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成了玄学?拿了基金,也评不上职称……
2023-11-21 11:22:20 作者:数据洞见未来 来源:青塔 分享至:

“拿了基金发了论文,也要排队等前面人评完才能上。”


“整个一论资排辈,年轻老师拿多少成果都没用。”


近日,部分高校的职称评选工作结束。身处其中的失意者们,感悟颇多。

图 | 评职称的队伍,有多长


一位手握一个面上和一个500万纵向项目等3个国家级项目的青年教师,感慨自己在职称评选中落选的失意:评完后课题组长主动告知我“大家觉得你太年轻了,等下一年再来。”


评职称,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然而,一些青年教师在努力为自己的晋升攒下一系列硬筹码之后,却没过得去“人情世故”之关。

图 | 因为年轻,而没有被学院推荐


评职称,要排队


一位青年教师如果想评职称,项目、基金、论文、课题、教学奖……自然是少不了的。


但有评职称的资格,并不等于能评上职称。


“今年我达到条件了,本来心里直乐呵。结果参评才发现,满足学校职称条件是入门!超出多少,加上有没有领导能为你说话,才是能不能评上的关键。”一位湖北高校的青椒苦恼道。

图 | 门槛,仅仅是门槛而已


高等教育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博士生选择涌进高校,而评职称的要求也是逐渐水涨船高。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至2021年间,博士毕业生已经从5.1万增长到了7.2万,增幅39%;高等教育学校教职工则从22.7万增至27.8万,增长幅度为20%。

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十年前研究生毕业,经过竞聘进入高校任教,评职称非常容易,每年名额都宽裕。但随着学校招了很多985、211、中科院博士和海归派,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竞争之下,学校每年都在提高评职称的条件。近些年,到了副教授要有国自然和国家级教学奖才能稳上,教授没有国家项目基本没戏的竞争强度。

图 | 一条“评职称有多难”引得34w人次的围观


职称,是不得不评的。尤其是我国高等院校全面进入“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制时代后,职称关系到饭碗。


同时,职称也与薪资待遇挂钩。职称越高,薪资待遇自然也高。已经成家立业的高校教师们,谁不想拥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呢?

人多坑少


评职称要排队,本质上还是因为人多坑少,而等着上岸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开展职称评审工作时,一般会先确定职数。


据江西省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度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显示,公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与岗位设置相衔接,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专业技术岗位按正高7%、副高29%确定,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岗位按正高5%、副高25%确定。


此外,高校也会对高级职称的通过率进行限制。


东北某公办本科高校在《2022年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安排》中明确:根据省市职称工作要求,高级职称各系列各层级岗位评审(符合申报职务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人数)通过率原则上不超过50%,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原则上不超过80%。


湖南某公办高校则将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控制在正高40%以内,副高55%以内,中级不设定评审通过率。


评职称在流程上,需要经过多轮的评审。


根据江苏省人社厅发布的《全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指南》介绍,经院系推荐上报学校和省教育厅,先经学科评议组无记名投票表决后,再由学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

正因为职称的评审结果由多轮评委会决定,让一些高校教师由衷地觉得在达到评职称门槛后,最终还是看人脉。


而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来说,人脉资源的积累不如前辈,评职称一事就变成了论资排辈。

 

图 | 评职称玄学


改革进行时


近年来,各地不断在推进职称改革,避免“论资排辈”的情况。


例如,江苏省人社厅在今年发布了《关于在职称评价中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不良倾向的通知》。其中明确,对3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申报职称评审单独设定通过率,对“不看业绩数年头”的做法开刀。

图 | 江苏省进一步职称改革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积极为优秀人才开设了破格晋升的绿色通道。


例如,四川农业大学将职称晋升分为常规通道和破格通道,破格通道设置3种类型。破格通道中的直聘和青年专项为新增类型,可不受单位推荐指标、不受任职年限、不受资历职级等限制,旨在激励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积极优化破格晋升通道,据学校介绍,今年8月出现了新世纪以来学校自评最年轻的、首位“90后”教授。

图 | 中国人民大学职称改革成果


还有一些高校开始采取“低职高聘”的方式。


常州大学实行的“低职高聘”的人事制度,不唯年资阅历、职称职务,只看业绩贡献,有教师从“副教授七级岗”竞聘至“教授二级岗”,以“讲师”身份竞聘到“教授三级岗”。


常州工学院、新乡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也在招聘中采取低职高聘。


职称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获得相应的鼓励和激励,以实绩论英雄,才能让中国的学术界健康繁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