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紧密地吸纳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培养编委会的后备力量,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实现期刊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编辑部于2022年3月启动首届青年编委遴选工作,通过公开招募,经过遴选及主编审核等环节,最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入选了95名青年学者,名单如下。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会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微信平台将陆续分批推出青年编委专题介绍。
任 玲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研究员
主要从事医用金属材料相关研究工作,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8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1篇),Bioact. Mater.(1篇),Acta Biomater.(1篇),Corros. Sci.(1篇),ACS Appl. Mater. & Inter.(2篇),J. Mater. Sci. Technol.(21篇),总引用23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32次,h-因子28;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辽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
强玉杰
北京科技大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9岁成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全球顶尖前十万科学家(全球学者库)榜单最年轻入选者之一。
主要从事新型缓蚀剂与功能防护涂层、极端环境材料服役评价、分子模拟与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总被引4000+次。其中第一/通讯作者38篇,包括中科院一区21篇,Corrosion Science 8篇,ESI高被引论文13篇,ESI热点论文3篇。编写专著章节4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得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之江实验室国际青年人才、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骨干人才等荣誉,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委会委员及中国化工学会水处理专家库专家,Rare Metals (IF: 4.0,JCR一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多个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客座编辑、编委以及青年编委。
张 欣
河海大学 力学与材料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河海大学“大禹学者”,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6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12月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后入职河海大学,任学院科研办公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轻合金制备、加工及性能研究、复杂环境下金属材料腐蚀机理研究和金属材料表面强化、防腐技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ntermetallics、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ies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参与起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各1项。担任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等职务。
王 勇
东北石油大学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1999)、硕士(20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09),同济大学博士后(2013),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15)。2020年5月获聘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目前是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化工学会会员;同时担任《化工机械》期刊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工程科学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等角色。
主要从事非晶金属涂层腐蚀、能源材料电化学及材料计算设计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中石油、中石化企业攻关项目20多项。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Surface & Coating Technology、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出版《非晶纳米晶涂层制备与腐蚀》学术专著1部。
徐 健
中山大学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核电关键材料腐蚀行为的原位监测。2013年至201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助理教授,继续从事核电关键材料腐蚀损伤研究。2018年9月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加入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组建核电材料服役行为与失效机理研究课题组。目前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Crystal期刊客座编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专业领域权威期刊(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实现多项成果转化。
毛江鸿
四川大学
研究员 博士
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入选者。200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腐蚀检/监测技术、混凝土结构性能腐蚀劣化机理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主持四川省科技厅区域创新(科技援藏)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项,各类社会服务项目20余项。已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技术标准5部。近年来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发明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的双向电迁阻锈技术,开展了耐久性修复效果与构件性能影响控制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共5项。
王 毅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担任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长期从事环境友好海洋环境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各类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SCI收录论文70余篇,具有授权发明专利19项;出版《层状无机功能材料在海洋防腐防污领域的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杰出青年学术成就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汇泉学者”、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赵 阳
东北大学
副教授(入选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201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转入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博士后出站。现就职于东北大学任副教授。
主要从事油气工业的腐蚀与防护。在国际上率先通过修正热力学参数,综合考虑合金组元与H2O、离子的共同作用,建立了系列性的高温高压“Fe-Cr-Cl--CO2-H2O”五元E-pH图。从热力学角度指导苛刻油气环境下油井管选材。英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A. Neville 教授对E-pH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发展出“多自由度腐蚀寿命预测技术”,预测结果与现场数据高度吻合。相关成果被中石化西北局作为油井管选材的重要依据,目前正在进行现场试采试验。最后打通了腐蚀热力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壁垒,提出了“溶解-电离-沉积图,DIDD的概念”,利用该模型初步开发了HP-13Cr-Cu不锈钢有效解决了HP-13Cr不锈钢在高温高压H2S环境下应力腐蚀断裂的问题。目前发表SCI论文19篇,应邀在CORSYM-2019会议上做Keynote报告1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项目培育基金(理工类)、中石化项目2项。荣获2016年腐蚀电化学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兼职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Corrosion Communication》长期审稿人。
付俊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
200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05年、2009年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10-2018.10在Brunel University 的B-CAST访学1年。2021年10月引进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任研究员。
一直致力于金属材料的组织及性能控制、高性能金属材料的设计及制备等研究工作。采用SEM和EBSD原位结合技术,首次将材料的织构(或者取向)与其腐蚀性能联系起来,为金属材料腐蚀性能控制或者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采用极图判定材料织构类型的通用技术,适用于7大晶系;建立了脉冲磁场下枝晶球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预测结果与X射线同步辐射原位观察结果完全一致;采用定向凝固和液淬技术,澄清了凝固过程中304不锈钢三相转变机制为包晶而非共晶转变,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目前,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的青年编委;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目前已发表SCI/EI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Material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
徐云泽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副教授
徐云泽,工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大连市青年才俊、星海骨干培育计划、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度博士后基金获得者选介(全国100人)。
主要从事于复杂海洋环境下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腐蚀损伤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站前特别资助、博士后面上资助和企事业横向项目多项,重点参与“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在《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Wear》、《Corrosion Science》、《Ocean Engineering》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其中第1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6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
朱金阳
北京科技大学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博士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朱金阳,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曾就职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301所)。现任职于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致力于油气装备腐蚀、超临界CO2腐蚀、工业大数据应用、绿色缓蚀剂开发、装备定寿延寿、腐蚀监检测技术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央军委装发技术基础课题以及石油石化、军用装备等企事业技术课题十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信部创新专项课题等多项。在Corrosion Science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担任工程科学学报青年编委及多家期刊特邀审稿人。
刘杰
烟台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刘杰,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入选者。
主要从事有机涂层/金属体系海洋环境腐蚀失效机制、智能防护涂层及表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装备预研基金类项目、国防技术基础项目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项,厅局级项目1项,横向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0件;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以及《表面技术》、《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期刊青年编委等。
王巍
中国海洋大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海洋腐蚀与防护、自修复防腐防污技术、数值模拟。获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项目3项、中科院开放基金3项、市级课题2项等20余项课题。主持收录“海洋学科知识分类体系建设”中“海洋腐蚀”学科600条词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参编国家军用标准1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电化学修复技术规程》1项、著作《海洋防污抗菌功能材料》。担任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
徐玮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徐玮辰,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致力于海洋环境腐蚀、腐蚀电化学、局部腐蚀机理和生物医用合金腐蚀与防护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利用电化学方法、同步辐射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原位观测技术等,研究局部腐蚀的萌生和发展机制,关注实际服役环境中复杂环境因子、机械因素等与局部腐蚀耦合对材料使役性能的影响。目前从事机械因素辅助条件下的局部腐蚀模拟研究。获“水流徹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现任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担任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Electrochimica Acta,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等权威期刊的审稿专家。共计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张博威
北京科技大学 腐蚀与防护中心副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张博威,博士,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入选全国博管会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2019年入选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1年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杰出青年术成就奖”。
长期从事材料海洋腐蚀机理及增材制造耐蚀合金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高水平30余篇,H因子29。担任“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京津冀分中心副主任、“天津材料环境腐蚀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主任、京津冀海洋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CSTM-FC92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Rare Met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等期刊青年编委。
王帅
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王帅,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导,独立PI,国家特聘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先进制造金属在严苛环境的性能控制理论,包括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性能、高温力学性能、断裂和抗失效等。结合宏观力学性能测试、透射电镜学及原子模拟理论关联微纳尺度组织和性能变化,进行不同使用情景下的性能优化设计。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军委科技委项目等多项与严苛环境中材料的力学行为相关的科研课题。目前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与金属材料氢脆相关论文30多篇,其中有7篇作为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在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
张斌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张斌斌,男,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所团委委员、所青促会执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评专家、山东省科技专家库专家、青岛市海洋科技咨询专家等。主要从事特殊浸润性表界面材料、新型耐蚀防污功能涂层、材料海洋环境使役行为与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相关成果在Chem. Eng. J.、J. Colloid Interf. Sci.、Corros. Sci.、J. Mater. Sci. Technol.、Mater. Des.、Langmuir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30余篇,h指数20,i10指数30,总被引1200余次。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山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军委GF科技创新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并骨干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受聘担任《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工程科学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Materials》杂志Guest Associate Editor、《Frontiers in Chemistry》杂志Review Editor以及Nat. Commun.、ACS Nano、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Eng. J.等30余种国际知名学术杂志审稿人。
王虎
西南石油大学 教授
王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田材料腐蚀与防护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材料腐蚀与防护,重点关注油气田生产多相流体系的CO2/H2S腐蚀以及复杂油气田环境缓蚀剂的开发和工程应用。课题组承担了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三大石油公司合作项目30余项;在Corrosion Science,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专利10余部。科技成果多次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产学研成果在石油及石化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廖伯凯
广州大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廖伯凯,广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8-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12月入职广州大学工作。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与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州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致力于金属材料腐蚀与控制相关方面研究,主要围绕:新型蚀剂开发、有机防腐涂料开发、腐蚀电化学监/检测开展相关工作。近年来,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Corrosion Science,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等期刊文章共计30余篇;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6项;合著英文专著1部(ACS出版);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材料研究与应用》、《Rare Metals》、《Materials》等期刊青年/客座编委,任Corrosion Sci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等期刊审稿专家。
郑顺丽
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郑顺丽,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9月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7月以人才引进方式入职安徽医科大学。
主要从事界面浸润性防护功能材料以及口腔生物清污和耐蚀材料的研究,包括超浸润仿生智能纳米复合材料、金属表面防护性功能材料、表面亲疏水改性材料、防腐蚀材料、自清洁防污材料、防冰材料和表面耐磨损改性材料。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同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Coatings和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特刊的客座编辑,中华口腔医学会青年科研通讯员,安徽省第十四批“115”产业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EI 1篇,出版合著1部。
崔中雨
中国海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崔中雨,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腐蚀与敏感断裂、耐磨蚀涂层设计及其损伤机制研究。
近年来,针对极地苛刻海洋环境下材料损伤行为、海工材料腐蚀/应力腐蚀开裂萌生演化机制、海洋环境腐蚀寿命预测等方向开展了系列研究。主持军委装备发展部快速扶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子课题等纵向课题8项,与山东钢铁、中广核、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课题8项。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同行评议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Corrosion Science论文12篇,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论文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编行业标准4项。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与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应用理事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工程科学学报、装备环境工程等期刊青年编委。获得中国腐蚀与防护杰出青年学术成就奖。
王永欣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王永欣,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磨损与表面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磨蚀与防护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表面技术装备学组特邀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青年学组特邀专家、Corrosion Communications青年编委、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表面防护涂层材料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5篇,授权发明专利28件。获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液压液力气动密封行业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南通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被授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杰出青年学术成就奖、宁波市青年科技创新奖、海安市科技兴市功臣。
满成
中国海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满成,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担任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工程科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3D打印金属材料组织结构调控与腐蚀行为研究,激光熔覆涂层设计及成形工艺控制等相关的工作。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SCI/EI论文。
黄华良
武汉工程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教授 硕士生导师
黄华良,男,博士,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研究导师。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一直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事微电子系统腐蚀及电化学迁移机理、轻质合金(镁合金和铝合金)腐蚀机理及防护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orrosion Science、《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50余篇。
张雪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温腐蚀机制与腐蚀控制研究。曾在德国马普钢铁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德国马普奖学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Corros. Sci.等发表论文16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德国马普基金项目3项。
关蕾
广东工业大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关蕾,中科院金属所腐蚀科学与防护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引进人才,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腐蚀防护与表面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
长期从事机械零件腐蚀与防护研究,材料表面激光喷丸强化工艺研究,防腐蚀设备开发。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等国家及省市级项目10余项。在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 等国际期刊发表多项前沿研究成果,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申请及授权专利20余项。曾获第十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优等论文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奖,广东省防腐蚀协会优秀论文奖,世界腐蚀日科普一等奖等奖励。获广东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先锋岗”等荣誉,以及广东工业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主讲微课在新华网课程思政专栏上线。
王政彬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王政彬,1989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金属所团委委员、自然环境腐蚀研究部主任助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磨蚀与防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及“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和《Rare Metals》期刊青年编委,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1-2023年度)和沈阳市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流条件下材料的冲刷腐蚀和垢下腐蚀机理及防护。先后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某部委、辽宁省基金等科研项目及中石油等企业外委项目。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2篇,包括Corrosion Science等一区Top期刊论文14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曾荣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峡两岸腐蚀防护论坛特优奖、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优秀青年论文奖、金属所首届(2021)青年学者论坛一等奖等。
金卫红
暨南大学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金卫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继续从事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入职暨南大学。目前主要从事医用镁合金表面改性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广东省国际及港澳台高端人才交流专项项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2015年获欧洲材料研究学会授予Young Scientist Award。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陶瓷分会委员、广东省科技专家库专家、PLOS ONE编委、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青年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青年编委、《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材料研究与应用》副主任青年编委。近年来在Biomaterials、Corrosion Science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论文19篇,总被引用1300余次,单篇被引最高100余次,H指数20,出版英文专著一章节。
赵天亮
武汉科技大学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赵天亮,武汉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8年1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进行访学。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1月入职武汉科技大学。
长期从事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调控、高强钢的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工业产品失效分析等相关工作,主要学术贡献为:1)针对海工钢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疲劳裂纹萌生机制特点,提出了一种快速、经济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模型;2)阐释了NiAl析出强化型马氏体时效钢的氢脆行为,提出了一种新的氢致沿晶开裂的微观机制;3)发现了耐候钢锈层分层的力-磁作用效应,提出了采用磁场调控耐候钢锈层分层和保护性的方法。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肖纪美-安科”奖学金、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奖励资助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扬帆计划”奖励资助省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申请美国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在Corros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等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5篇,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青年编委,任Corros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等期刊评审专家。
张欣欣
华中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副教授
张欣欣,2016年3月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并继续从事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2018年4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入选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在多年工作中,主要从事了合金腐蚀机理、腐蚀电化学、晶格储存能理论与表面功能化处理的相关研究。当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部分:在航空结构材料的冶炼加工、服役安全和失效机制领域,引入晶格储存能理论,结合腐蚀电化学理论和先进表征手段,探究航空材料的失效机制、寿命预测方法与先进加工策略;针对国家基础建设的日常维护问题,充分运用腐蚀电化学基础,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研发新一代的在线腐蚀监测系统,为国家基础设施的安全服役保驾护航;结合电化学氧化技术与轻合金材料表界面特征,对钛、镁、铝等轻合金进行了表面微纳结构构筑,成功实现了轻合金耐蚀多功能表层的快速加工制造,并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医疗植入器件等领域。近五年,在Corrosion Scienc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Electrochimica Acta等领域权威期刊共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8148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