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4种境界,你属于哪一种?
2021-05-06 14:40:11 作者:战略前沿技术 来源:战略前沿技术 分享至:

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下面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种境界的解释:


自然境界:就是一个人按照他的本能或社会习俗而生活。这样的人好像儿童或原始社会中的人,他们做各种事情,而对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觉,或并不真正意识到它的意义。

功利境界:这种人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这不一定表明他就是全然不讲道德。他也可以做一些于别人有益的事情,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好处。因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

道德境界:这种人懂得世上并不是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它是一个整体,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都具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这种人知道在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还是宇宙的一个成员。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意识到,这是为宇宙的好处。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自觉地这样做。这种理解和自觉使他处于一个更高的、在精神上超越人间的人生境界。

科研工作者首先是人,所以人性对科研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境界不同,对科研的理解与感受也就不同。

从低到高,科研也有四种境界:

1. 科研的自然境界:这种人做科研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或者为了拿学位(因而才能找到工作在社会上生存)而不得不做科研。这种人很被动,也很听话,就像庞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螺丝钉出问题也会影响机器的运转,但很容易被新的螺丝钉所替换。这种人往往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的科研工作。

2. 科研的功利境界:这种人把科研当做一种工具,来达到其它的人生目标,比如升官发财。这种人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往往做出过一些好的科研成果,但在利益面前,这种人往往会放弃一线科研。这种人的大多数深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对科研没有发自心底的热爱。

3. 科研的道德境界:这种人有着科研报国的理想,是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他们一生从事科研工作,可以在一线,也可以在领导岗位。他们做科研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完成一个大的项目可以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他们对科研是热爱的,但这种热爱是第二位的,要让位于社会的需要。

4. 科研的天地境界:这种人把科研等同于生命,觉得自己就是上帝派到地球来的牛顿,给黑夜中的人类带来光明。他们对利益和道德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更欣赏科学之美。一个人静心思考是他们的常态,就像苹果树下的牛顿,或者思想实验中的爱因斯坦。他们在科研上可以成绩斐然,也可能默默无闻,结果对他们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将科研当做人生的旅行,重要的是欣赏一路的风景。

科学的重大基础性、原创性成果,绝大部分是由第4种“天地境界”的人做出来的。他们是科学发展的脊梁,也是极其稀缺的、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作为社会,应该营造一种科研生态环境,让这些“天地境界”的“仙人”们健康地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造福于人类的科学事业。西方大学的长聘教授制度,就是营造这样一种学术自由的“仙境”,让这些仙人们信马由缰、自由地驰骋,在“把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意境之中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那些最核心的贡献。

作为个体,我们也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做一个高品位的人。不能随波逐流,要逆流而上、勇敢地向上攀登。只有在高处,你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