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硕士论文走红网络!研究《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下载量破7000
2023-09-27 14:20:58 作者:募格学术 来源:募格学术 分享至:

 

学术圈有自己的娱乐小说,近日,一名博主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走红网络。

论文小节标题中包括 :


“遭遇‘下马威’”

“苍白蜜月期”

“实习风波‘劫’”

“相识的尴尬:‘我当时真的特别傻’”

“导生情感淡漠:“对对对”

“悄然离去:“不想再有什么纠葛”等


该分享获得过万点赞,涉及的论文随之受到关注。

 

9月25日,红星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查询到了这篇名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论文,论文显示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相关专业2014级的学生。


该论文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于2017年完成。红星新闻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两位硕士毕业生处获悉,该论文作者确实曾在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就读研究生,该论文知网下载量已超过7000。



论文中,作者以访谈方式对话、还原、分析了一起某高校研究生“换导师”事件。主要访谈对象为更换导师的同学,这名同学提到,自己被调剂分配至一名导师门下,数次与导师发生矛盾。


根据论文内容:学生和导师对于论文选题分歧较大。学生在完成导师安排的实习后,希望能从事另一学科,“她(导师)就非常的不高兴”,导师先回避了这个话题,接着说“我不关心你毕业以后当什么老师,现在我们先把开题这个事解决了”。


在选题过程中,学生认为导师从各个方面否定自己的选题,并且带着情绪,没有明确的理由。在导师催交论文的情况下,学生选择了报名实习,导师认为“去实习你就完成不了论文”,学生则觉得“就算我拿不到学位,我也不要在这个学校待下去了”。最终,学生通过更换导师解决了问题。


论文表明,这位导师并未接受作者的访谈,而当事学生同门的一位师兄则接受了访谈,当事学生和同门师兄都提到对导师的感受是“控制欲强”。这位师兄最终选择沉默应对。


在“反思换导师事件”这一部分中,作者认为,存在导师准入制度固化封闭、导生匹配制度僵化单一、教育性和学术性淡化、导师评价主体单一、导师评价过程和方法缺乏系统性、导生主体责任意识不足等情况。此外,作者还提炼梳理了五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分别为师徒关系、雇佣关系、导学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合作伙伴。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认为论文内容有趣、想看。而对于论文中的案例,网友也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自己和主人公一样,也有人认为这是学生过于任性。


还有声音指出,这一研究题目能作为学位论文,本身也体现了学校的“开放和包容”。


科学研究无禁区
奇葩论文也不奇葩

事实上,近几年来,类似这种不太严肃的学术论文,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比如此前,就有几篇论文曾在网络流传:《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

截图自浙大硕士毕业论文《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

初听题目,不少人还以为是哪里冒出来的三流山寨论文,但其实,这些论文都是国内顶尖名校出产的。

翻开论文背景,《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硕士,《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师,《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南开大学的教授。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奇葩论文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儿,搜一搜近些年被网友调侃的论文,才发现原来学术论文这么接地气:《八角茴香对卤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石头剪刀布博弈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

 

学术论文有其严谨的操作流程,那么,这些网友口中的奇葩论文,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第一,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都是从选题开始的。

浙江大学硕士王畅是《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作者,据悉选题跟作者和导师的喜好有关,因为王畅吸猫,导师养猫又吸猫,这个选题在开题时就经过了专业老师的认可。


这跟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有关系,据王畅解释,他们学院比较自由和多元,不会框住学生去写老旧沉闷的八股文,只要是有讨论价值的都可以写,“星座”、“同人文”、“耽美”这些,全都有相关的论文。


第二,学术研究要站得住、立得稳、证得清,这些都是基本要求。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师陈天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陈天嘉告诉周刊君,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挖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再辅助田野考察,实地走访了北京地区的斗蟋蟀比赛。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专职教师的介绍页面上,还可以找到他在蟋蟀方面的研究证据——“以动物行为学重构了中国传统斗蟋活动中的争斗知识”,“第十三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中国传统蟋蟀谱研究》)”。


第三,学术研究还要兼顾前沿发展,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标是《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告诉周刊君说,“面部宽高比论文属于生理、行为和神经科学范畴,现在决策科学研究已从行为层面深入到神经层面,算是前沿研究。”


这样的研究李建标十几年前就想做,但当时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开放度也没有现在高,想找个照片也找不到。


现在,李建标可以方便地收集几千张照片,用软件处理面部宽高比的数据,“实际上,我们是做了一个系列,包括行长的、市长市委书记的、公安局长的,等等。”

所以说,这些学术论文严肃是真的,奇葩也是真的,但到底有没有研究的意义,关键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

还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即:
若说奇葩论文无意义,那么不奇葩的论文就有价值了?
《劳动报》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会花多少时间写毕业论文?》的研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足30天完成论文,有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也就是说,有很多论文都是“速成品”。

另外,中国高校论文洗稿、代写一直都在上演。央视此前曾曝光一个论文代写、期刊代发的灰产工作室一年的单量,按平均一单两万元算,4688单一年能产生近1亿左右的流水。

奇葩论文以前有,现在有,以后当然也会有,奇葩论文这条路没有堵的必要。

毕竟只要在学术研究规范内,做到不背离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底线,就应当鼓励创新。没有谁规定论文一定要关注宏大、阳春白雪式的选题,而小众话题就毫无学术价值。论文的观点也不一定要人人满意,能引发关注、启发思考,也是论文的价值之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