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大家,“布衣院士”卢永根病逝,生前捐出880万毕生积蓄
2019-08-14 10:52:40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华南农业大学、中国青年报 分享至:

8月12日凌晨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着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640.jpg

 

卢永根, 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3年上任华农校长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20世纪60年代初,他研究稻作遗传资源,划分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2017年3月,他把88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2018年3月1日,获“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有着70年党龄的卢永根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 发布讣告:

 

640 (1).jpg


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卢永根

 

640 (2).jpg

 

2018年3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着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成为第一位揭晓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了卢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宾老师。徐雪宾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一张遗体捐献卡,这是几个月前卢永根要求为他办理的,卡片上面写着:“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


同为遗体捐献者,徐雪宾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作为共产党员,他捐献遗体是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网友纷纷留言向卢院士致敬!

 

1.jpg


相关阅读

 

我的科教生涯

 

卢永根

 

卢永根,1953年华南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担任丁颖教授科研助手到中国农科院工作,1965年回校任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等职。着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1930年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籍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父亲是一个兼受孔孟礼教和西方现代教育影响的高级职员,母亲则是贫苦农村家庭出身。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勤奋好学、严格自律、嫉恶如仇,同时又勤俭节约的作风。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了香港。日军横行街头,百业凋零。父亲也因此失业,我便开始了远离大城市的清苦农村生活。在家乡两年多的逃难日子里,我加深了对农村的了解和认识,同情农民,乐于同农民亲近。这期间,父亲曾托人捎来他亲笔写给我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因为亲眼看过日本鬼子的凶残,体会过沦为亡国奴的苦楚,一种爱祖国和民族自尊的情感油然而生。


1946年到1949年,在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的三年是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这时正值内地进行解放战争,国内许多民主进步人士为摆脱国民党迫害而纷纷移居香港。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我先后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和中共地下党。高中毕业,根据党组织的决定,我回到岭南大学升学,迎接广州解放。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岭南大学农学院与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我便成了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四年级学生。


1952年院系调整,我认识了对我成才和毕生从事水稻研究起决定作用的丁颖院士。直到1964年10月他在北京逝世以前,我一直在他身边工作,跟他出差到各地,跑遍了全国的稻区,亲聆他的教诲,得到了许多教益。回顾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几点体会:要把教学科研工作看作一种事业;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魅力在于人格力量;教师和科学工作者也要讲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断努力学习。


鞠躬尽瘁农业事 死而不已稻花香  一路走好  永远怀念我们的“布衣院士”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