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年新增院士和三大奖第一完成人,本土培养博士均占2/3左右
2022-06-15 15:33:37 作者:科研大匠 来源:科研大匠 分享至:

 6月14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公布,十年来,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到2025年,中国就能够培养美国两倍的STEM PhD博士。具体如下:



图源:教育部官网

首轮“双一流”建设
总体实现阶段性目标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经过不懈努力,首轮“双一流”建设总体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军。洪大用指出,“双一流”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带动一流大学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加强,建设高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二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从2015年的60%增长到2020年的72%。持续提升吸引海外人才能力,引进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学者。

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招生选拔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培养大批基础学科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科人才。

四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增强,建设高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连续取得重要突破,取得了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自主研发国内第一座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研制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研发我国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建设高校已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的主要支持单位中,有11个来自建设高校。

五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多个高校智库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和培育单位。建设47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马藏、儒藏、清华简等一批重大学术研究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六是高水平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举办硕博层次合作办学机构71个、合作办学项目276个,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学、环境生态等领域组建数十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七是引领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双一流”建设引领带动各地建设了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87个地方优势特色学科,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

我国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和
650多万名硕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洪大用指出,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至9%,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理工农医类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2年的1944个增至2575个;‘双一流’建设中,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达78.5%。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持续加强,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得到传承发扬。”洪大用表示,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博士点占全国的27.6%;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政策倾斜支持,促进西部地区博士授权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达到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研究生教育新版学科专业目录
即将印发实施

“十年来,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医等一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洪大用表示,为进一步支撑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升级,我国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研究生教育新版目录即将印发实施。

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结构类型更加优化。一方面,在国家急需领域主动布局人才培养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主攻方向,2021年超常规布局集成电路、公共卫生等人才培养专项,今年还将继续部署相关专项,有目标、有重点、成建制地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采取专门措施加强党的建设、中共党史、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急需学科建设。研究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包括中华早期文明、国际传播、量子科学与技术、高端装备等数十个急需领域,近期即将印发实施,今后每年更新,持续增强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机制。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出台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200多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双碳等700多个交叉学科点。

洪大用表示,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放管相济,更加灵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10年缩短为5年,放权32所高水平大学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赋予所有单位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限。十年来,各单位自主设置了近5000个二级学科点,通过动态调整主动撤销了1700多个学位点,约占全国学位点总数的10%,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快速响应需求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新增院士和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
三分之二为我国自主培养博士

洪大用介绍,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

“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航母入列,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洪大用表示,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坚守质量生命线,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整体显著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切实增强,科研贡献更加突出。

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
全面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洪大用介绍,10年来,我国全面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印发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规范研究生异地培养等文件,特别是2019年以来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质量监管。

此外,教育部还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

洪大用表示,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学风建设持续加强。教育部会同中国科协连续10年面向新入学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视频上线后年均点击量突破1000万人次。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凸显,
为民族腾飞开辟人才库容

“近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博士生规模的壮大,尤其是STEM(对应于我国的理工农医)博士生规模的壮大。规模凸显,为民族腾飞开辟人才库容。”发布会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说。

杨卫分享了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在STEM博士发展上大大快于美国》。报告披露:当前美国大学每培养2名STEM博士,中国大学就要培养3名;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延续下去,到2025年,中国就能够培养美国两倍的STEM PhD博士。同时该报告也表示“一个国家培养的博士人数仅是在STEM领域未来竞争的一项指标”。对此,杨卫表示:“我国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应该是我国成为世界教育大国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也是与我国成为世界学术产出大国相伴而行。”

杨卫分析,上述的规模扩大是在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他指出,我国在2007年就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工程,使得培养质量稳步攀升。审慎控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长,2010-2021年期间的学位授予年增长率比之前的30年增长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推动质量监控,对学位的审核逐渐从反映师徒关系的导师许可制,到包括多名研究生导师的导师组许可制,再到嵌有盲审环节的学科许可制;每个授予学位的人均学术产出逐渐攀升。杨卫认为,今后,应该从加强对学校、学科品牌的荣誉建设,加强个性化培养措施等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质量。

“目前,学位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进入国务院审议阶段;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学科与专业教育的双轮驱动,并从纯学科延展至交叉学科;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完成,成为学科和专业学位评估的出发地;双一流建设启动并完成第一期,成为各大学发展的最强音;放权与规范并进,形成阶梯性的研究生教育自主办学体系。”杨卫说,“过去十年,我国学位制度得到了大发展,‘四梁八柱’都立起来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逐渐发展成熟。

我国研究生导师人数
由29.8万增至55.7万

洪大用表示,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导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导师队伍由2012年的29.8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万人,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构建了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助力导师能力提升。

洪大用指出,十年来,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全面深化,先后印发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意见、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政策文件,推动”导学思政“,充分发挥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