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一二三
2020-06-17 16:55:29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战略前沿技术 分享至: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服务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性力量。近年来,国家和部委相继出台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优化整合发展的意见文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和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都提出了“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等内容;2020年3月,科技部与中科院就“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进行沟通交流。重组方案如引箭在弦,但具体实施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协同创新要求,充分梳理现有建设布局,结合区域发展、行业发展、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持续地优化、调整和新建发展。


以下分析数据由北京新智金数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平台融合查系统”提供。


一、总体布局


(一)构成及规模


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84年开始建设,截至2020年5月,已经建有54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体组成类别及数量如下表。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据国家、部委有关文件,特别是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对未来一段时间发展,初步有以下分析:


一是国家实验室作为“重中之重”,以及肩负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任务,参考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审慎态度与做法,事实上已经形成“国家实验室—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5类)”的大致阶梯。而4个2003年建成的国家实验室已经不符合当前对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定位,可能会调整。


二是经统计的现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298个,接近2020年规划的300个,主要是做存量优化调整,重要学科和战略需求领域大致有20~30个新建名额。


三是现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4个,与2020年规划的270个尚差96个,近期应当主要是做增量。企业一般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起伏变化是常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经营状态的较大影响。2018年9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等8个整改,风力发电系统、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软件架构、高档数控机床4个未通过评估摘牌(注:2019年7月,高档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算重整),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因依托企业于2017年7月破产重组,于2019年8月撤销。


四是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个,与2020年规划的70个尚差20个,将着眼区域科技协调发展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70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遴选。


(二)领域分布


54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9个科技领域,其中,制造与工程领域90个,占比16.6%;生物与农业领域77个,占比14.2%;医学与医药领域76个,占比14.1%;材料领域68个,占比12.6%;信息领域66个,占比12.0%;能源与矿业领域60个,占比11.1%;地理科学领域49个,占比9.1%;化学领域30个,占比5.5%;数理领域26个,占比4.8%。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方向设计及其布局优化,应当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核准实验室功能定位、目标任务,以及安排资源分配、制定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需要全面深入地梳理,形成领域方向清单,保持长期稳定支持,并能适时调整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一只有形的自上向下的“手”是“审批制”(包括立项、验收、评估和升级、调整或撤销),他是规制的、确定的,是指挥棒;而另一只无形的自下而上的“手”是科技创新内在的不确定性,是自发的、流变的。这两只手应当统一于“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方向设计”,以明确和贯彻国家科技发展意志与需求为前提基础,同时遵从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足够地包容科技发展的颠覆性、持续性、关联性和独特性。


(三)依托单位分布


54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依托单位按资产权属和行政管理有6类,其中普通高校228个占比42%;国有企业137个,占比25%;中科院92个,占比17%;民营企业37个,占比7%;部委(地方)院所30个,占比6%;军队单位18个,占比3%。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略作分析如下:


一是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构成及比例,使之匹配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力量现实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要起到适度超前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发展方向以及密切产学研和协调创新分工的战略作用。


二是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规划数量,增量主要是企业类和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因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总盘子中,中科院目前占比17%;在学科重点实验室(含军民共建类和港澳类)盘子中,中科院有83个,占比28%;而6个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有3个,占比50%。国家对中科院的战略定位和中科院的战略重心可见一斑。


三是普通高校有228个,占比42%(如果将军队高校、中国科技大学统计在内,则占比达44%),几乎半壁江山。2015年底,国务院提出“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2019年底教育部正式“取消”985/211,统筹为“双一流”,要求建设过程动态监测,有进有出。目前“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各地都把“双一流”高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应当说两者建设总体同向,但人力、财力、物力、精力总是有限的,高校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一流学科研究中心,相当数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力量会被抽走,急需国家从顶层特别是评价工作方面加强两者建设的协调配合,以高校建设总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减少掣肘和成本。


二、33个省市区布局


布局情况如下3个图表所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初步梳理如下表: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以上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布局的基本盘,结合这个基本盘可以思考许多科技战略性问题,比如预测第5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候选可能等。截至2020年3月,国家先后批准建设了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深圳。第5个中心候选名单应当包括江苏(南京)、湖北(武汉)等,但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科技协调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来看,第5个最可能布局的是四川或陕西。具体到四川和陕西,四川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陕西有24个,陕西更占优势;但同时考虑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则在四川绵阳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有9个,而陕西只有2个。当然这个数据和分析还很初步,但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论证支撑作用。


三、全国前44位城市分布


分布情况如下图表所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经梳理有下表: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略作分析如下:


一是54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83个城市,其中44个城市建有2个以上实验室,39个城市建有1个实验室。领头的北京遥遥领先,第一梯队11位城市除了上海、天津、香港外,其他8个都是省会城市。


二是省会城市中,前三位分别是南京(29)、武汉(27)、西安(23);省会城市中只有1个的是呼和浩特和拉萨。在国家一级,北京集中了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5%;而在省一级,大部分情况下集中度则更高,以前三位的省会城市为例,南京集中了江苏省的76%,武汉集中了湖北的100%,西安集中了陕西的96%。当然也有少量例外,如济南只集中了山东省的25%。


三是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分布情况:青岛9个、大连6个、深圳6个、厦门5个、宁波0个。前4个各有特点,青岛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建有全国唯一的试点国家实验室,地位突出;大连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和5个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雄厚;深圳2019年被批准建设国家第4个综合性科学中心,在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基础性研究领域肯定要更上一层楼;厦门有3个学科类,企业类和省部共建类各1个,城市排名第23,且布局平衡;宁波是沿海城市,人口821万,2019年GDP为11985亿元,全国城市GDP排名第13,浙江排名第2,但却没有布局,这与宁波城市地位不相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