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论文工厂,低薪996,青椒正在逃离科研圈?
2021-08-26 11:46:53 作者: 解螺旋 来源: 解螺旋 分享至:

 近日,因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硕士生郝治伟近日受到关注。



虽然他并非名校出身,但不俗的科研成绩依旧引得网友连连称赞。

大家都知道发Nature意味着博士保底,他将来去很多地方都有可能直升副教授甚至教授了。

然而,正当人们感叹一颗学术新星冉冉升起时,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该学术新星毕业后,逃离科研圈,回宿州老家做基层公务员了。

有人为他的选择感到可惜和不解,更多科研人换位思考后,觉得他的选择理所当然:科研不易,一战封神,见好就收。

实际上,在内卷的科研圈,近年来逃离的人越来越多,逃离科研圈考公似乎是他们的首选,更有高校毕业生直接去往一线生产操作间。

前段时间,河南中烟的一份招聘拟录用名单就显示,在「一线生产操作岗」录取的135人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其中硕士学历共41人,高达录取总人数的30%。


依然有很多科研人抱着理想化的态度觉得,硕博生读完最好的选择是去高校教书搞科。然而,现实是能够最后坚持下来的人是凤毛麟角。

高校科研这条路能从很多青椒的分享中看出并不容易:教学任务重,科研指标多,薪资不理想,非升即走,末尾淘汰等现状,可以说大写加粗的残酷和艰难。

对大部分的青椒而言,低收入是限制他们成长的一个主要瓶颈。

2011年,就有项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收入普遍不高,81.9%的青年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特别是34.6%的青年教师年收入6万元以下。

刚刚毕业进入高校的青椒收入则更少,甚至,不乏以“啃老”养活科研梦想的人。


当他们和同时期毕业去企业就业或是转行另起炉灶的同学相比,也就是说,当他们在排队等聘副高24小时值班,周末门诊时,别人有可能在这段时间,搞投资,实现了财务自由,收入和心理落差就立马出来了。

青椒和职位较高的学校内部同事相比,收入差距甚至也高达数十倍左右。

你会问,青椒的收入还包括职务工资、课题经费呢?可是这些经济收入与他们大多无缘。由于职称偏低,职务工资低得可怜,申请课题则“僧多粥少”,中标率太低。

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样会为居高不下的房价发愁,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且家庭条件有限的青椒。

尽管,他是一个在学校尽职尽责,一个优秀的科技研究人员,他一样会像大家一样在高房价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

除住房以外,还要养家糊口,在高消费时代下,他们经济状况可以说是捉襟见肘了。

虽然,算不上低收入群体,但比起青椒那么多年求学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而言,回报确实低了。所以,收入低也劝退了一批人。

你以为,对于这群追求精神生活的高知群体而言,大学讲师的职位安稳且体面,他们会很有身份认同感?他们常常自称学术搬砖工。


针对他们的自我认知,有一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84.5%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总之,就”权力“而言,他们不能和进入官场的青年人相比,就”钱多“而言,他们更无法和年轻的商界精英相提并论。

只要能进入大学搞科研,相对低的收入和相对低的自我认知,对于热爱科研的青椒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学任务重,科研指标多,又困住了他们。

如你所见,他们在学校既要完成随时会空降的教学任务,又要参与科研考核。

这些指标包括:本科生教学、带研究生、发表论著、主持课题、到校经费、获奖获证和获政府批示的数量,有些指标高得离谱,如一学年450时以上标准学时,一年三篇论文一篇SCI、SSCI、A&HCI或CSSCI,三年一本书等等。

这些硬性指标落到他们身上,就演变成996现场,结果就是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

满怀热情进入高校搞科研,谁曾想变成西西弗斯,不断推着上山掉下里的不相关科研任务。


身为青椒,实属不易,年纪轻轻就已经担负着培养人才和科研双重任务。

但这些都打不倒他们,毕竟,科研生涯就前期就是要吃苦耐劳、历经磨练,总有熬过去的一天吧。

他们最怕的是”非升即走“(飞升疾走),虽然这可以鼓励他们的保持科研热情,但也意味着6年之内发不了文,达不到科研指标就会被迫出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