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研究”,985成高级职校?
2022-05-06 14:06:54 作者: 软科 来源: 软科 分享至:

 进入五月,2022届考研同学已陆续收到了“令人心动的offer”。与此同时,部分宿舍全员考上研究生等新闻频繁见诸报端,这些宿舍被称为“最牛宿舍”“宝藏宿舍”等,成为励志榜样,然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不少争议。


一些观点认为,考研者并非奔着学术研究目标而去,而是为了提升学历,找到好工作,拿更高年薪,此类做法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无独有偶,曾有学者在社交网站感慨道“招不到理想的学生”“研究生学‘废’了”……甚至有人调侃现在的研究生太物质,能潜心科研的廖若星辰,“985成高级职校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生存vs.科研

近年来,考研人数连年攀升。从2017年首破200万大关起,考研报名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2022年初,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多所高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相比2021年增长率超过40%,诸如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50%。可以说,考研已成为一场“全民狂欢”。


在庞大的考研群体中掩藏的是考生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真切希望。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2022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困难程度甚至超过2020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4月19日召开的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三次调度视频会议上提到。虽说高等教育人群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部分本科毕业生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够契合,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变化,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的问题。

除就业难外,就业质量也是考研人所关注的。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报告中各层次学历人群客观收入所反映的就业质量看,整体上学历越高收入越多,呈现正相关。这也解释了求职压力的增加、就业质量的降低,迫使本科生随大流考研,他们读研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解决生存这类刚需,而非真正的科研兴趣。

《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在针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中提到,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的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选择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刚刚超过三成。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官网

为了更好地就业而选择读研,是年轻人在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谋求个人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无可指摘。值得反思的是,对于高校而言,如何让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紧密,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关键。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到的,“大学是否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严格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及根据市场需要自主调整学科调整专业的机制,这是保障大学生质量,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热爱科研也需物质保障

此外,年轻人不是没有梦想,扎根学术固然是理想,但也需要“碎银几两”的支撑。

过去,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有“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顺口溜。科研工作对年轻人,特别是有学术潜质的年轻人逐渐失去吸引力,他们要么不再从事科研工作,要么难以集中精力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往往急于拿到学位,匆匆就业,读研读博在众多年轻人看来只不过成为了就业缓冲期。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就曾撰文道:“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

南京大学的一项关于博士生希望什么的培养环境研究中提到,优质的培养环境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在对1245名博士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博士生的诉求焦点集中在奖助学金支持力度不够方面,如,“增大博士生奖助学金的支持力度”等。此外,对“奖助体系”意见的相对提出率计算结果也显示,不同学科博士生在“奖助体系”意见上的提出几率相差不大,可以说,不同学科博士生在奖助体系方面有着比较一致的诉求。


博士生意见涉及的主题情况


“奖助体系”意见提出几率的学科差异

图源:论文

《博士生希望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博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

其中的原因分析显示,博士生往往面临着来自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接近而立之年的他们,在经济需要方面比本科生和硕士生更加强烈,然而,科研压力的存在又不允许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增加经济收入,故而提高待遇,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投入实验研究成为大多数博士生的诉求。

研究生阶段是创新潜能开发的“黄金年纪”,也是人生压力较大的阶段,既要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又要考虑毕业后的出路,“左右为难”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数。改善研究生待遇和研究环境,让想做学术研究的年轻人不为衣食发愁,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

 
研究生不研究,未必是坏事

厦门大学刘振天教授在采访中谈到,“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往是培养某专业领域的学者、大学师资或政府企事业专业管理人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培养目标范围在扩大,就业去向也日趋多元化”,硕士研究生亦然。因此,对高校而言,培养具有知识创造或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重要因素,基于此,按照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不同类型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扩大硕士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同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也许到2025年,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将以学术研究能力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而大部分研究生都将成为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那个时候也定会存在人们调侃的985变“高级职校”的情况。

与此同时,让想做学术的早点“扎根”也在积极推进。

在优化培养类型结构方面,《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同时提到,要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2021年,高教城市Top 2的北京和上海相继发布研究生改革的相关意见,均提到扩大直博和硕博连读比例;同年10月,教育部在答复相关提案时表示,正在就“扩大推免直博升学比例”的相关建议积极开展调研,拟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接连官宣:2022年将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种种迹象表明,直博生制度正在成为当下博士招生中引人注目的一股热潮。招生政策的调整让更多有志于科研的学生选择直博,让学术型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权衡选择硕博连读,是研究生培养体制从重视体量向重视质量的巨大转变。细化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让想就业的高质量就业,让想做学术的早点“扎根”成大势所趋。

 
培养人才,不应急功近利

诚然,学者们的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太需要有着为社会、为国家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的人,也需要更多为我国科技发展而执着奋斗的人。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类似的质疑还有“为何中国盛产博士却多年都产生不了一位大师”等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一位大师的出现,既离不开高校的滋养培育,也离不开高校之外的广阔实践和人生历练,一般都要经历入门、成长、成熟和专家等阶段,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研究生教育当务之急是要在继续保持科研优势的前提下,改革培养过程,秉持“十年磨一剑”的良好心态,使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力、综合素质更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