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自白:基金申请这 3 个坑不要踩
2018-07-24 12:13:38 作者:孟佳 来源:生物学霸 分享至:

   20.jpg

 

    最近申请的三个重要科研项目都没中,深刻的体会到那句话:「中了的基金申请都是相似的,不中的却各有各的不同。」

 

    首先是国自然项目。


    申请的主要问题是:方法上没有创新。


    我申请的是一个生物口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工作内容也都是专注于解决生物问题,现有的计算方法足够了,你跟我要方法创新干啥?计划下次根据 RNA 修饰组学数据特点修改一个 probablistic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模型加进来,不为解决问题,只为了看起来漂亮。


    其次是某省基金的结题评优。


    我申请材料走的是高逼格路线,主要是列举了自己在研究领域的科学贡献和开创性工作。


    答辩的时候,听到评委第一个问题我就知道自己没戏了:「你结题论文的影响因子是多少?发了几篇论文?」其实我的论文不少,影响因子也还可以;但可惜的是,我没在答辩材料里突出这些内容,而且在多数论文里都没挂这个省项目的基金号,导致这个项目的结题论文其实只有 6 篇。


    所以又吃了教训,所有文章都要挂所有的基金号,千万别省着,谁知道什么时候用到?而且,科学贡献要讲,影响因子也不能落下,你知道评委喜欢看什么?


    第三个是我牵头的某个实验室平台项目。


    也是没中。之前无论是重点学科申请还是新专业申请,我走的都是 「有一说一」 的路子。


    记得当年申请新专业的时候列的专业带头人是原系主任。原系主任是个英国教授,年龄不小了,专注于管理,近几年的代表性论文只能拿出篇 PLOS ONE 来。


    学校找的预审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不过被我否决了。我说,专注于管理的系主任岗位并不需要一线的科研人员担任,科研退居二线的老教授来做完全没有问题。


    材料按我的版本提交,顺利通过了省里的审核。重点学科的申请我走的也是一样的路子,有一说一,顺利拿下。


    不过,这次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申请失败,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申请到底哪一环出了问题。觉得最重要的缺陷应该是没有真正的大牛(挂名);如果当时找几个杰青、千人、外国的着名教授参与申请(挂名),项目通过的几率也许会大很多。


    总结一下吧。申请嘛,有虚实两个路子。最保险的申请应该是实与虚兼顾:既能解决问题,又有观赏性(项目一);既谈科研贡献,又列影响因子(项目二);既讲究里子,又注重面子(项目三)。如果你的本子能同时唬住饶毅和王宝强,那就肯定中了。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中国腐蚀与防护网http://www.ecorr.org


责任编辑:王元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6
邮箱:
fsfhzy666@163.com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