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黄旭华院士捐出1100万奖金,做了这件大事
2021-11-01 13:17:40 作者:学术君 来源:科学网 分享至:

10月29日,“黄旭华院士捐出1100万奖金”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据“湖北发布”微信公号消息,10月28日,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捐赠仪式在中国船舶七一九所举行。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向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目前,黄旭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出来。“我的捐赠,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起到‘种子’的作用,引起社会的响应,让更多的人都来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黄旭华说。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捐赠仪式(图源:湖北发布)

 

捐献几乎所有奖金,用于科研、教育、科普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


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旭华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等荣誉。他还是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并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据报道,黄旭华在领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就已开始考虑这笔800万元的奖金该如何更好地使用。


黄旭华曾说:“核潜艇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2000多个科研院所、工厂和高校大协作的结果,荣誉属于大家。饮水思源,这笔钱应该回报社会。”


2020年夏天,七一九所工作人员刘军青突然收到黄老给她的一张清单,上面亲笔列明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捐赠的单位和数目。黄旭华说:“奖金的使用大致分三个方向,捐赠给科研、教育、科普事业。”


事实上,黄旭华的所有捐赠几乎都用于了这3个方向。


据了解,最新捐赠的1100万元奖金,七一九所将遵照黄旭华本人意愿,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制定《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办法》,并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机构。该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黄旭华(图源:湖北发布)


此外,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黄旭华给自己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桂林中学等捐款或设立基金。


为支持科普事业,他还向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科协分别捐款。今年8月,“武汉科普发展公益基金”成立,黄旭华捐款100万元。这是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武汉科普发展公益基金”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靠算盘打出关键数据


2014年初,黄旭华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时年34岁的黄旭华被秘密召集到北京,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最早的29人之一。


1965年春,“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渤海湾的一个荒岛成立。随着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正式启动,黄旭华也开始了他的荒岛人生。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黄旭华笑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他的那把算盘。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同时创造了核潜艇研制速度最快的纪录——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五年后交付海军。


用“三面镜子”勉励年轻人


在投身核潜艇事业的三十余年中,黄旭华一直没有向父母透露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而这期间,他没能回去探望病重的父亲和二哥,成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从1957年元旦离开广东老家,直到1986年,在离家30年后,黄旭华第一次回到老家,才见到93岁的老母亲。他曾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深潜”一生,科研报国。黄旭华说,他最希望年轻人记住一句话——爱国主义,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有这一点就够了。


黄旭华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直到90多岁高龄,黄旭华还在坚持工作。


2018年的一篇报道写道,黄旭华尽管有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他仍坚持每天从家属楼走到研究所的办公室,整理整理材料,必要时帮后辈出出主意。


参考资料:

http://www.wenming.cn/dfcz/hb_1679/202109/t20210910_6171058.shtml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8/03/c_1127726675.htm

http://www.cssc.net.cn/n129/n1389/n1392/index.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7-04/8556047.s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352770.shtm?id=35277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