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条巨龙将茫茫伶仃洋划为两半,蜿蜒绵亘伸向远方。
今天,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用最灿烂的姿态连接起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自此3小时的车程缩短至30分钟。
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8年时间,港珠澳大桥圆了几代人的桥梁梦,让滴水不漏、120年使用寿命的中国标准惊艳了全世界。
筹备6年,建设9年,港珠澳大桥历时足足15年。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凝聚了数百家单位和数千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其中参与高校也有数十所,他们为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各高校自己发布的新闻以及公开报道,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高校的贡献(非常很可惜的是,无法找到全部的高校名单以及做出的重要贡献,欢迎大家留言指出遗漏高校以及所做的贡献):
清华大学:
土木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宋二祥教授团队曾为港珠澳大桥中的控制工程——岛隧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长期提供技术咨询,特别是对沉管隧道“半刚性”管节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在报告中,宋老师从沉管隧道的发展历程讲起,并重点分享了“岛隧-地基体系变形分析及控制”、“半刚性沉管结构可行性论证”两块工作的研究过程与结果,最后指出工科专业理应密切结合实际工程,通过工程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为工程提供支撑。
土木水利工程学院李克非教授团队曾针对港珠澳大桥中的控制性工程难题——混凝土钢筋在强腐蚀条件下的耐久性设计开展了近十年的攻关。在报告中,李老师从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的基本概念讲起,重点阐述了港珠澳大桥120年全寿命周期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最后指出了工程运行期混凝土质量控制与管理尚存在的问题。
土木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张永良接下了设计保障大桥120年使用寿命健康监测系统的任务,带领团队调研市场成熟的设计方案,跟踪世界前沿文献,力图让健康监测系统成为“海中的眼睛”,监测伶仃洋下海流、波浪等各种结构受力要素变化的规律。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介绍,“同济啃的都是‘硬骨头’。”
同济学者马险峰在“外海厚软基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中的研究成果支撑了挤密砂桩设计中若干难题的解决。为保证沉管隧道在地震条件下安全,同济大学袁勇团队拿出了“海外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的抗震方案。
丁文其团队承担了“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技术研究”;同济大学黄宏伟、张冬梅团队承担了开挖方案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由于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深埋外海海底,其长度和埋置深度达到世界上目前最长、最深的规模,为了确保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施工部门委托同济大学承担其设计文件的复核、审查,并完成相应的关键技术科研任务。徐伟团队承担了这项科研任务,同济的院士孙钧担任了这项科研任务的指导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王荣辉教授带领副教授谷利雄、马牛静等人以及博士生陈黎、陈钊庭、董春光等人组成的施工监控技术团队负责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CB04合同段内里程桩号为 K22+083~K29+237,全长7.154公里的施工监控工作。
港珠澳大桥设计可抗16级台风,由朱良生教授带领的海洋与海岸动力学团队所负责的“港珠澳大桥桥位现场波浪观测”对大桥的建设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以张肖宁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梁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任务;赵成璧副教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隧道的沉管管段浮运、系泊、沉放的模型试验研究;港珠澳大桥的珠海人工岛通道,采用了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工程系虞将苗副教授团队研发的高韧薄层沥青罩面技术,实现了品质上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张原教授等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贡献“华工智慧”。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凭借在大跨度复杂结构桥梁数值模拟分析、大跨度桥梁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埋床式预制墩台的设计咨询工作和桥梁工程主体工程CB03标段的大节段钢结构桥梁安装监控等工作。
在工程设计阶段,解决了埋置墩台施工期间的复杂受力分析和墩台设计承载能力分析等关键设计技术难题;在工程施工阶段,攻克了超大节段钢结构海上安全运输、桥位快速安装和空间精准对接等系列技术难题;为大桥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获得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各参建单位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沙爱民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导隧工程的关键技术以及刘建新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的专题研究成果为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方案和依据。
长安大学贺栓海教授以他为首的工程控制团队经过长期的高难度的跟踪分析,高精度梁测反馈控制,保证了大桥的精准匹配拼接与合拢,创造了外海特大跨径桥梁建设精度的佳绩。
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是长安大学的校友苏权科,此外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总监理工程师以及一些核心要害部门的负责人共20多人都是长安大学毕业的校友。
东北大学:
跨海大桥建设所需的管桩钢、通航主桥的桥梁钢的工艺技术来自东北大学!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大量高性能绿色桥梁钢钢板应用了东北大学王昭东教授团队研发的基于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
东北大学王昭东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建立了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细晶强化、析出强化和相变强化的综合强韧化理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少25%以上,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提供了大桥抗震方面的设计和相关技术专题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程志虎,港珠澳大桥总监理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也参与港珠澳大桥的科研工作。
中山大学:
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中交广州航道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攻关组,历时三年,共同完成的“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基床回淤监测及预警预报系统研发与应用”研究荣获中国航海学会颁发的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山大学为促进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获此殊荣。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河口海岸研究所李春初、雷亚平获得个人奖励证书。
重庆交通大学:
“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的校友也非常多。”重庆交通大学宣传部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如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孟凡超是1978年毕业于该校桥梁隧道专业的学生,担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的高星林,设计“白海豚塔”的广东长达公司港珠澳大桥CB04标总工程师陈儒发,以及负责监理、施工、技术等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均有重庆交通大学各届毕业的校友。
长沙理工大学:
据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网介绍,港珠澳大桥活跃长沙理工大学众多校友:
去年4月,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长沙理工大原副校长黎正稳一行与副局长余烈,工程总监张劲文,工程管理部部长李江,副部长杨卫国、朱定,融资财务部副部长蔡晓波,计划合同部主管肖洁、张鸣功等校友展开座谈。黎正稳为校友们在这一世界级超大工程中的卓越贡献表示由衷高兴,并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办学60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绩,表示校友是未来大学评价最重要的指标,希望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业绩,为母校赢得更多的荣誉。校友们介绍了各自的工作情况,回顾了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对学校的培养表示感谢,为学校确定“跻身百强”的奋斗目标感到振奋。
走访期间,黎正稳一行先后在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土建工程施工项目部、桥面铺装工程施工项目部、岛隧工程项目部,分别与来自中交集团、广东长大集团的各项目负责人赵传林、李进、孙建波、徐永刚、张育才、张文森等校友开展了座谈,并走进宿舍与食堂,实地参观岛隧工程海底沉管管节预制厂,了解校友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大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我校校友的身影,他们来自公路、桥梁、土建、港航、机械、测绘、会计、管理等多个专业,尤其在项目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很多校友充当着领军者与骨干角色,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核心工艺和施工组织方法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多有建树,涌现出了全国劳模张劲文,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李江,省级劳模刘广红、张怡戈,省级五一奖章获得者杨卫国、张鸣功等一大批典型。
非常很可惜的是,无法找到全部的高校名单以及做出的重要贡献,欢迎大家留言指出遗漏高校以及所做的贡献最后再来看一看人民日报制作的港珠澳大桥动图,感受世纪工程的魅力!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中国腐蚀与防护网http://www.ecorr.org
责任编辑:韩鑫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6
邮箱:fsfhzy666@163.com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3558-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5768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