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为什么喜欢问学生家境?我帮你们问了几个导师
2021-10-22 11:06:53 作者:暗夜 来源:募格学术 分享至: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研究生导师为什么喜欢问学生家境?”


其实,在研究生面试时,就有导师会问学生的家境如何?相信很多同学会不理解导师们为什么会这么问,毕竟家境与搞学术也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也带着好奇和疑问咨询了几个导师,而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导师A:“我想知道这个学生要不要特殊照顾。”


我是某985大学教授,所研究的学科也比较冷门,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而经过多年的带学生的经验来看,考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家境较为困难,因此,说实在的,我面试的时候询问学生的家境,只是单纯地想知道这个学生需不需要格外的照顾,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要不要每个月多给点补助。


毕竟我们导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而且我自己也算是贫苦家庭出身,也体验过导师每个月只给几百元甚至不给补贴的日子,虽然读研的时候经常会跟导师出差混个吃喝能省点钱,当然也能赚点出差补助,但是整体的生活还是比较拮据的。


我知道,导师询问学生家境难免会引起误会,会让人想当然的认为导师会不会想招点家境好的学生,之后自己会有机会收点学生送的礼品?说实话,我还真没有过这种想法,我的课题组项目也算富裕,过年过节也看不上学生送的小礼品。


当然了,学生们偶尔在特殊节日比如教师节的时候会送点小纪念品啥的,这也算人之常情吧,我也会欣然收下,但之后我也会找机会加倍返还的。


导师B:“我想帮学生分析一下他适合做什么,从而达到双赢。”


我在本校(985院校)工作了小十年了,每年也都会参加研究生招生的复试工作,我面试选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读研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我负责的研究项目比较多样,有科研项目,也有和公司合作的产业化项目,每年报我的学生还算比较多的。我说的目的性是指,面试的时候我会把我的情况和学生说清楚,让学生知道在我这里读研的工作性质和未来的发展,让他们自己选择科研还是产业,我觉得在明确了自己读研的目的之后,学生也会更有动力,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确实,我在面试的时候习惯于问学生的家境,那是想帮着学生分析一下他们想要什么,因为说实话,现在的很多学生确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而从他们的家境情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看他们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就可以判断出他出来读书打拼面对的是压力、期望还是家里较为宽松的支持。通过对家境各个方面的询问,我作为导师也对这个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也对之后的学生培养方案做到心中有数。


凭借多年与学生打交道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出来、父母都是农民且家庭情况不是很富裕的学生是很难专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因为家庭的缘故,很多这类学生甚至都需要给家里寄钱,所以说,如果吃饭都成问题的话,又怎么能要求他安心做科研呢?


因此,面试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类考生,我会跟他说明情况,一旦录取的话我也会更多的给他安排产业化的工作,这样也让他在锻炼三年之后更有利于找工作;其次除了学校的硕士补助,我也会每个月额外给这类学生两千左右,最起码保证日常的吃喝不要太拮据了。


相反,如果遇到家境不错的学生,我也会进一步询问他们的意向,如果乐于做科研,在以后的培养中我也会更加注重他们的文章发表,同时也指导他们做好以后出国或者读博的准备!


很多学生在读研初期是很难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的,所以我只是想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境试着帮他们去做分析、做规划,同时结合学生自己的意向,最后达到双赢。如果对于所有的学生都同样对待的话,有些人本来不适合做基础研究,即使将来顺利毕业了,但如果找工作四处碰壁的话,他依然会有很多怨言。


当然,我说的情况也只是代表我自己的经历,我只是以一个导师的角度来告诉大家,导师问你的家境并非恶意,更多的其实是想了解你适合做什么,仅此而已!


导师C:“我问学生家境只是想帮他们梳理利弊,让他们毕业以后更有尊严”


我是上海的,每年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前期所有导师问完相关专业问题之后,我都会单独问一下他们的家境,其实与科研无关,只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他们说一下读研之后尤其是毕业之后的利弊,让他们学会取舍。


举个例子来讲,因为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留在所在的城市工作,因此,我就经常会以上海为例询问他们,如果将来毕业留在上海定居,家里能拿出多少钱来支持你买房子?如果300万都拿不出来的话,我就劝他们毕业以后离开上海!当然,我并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学生,只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毕竟缺乏经验,而且呆在学校的象牙塔里也鲜有了解上海生活的不易,因此,我仅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去帮他们梳理利弊,从而帮助他们尽早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家境一般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去二三线城市工作,因为,在二三线城市的工作节奏以及生活水平下,如果省吃俭用工作几年还是很容易给自己攒出个普通房子的首付的。比如攒个三四十万就可以买一百多万的房子,而这个价位的房子在上海基本没有,但是如果在二三线城市的话,这个水平的房子还是比较不错的。


当然,我每年问这个问题都会有很多争议,有的老师觉得我太现实了,也太打击人了。但是,我觉得这就是现实,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一味地鼓励学生努力打拼争取毕业留下来是不太负责任的,现实就摆在那里,即使将来学生选择留下来工作,但等到了将来仍然买不起房子还是要选择离开,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在选择之初就明确利弊,从而更好的规划生活!


好了,三位研究生导师的心里话都听完了,是不是和在读的你之前的心里预知是不一样的呢?三位导师的想法正好也囊括了这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有的导师是想照顾学生,让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生活的好一点;有的导师是想通过家境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制定更合适更人性化的学生培养方案;而有的导师也只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帮助学生梳理利弊,做好规划。不管出于什么方面,我觉得这样的导师都是合格的导师,能在这种负责任导师的手下学习工作的学生也是很幸运的。


好啦,疑惑解开了,大家有没有被导师的回答暖到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