报、评审到颁奖流程跨越三个年度、接近15个月,即第一年度11月前后发布奖励申报通知,第二个年度进行形审、公示、网评、会评、评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等,第三个年度的一月份进行颁奖。2023年度国家奖改革后,大幅缩短评审周期,6个多月完成全部奖励工作。比如,网评时间从7天缩短到4天;会评从提前10天通知评委,改为提前4天左右,持续时间从15天变为10天左右。此举是为了约束评委和报奖人,让报奖人来不及活动,“不要去找评委打招呼”。未来的奖励评审工作也会全面加速,让科学家更多的奖励用于科研攻关,而非报奖。

  • 获奖最少近20年的国家科技奖授奖数量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三大奖综合达到374项。2015年之后授奖数量逐步控制在300项以内,上一届国家奖三大奖授奖总数为264项,本年度仅为248项,堪称10年最低水平

  • 难度最大2020年之前的国家科技奖评审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奖300项以内。2023年度的国家科技奖是聚集了2021年、2022年、2023年三个年度的优秀成果,相当于三个年度授奖248项,堪称奖励历史上最难的一年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但目前尚未有公开文件,对评奖周期的调整情况作出说明。未来国家奖申报将不会回到一年一报的时代,获奖难度持续增加。

  • 发明一等奖最多:2020年之前的国家科技奖发明一等奖总数一般在3-4项,本年度达到8项,历年最多。

 


二、特/一等奖,7项落选

 

每年的获奖名单中,特等奖、一等奖授奖项目都会备受关注,是国家战略、四个面向的重要体现,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更是无缘特等奖、一等奖。

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制度中,采用了一等奖(可加选特等奖)、一等奖或二等奖、二等奖的等级填写模式,会使部分选择一等奖或二等奖的项目得票超过2/3,从而公示为一等奖。本年度初评环节的特等奖、一等奖项目达到29项(不含专用项目),包括自然奖一等奖3项、发明奖一等奖5项(通用)、进步特等奖4项、进步一等奖16项、创新团队1项(通用)。最终获奖如下:

  • 自然一等奖:初评公示自然一等奖3项,最终1项获得一等奖,1项获得二等奖,1项落选

  • 发明一等奖:初评公示发明一等奖5项,最终全部获得发明一等奖

  • 进步特等奖:初评公示进步特等奖4项,最终1项获得特等奖,3项降为一等奖。

  • 进步一等奖:初评公示进步一等奖16项,最终9项获得一等奖,1项降为二等奖,6项落选。

  • 进步奖创新团队:初评公示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最终1项获得进步奖创新团队。

 

不得不说,从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评审方案来看,本年度填报一等奖或二等奖的项目确实沾光了,部分项目初评环节公示为一等奖,后面环节可以降为二等奖,上可攻下可守,保证获奖。反而部分只填写一等奖(或一等奖加选特等奖)的项目,初评环节就可能被填写一等奖或二等奖的项目淘汰了,成为一大憾事

三、各评审组评审及授奖分析

 

在官方通报中,此次评奖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坚持‘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作出创造性贡献作为提名和评审的重要原则,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优化评审组设置和评审委员会专家构成,强化重点领域”

本年度的国家奖评审,在评审组设置、名额设置也做了重大调整,各评审组获奖率差距较大,有的组甚至是4倍之多。聚焦到各个评审组,不同学科方向的获奖率也差距变大,某些获奖大户今年被零封,极为遗憾

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三大奖各评审组受理及获奖情况如下:

 

自然科学奖:初评通过59项,授奖49项,平均授奖率16.8%,地球科学组、基础医学组,授奖率最高,为22.2%;力学组受奖率最低,为10%。信息科学组落选最多,9个项目通过初评,仅5个项目获奖。

 

技术发明奖(通用):初评通过52项,授奖45项,平均授奖率20.8%,先进制造组,授奖率最高,为30%;化工与轻纺组受奖率最低,仅为7.4%。化工与轻纺组落选最多,7个项目通过初评,仅2个项目获奖。

 

科技进步奖(通用):初评通过132项,授奖106项,平均授奖率15.0%,网络与通信组,授奖率最高,为23.1%;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授奖率最低,仅为6.3%。内科与预防医学组、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农艺与农业工程组,均有超过3个项目落选(上述统计不含科普组、高技能人才组、创新团队组)。

 

 


四、高校获奖情况(通用项目)

 

在公布的通用项目获奖名单中,清华大学9项获奖(含2项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有7项获奖,上海交通大学6项获奖(含2项一等奖),中山大学和东南大学各有5项获奖,北京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均有4项获奖,其中湖南大学拥有1项发明一等奖。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7所高校均有3项获奖,其中复旦大学拥有1项进步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