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选人。6月4-10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选举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第一轮评审会议结束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审核把关和投诉处理等工作,并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备案。10月30日-11月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经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
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业及医院18人,占26.9%。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本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通过本次院士增选,我院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覆盖和地区分布进一步改善,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群体的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外籍院士队伍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也从增选机制上为今后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将为我国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院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影响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工程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1、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
邓宗全
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111”引智计划负责人,主要从事月球车及空间折展机构研究。
建立了空间折展机构构型生成与模块组网设计理论,为我国首个60米大型空间伸展臂的研制提供了核心技术;研制了我国“试验-7”号卫星首个空间机械臂和某导弹整流罩的锁固与分离装置。目前与航天工程部门合作开展 “嫦娥五号”月面采样机构的研制工作。
火箭军研究院
冯熠芳:是托举大国长剑的英雄。冯煜芳,1963年生,浙江余姚人。国防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少将军衔。1987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任火箭军装备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晋升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海军工程大学
何琳:是让大国重器藏起来的英雄。何琳,1957年生,现为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2005年以来,组织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舰船噪声监测系统,为实现舰船声学特征管理奠定了基础。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主被动混合隔振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进展。自主研发的系列抗高压平衡式挠性接管,具有突出的管路振动隔离性能,解决了部分重要应用的管路减振降噪难题,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太原理工大学
黄庆学:男,1961年生,吉林舒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获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燕山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燕山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科技处处长、学科学位办主任,太原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任现代冶金装备学科首席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务。2015年12月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2017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北京理工大学
孙逢春:1958年生于湖南,博士,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车辆工程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习。1989年起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历任振动实验室副主任、主任,1997年起先后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2002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6月至今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兼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政府第七、第八和第九届政府顾问,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全国“跨世纪人才计划”,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1998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着作9部。
国防科技大学
王振国:是未来压缩战场空间的英雄。王振国,1960年出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超声速飞行器科技工程”副总师,曾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等多项重大攻关项目,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及其地面试验、飞行试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实现了技术水平的跨越。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吴光辉:曾先后担任ARJ21、C919等多型号飞机的总设计师,带队研制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为我国航空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今年5月5日,C919首飞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C919翱翔蓝天,离不开吴光辉这位几十年没休过年假的总设计师。
天津工业大学
夏长亮:1990年获天津大学学士学位;1993年、1995年分别获浙江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任天津大学教授;2010年起任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电机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工技术学报》和《电工电能新技术》编委。他长期从事电机系统及其控制领域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等;提出了电机和变流控制一体化统筹设计方法、电机效能协同设计方法等,解决了复杂工况下电机系统高稳定控制、复杂约束下电机高效能设计等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8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着4部。发表SCI/EI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6篇(SCI一区国际TOP期刊论文48篇,平均影响因子6.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周志成,男,196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
2、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北京理工大学
陈杰:教授,博导。于1986、1996、2001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主任、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其间于1989年至199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3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年至1997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现担任“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4月起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清华大学
戴琼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教授、博导 主要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长期致力于计算光学与显微、计算摄像学、多视图三维重建与立体视频、合成视觉及其导航应用、压缩感知与稀疏表示理论及应用、图像(视频)检索及其挖掘等高维视觉信息处理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立体视频和流媒体等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6篇;出版编着1部,译着2部;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2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
奖励与荣誉:获得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0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1);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
空军研究院
刘永坚:是雷达与电子战前沿的英雄。刘永坚,男,1962年出生,现任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 ,空军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国防科技大学
刘泽金,是颠覆性技术之一--激光技术领域的英雄。刘泽金,1963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专业。曾任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防科技大学新体系结构固态激光实验室学术带头人。2005年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求是”工程奖,2010年荣立一等功。2013年任国防科技大学科研部部长。
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
陆军:陆军,1964年出生江苏苏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1981年考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85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
北京交通大学
宁滨:运城市稷山县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国际铁路信号工程师协会(1RSE)高级会员,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交通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铁道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主编,《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高速列车列控系统,主体化和通用式机车信号和信号系统可靠性、安全性、故障诊断、容错设计、智能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参加和主持国家及铁道部、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数项,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求学育人,孜孜不倦,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2008年3月 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
谭久彬
教授,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3月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长。多次获得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主持过多项国防重点项目。
谭久彬教授长期坚持超精密仪器工程与超精密加工/测量一体化装备技术方向的研究,注重超精密仪器及装备核心技术与基础单元技术的创新与积累,注重工程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构成大型超精密仪器和专用超精密装备的主要核心技术,带领研究团队自主研制成功系列大型超精密测量仪器和专用加工/检测装备50余台套,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和国防工业部门。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进展和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近年获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申请中外发明专利100余项,已获授权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160余篇,他引700余篇次;出版专着1部。培养博士32名,硕士40名,其中2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8名被评为教授/博导。
战略支援部队某研究所
王沙飞,男,48岁,研究员。专业为信息安全技术。工作单位为解放军总参谋部。
3、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戴厚良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毕业,早年在扬子石化工作,后担任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2008年起任中石化集团党组成员,2016年起任中石化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此前,戴厚良团队主攻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曾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他表示:“开发自主芳烃成套技术是几代石化人的梦想,也是几千名参与项目攻关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的技术帮助解决人们穿衣难题,这对解决我国粮棉争地矛盾至关重要。”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黄小卫 :(女)湖南临澧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全国劳动模范。
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稀土冶炼、分离提纯及稀土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开发及推广应用,是包头稀土矿普遍采用的第三代酸法冶炼工艺的第二完成人,主持5家大型稀土企业的技术转让,冶炼包头稀土精矿规模达10万吨以上;提出了酸性磷类萃取剂---硫酸或盐酸体系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思路,并自主研究开发出多项稀土绿色冶炼分离新技术,在工业上得到大量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聂祚仁:男,湖南长沙人,196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9月-200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客员教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加工及其循环再造研究,开拓生态环境材料的教学科研新领域。在替代放射性的复合稀土钨电极和含铒铝合金、材料生命周期分析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先后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973课题、863重点项目课题、重点基金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1、第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2)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0);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权50余件;出版专着、教材4部,论文被SCI/EI收录百余篇、他引两千多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特优”验收,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和首批万人计划,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兼任国家863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专家;《Int. J. LCA》(德国)中国区编委和全球LCA中心联盟中方委员、《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 Materials International》、《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稀有金属》中英文版等编委,稀贵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环境材料分会主任委员。
重庆大学
潘复生
今年55岁的潘复生院士是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重庆大学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教育部“轻金属”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大学轻金属研究院院长,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潘复生院士专长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冶金铸轧技术、冶金熔体纯净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在镁合金方面成就显着,是国际着名镁合金科学家和知名铝合金专家。他建立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
三十多年来,潘复生院士和他的团队重点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昆明理工大学
彭金辉:教授,长期从事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紧紧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冶金,开展微波冶金基础理论、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解决冶金领域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冶金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将电磁学、物理化学和反应工程学交叉融合,建立瞬态特性方程、升温速率新方程,揭示物料电磁特性随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研发微波电磁特性高温测试系统,创建数据库,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出版了《微波冶金》专着,主要成果被《nature CHINA》亮点述评,为ESI的Top1%高引用论文。
北京理工大学
吴峰: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高技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等多项奖励。
武汉理工大学
张联盟: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军品配套、总装预研、国际科技合作等三十余项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功能梯度材料及其复合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功能薄膜材料及其沉积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译着、编着着作5部。
浙江工业大学
郑裕国:教授长期在一线从事生物工程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等30余项课题,在假糖、酮糖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手性生物催化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件、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在Chemical Reviews、ACS catalysi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郑裕国教授主持开发的产业化技术先后建成工业化生产装置10余套,工程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郑裕国教授1983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前身浙江工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取得本校硕士、博士学位。在校工作30余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我国生物化工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是浙江工业大学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新一代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清华大学
周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领域超材料(Metamaterials):介质基及本征型超材料、基于超构材料设计思想的高性能功能材料、超构材料中的新物理效应和新功能;信息功能材料与元件:功能陶瓷材料、光子晶体、纳米光电材料、新型无源电子元件及无源集成技术。
奖励与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5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3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
4、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邓建军,男,1964年生,江西吉安人,1981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工程光学系,1988年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加速器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清华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博士学位,一直在中国工程物理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强流加速器研究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物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的综合体,是我国唯一从事核武器研制生产的综合性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是中物院下属的第一研究所,主要从事核武器研制、高新技术武器研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副所长,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矿床地质》主编。研究方向为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及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
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找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还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 副主席,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 理事,国际对比计划IGCP-373和IGCP-473项目副组长,国际SCI检索刊物《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国内核心期刊《矿床地质》主编,先后出版专着11部, 发表科学论文280余篇, 其中SCI检索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部级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5项。此外,还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孙金声:长期从事钻井液与储层保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石油集团重点科技攻关等课题4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2013年获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2014年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及国家首届“杰出工程师鼓励奖”。2014年被选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兼任中国石油集团高级技术专家、中国石油钻井工程专业委员会钻井液学组副组长、国家钻井专标委特聘专家、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汤广福,男,1966年生。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工程院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获得者。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唐立,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总装备部某试验技术专业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1965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研究员。他从事核武器初级物理研究、设计与核试验工作27年,科研作风端正,求真务实,是我国核武器物理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研究成果大幅提高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为增强我国国防安全和提升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参加3个初级系列核试验装置物理研究与设计,负责3个核武器型号物理设计、数次“国家重大实验物理研究与装置设计”及“新型号预先研究”等国防重大科研任务,撰写科研技术报告等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军队及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国法,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开采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煤炭行业煤矿支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2016年荣获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第二届“杰出工程师”称号。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主持完成国家各类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主持了煤矿支护设备标准体系的建设,负责起草液压支架国家和行业标准十几项,主持横向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项目达数百项。出版《液压支架技术》等专着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王双明: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长期从事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煤炭行业管理等工作,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人民政府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科技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05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5、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陈湘生:男,研究员,博士;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着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
邓铭江: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总工程师。是新疆水利系统的学术带头人。
大连理工大学
孔宪京:男,1952年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宪京30多年来致力于土石坝抗震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是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等纵向课题20余项以及工程项目近5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均排第一)、三等奖1项(排第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均排第一);参修编国家及行业规范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着作权12项;出版专着3部,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150余篇次,他引2800余次,1篇被评为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培养博士23名。
中国海洋大学
李华军:是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李华军长期致力于海洋工程安全设计与防灾技术研究。30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创新了海洋平台结构的整体动力检测技术,推动了海洋工程结构健康检测与安全评估技术的快速发展;研发了海洋平台振动控制技术和修复加固技术,为现役海洋平台的安全运行与超期服役平台的延寿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研制了能有效适应波浪冲刷和沉降变形的新型结构,构建起了系统、科学的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技术体系。李华军曾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同济大学
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2003-2009)、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1]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院士(Academician)、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士院(Fellow of AIA)荣誉会士(Hon. FAIA)[2]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建协世界建筑教育委员会终身委员、全球规划教育联盟(GPEAN)联席主席、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2005-2007)、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WPSC2001)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2013)、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等国内外学术机构要职。
2016年12月30日,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选为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邹学校: 2016年当选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自1988年起,邹学校研究员一直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辣椒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在辣椒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内最先开展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选育了系列强优势组合,突破了人工杂交规模制种技术,使我国辣椒生产20世纪就实现由地方品种向杂交品种更新换代。在骨干亲本6421中发现了易恢复雄性不育源,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明确了9704A不育的分子机理,创新了甜椒恢复系的选育方法,解决了我国辣椒杂种优势育种中长期存在的三系配套组合优势不强的问题。构建了辣椒多个重要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率先在辣椒上引进“穿梭育种”技术。30多年来,邹学校研究员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次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奖励,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奖等奖励。申请和获授权专利30余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20余个。出版《辣椒遗传育种学》等专着20多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lecular Plant》、《中国农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
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谢先启:长期从事工程爆破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编写国家级工法3部,出版专着3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谢先启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国工程爆破行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先后荣获武汉市首届“杰出人才奖”、“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奖”(奖金100万元)、“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岳清瑞:中冶建研院董事长,先后主持并完成了16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其中863课题6项,科技支撑与攻关课题4项,国家专项及部委科技课题6项,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了以冶金工业建构筑物为代表的工业建筑可靠性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是我国工业建筑诊治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2]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开辟了我国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应用新的技术领域与方向,是我国该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与奠基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碳纤维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共主编完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项,主持并参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出版专着4部,发表论文149篇,SCI/EI收录27篇,培养博士与硕士12人。
清华大学
张建民:男,1960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1] 。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理事长、《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
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工作,在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以及结构与土体系统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和测试技术诸方面取得新成果,发表SCI和EI期刊收录论文220余篇,参编设计标准及指南6部,获准和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5项,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 。
2017年6月16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3] 。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
6、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江南大学
陈坚:现任江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副主任,Food Bioscience主编等。陈坚教授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教育部、江苏省、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贺泓: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百人计划入选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从事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 2001年回国后围绕环境微界面上污染物的非均相转化过程这一科学问题,致力于环境催化新原理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灰霾成因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中文专着1部,英文专着章节2章;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论文215篇(其中SCI收录191篇),被SCI引用5000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有7项发明专利技术转让给企业实施应用,并已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863“十二五”主题项目“柴油车排气净化关键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首席科学家。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蒋兴伟 :现任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海洋、海洋遥感的科学研究与系统建设工作。特别是在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建设、运行和管理,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建设与研究中,为我国对地观测体系和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该同志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成果已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作为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组织完成了神舟3号、神舟4号飞船遥感监测。
四川大学
王琪:女,工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中国代表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加工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及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发明塑料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如固相力化学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塑料管旋转挤出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建立聚乙烯醇热塑加工和熔融纺丝新技术,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橡胶,制备无卤阻燃塑料和泡沫塑料,聚合物基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微型加工和3D打印加工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多项成果已获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等;获准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70余篇,学术会议论文280余篇。指导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69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丰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95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先后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大气水圈科学研究所工作8年。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引进杰出人才计划”,先后获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称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级“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目前为《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湖泊科学》刊物编委。主要从事湖泊污染机理与过程、水质基准和标准、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着3部。
浙江大学
朱利中
朱利中现为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负责的《环境化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及其土壤-水有机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应用。
学术贡献:在揭示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分子机制的基础上,突破了准确预测、调控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科学难题;攻克了有机污染农田/场地土壤协同修复、有机膨润土规模化废水处理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土壤-水有机污染防治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出版专着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发表SCI论文215篇。
7、农业学部
中国海洋大学
包振民 :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博士学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扇贝养殖业暴发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害,一度成为制约我国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大难题”。于是培育高产抗病良种的工作就被国家提上了日程,包振民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积极地投入到破解这一难题的研发中。
包振民主要针对黄、渤海区普遍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研究,并在扇贝的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创建了以BLUP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十年磨一剑,2006年凝聚着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通过了农业部的新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强、壳色鲜红、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一经推出,就赢得了水产养殖户的喜爱,并先后于2005年、2007年、2008年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后,包振民又带领团队培育出了“蓬莱红”的升级版“蓬莱红2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蒋剑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兼任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一直从事林产化学加工领域的生物质能源转化化学与利用、活性炭制备和应用等方向的化学化工相关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863”、“攻关/支撑”、“自然基金”、“948”、部省级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等重点研究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和参加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推广示范工程设计项目24项;技术成果产品出口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申请专利2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件;撰写和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18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康振生: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康振生教授立足西北,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康振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中国农业科学院
王汉中: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任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973项目“油菜高产油量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首席专家、农业部油料指导专家组组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GCIRC)理事等职务。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农业部首批杰出科研人才,先后获湖北省直机关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和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育成油菜品种(杂交种)26个(第一完成人17个,主要完成人9个)。
中国农业大学
张福锁: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他是民盟中央生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植物营养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植物营养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系统揭示了化肥的增产效应和环境影响,提出了协调高产与环保的新思路和可行途径,发现的根际养分活化机理被写入了国际植物营养学经典教材;创建了养分管理新技术,突破高产与环保难以协同的技术瓶颈,阐明了根层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匹配规律,创建根层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磷钾恒量监控技术、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互作增效技术,以及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区域施肥技术和大配方小调整的区域配方技术;创新的养分管理新技术成为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行动的支撑;建立以“科技小院”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应用新模式,大面积推广高产环保技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才培养、农业和化肥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范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治沙及沙业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参加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工业用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首次在森林经营模型中实现生物数学模型系统和产品预估模型系统的完全重构。作为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优质工业用材林良种选育与高效利用研究”和“优质林木果树育种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总负责人,提出了我国主要针叶纸浆用材树种新品系选育、规模化繁殖及培育配套技术。主要致力于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林木育种及森林资源培育研究。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林木育种的分子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转基因与产业化专项“西部地区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邹学校 2016年当选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自1988年起,邹学校研究员一直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辣椒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在辣椒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内最先开展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选育了系列强优势组合,突破了人工杂交规模制种技术,使我国辣椒生产20世纪就实现由地方品种向杂交品种更新换代。在骨干亲本6421中发现了易恢复雄性不育源,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明确了9704A不育的分子机理,创新了甜椒恢复系的选育方法,解决了我国辣椒杂种优势育种中长期存在的三系配套组合优势不强的问题。构建了辣椒多个重要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率先在辣椒上引进“穿梭育种”技术。30多年来,邹学校研究员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次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奖励,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奖等奖励。申请和获授权专利30余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20余个。出版《辣椒遗传育种学》等专着20多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lecular Plant》、《中国农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赵春江: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国家863计划专家、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总体组组长,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中间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20多项,获得重要科研成果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863电脑农业”获2003年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2004年入选“中国软件行业十大杰出青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决策平台、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计委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948、国家973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
8、医药卫生学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董家鸿:是国际着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长期致力于现代肝胆外科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确立了病灶清除、脏器保护、损伤控制三要素并重的系统化干预策略,构建了以可视化、可量化和可控化为特征的关键外科技术系列,破解了肝胆外科手术中定位、定量、定构和精控的难题,提高了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肝胆管结石症、肝内胆管扩张症、终末期肝胆病等复杂肝胆病的外科治疗效果。精准外科理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纳入8部国家级行业指南,编入国家统编外科学教材和美国出版教科书《Heptobiliary Cancer》,成为多家国际权威学术机构CME教程的主题之一,惠及数千万肝胆病患。这一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介入治疗科等诸多临床专科领域,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
另外,董家鸿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7篇,主持制订11部行业指南。主编出版专着5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合作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鉴于其对当代外科发展的引领性贡献,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美国外科学会和欧洲外科学会同时授予他外籍院士或荣誉会士。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学院
李兆申,是救死扶伤的英雄。李兆申,1956年10月,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消化内科学主任、全军消化内科专科中心主任、全军消化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马丁,是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和“973肿瘤侵袭转移”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20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妇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
马丁教授30多年来坚持医疗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精于妇科手术、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同时注重临床实践中重大难题的系统研究,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乔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乔杰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30年,一直致力于妇产科及生殖医学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我国生殖医学这一新兴领域,不断提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研究领域不断进行着开拓性工作。
作为世界最大疑难不孕诊治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的带头人,乔杰建立了临床与基础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带领团队年诊治国内外不孕患者近60万人次、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手术3万余例,使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生殖健康研究与培训基地。已为数十万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疑难不孕症患者提供了成功的治疗。
中国科技大学
田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主任、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2014至今),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历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所所长(1996-2001),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1989-2001),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5-2014),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2005-2014)。1982年山西医科大学医学本科,1985年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硕士,1989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博士毕业。1994-2001年之间作为访问学者多次短期赴美国NIH国立癌症研究所工作,曾任日本金泽大学国立癌研所访问教授(2001-2002)。2001年10月“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技大学。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和2011年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2008和2011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2012年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兰州大学
王锐:男,汉族,1963年生,博士,二级教授。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作为负责人组建“多肽药物”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88年获兰州大学与日本Kyoto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0年~1993年先后在兰州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Kansas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2006年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6年~2008年任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8年起任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新药临床前研究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OSSO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锐教授近三十年致力于多肽药物和手性药物的研究,获“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持续资助。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件,已授权20件,申请国际专利PCT1件。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2篇(一区和二区12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的论文5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1.3,累计影响因子1210,被SCI引用4261次,H指数为35。多篇论文被Nature出版集团等“亮点报道”,数十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获美国汤森路透首届“中国卓越研究奖”,以表彰其1篇论文为中国五年内各领域共24篇最具影响力论文之一。“因在多肽科学创新性的贡献”获诺贝尔奖得主Merrifield任主席的国际评奖会授予的Cathay奖。被认为做出了“最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而被授予美国多肽Olson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专利奖、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高校青年教师奖和药明康德生命化学杰出成就奖。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张英泽:男,1953年6月出生,河北衡水市人,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医师协会会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16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工程管理学部
湖南商学院
陈晓红: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与首席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校兼职特聘教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范国滨: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合:1961年3月出生,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中国铁路总公司
卢春房: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6月生,河北蠡县人,1975年1月参加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历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指挥部总指挥长,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王金南:男,1963年7月生。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亚欧环境技术中心顾问,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学会系统工程分会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环境保护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政策》主编,《环境科学研究》杂志编委,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农工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附件1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名单
(按学部顺序排列,同一学部内按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邓宗全 |
1956年10月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冯煜芳 |
1963年01月 |
火箭军研究院 |
何 琳 |
1957年11月 |
海军工程大学 |
黄庆学 |
1960年12月 |
太原理工大学 |
孙逢春 |
1958年06月 |
北京理工大学 |
王振国 |
1960年06月 |
国防科技大学 |
吴光辉 |
1960年02月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夏长亮 |
1968年04月 |
天津工业大学 |
周志成 |
1963年06月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陈 杰 |
1965年07月 |
北京理工大学 |
戴琼海 |
1964年12月 |
清华大学 |
刘永坚 |
1961年11月 |
空军研究院 |
刘泽金 |
1963年10月 |
国防科技大学 |
陆 军 |
1964年11月 |
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 |
宁 滨 |
1959年05月 |
北京交通大学 |
谭久彬 |
1955年03月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王沙飞 |
1964年10月 |
战略支援部队某研究所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戴厚良 |
1963年08月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黄小卫 |
1962年01月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聂祚仁 |
1963年01月 |
北京工业大学 |
潘复生 |
1962年07月 |
重庆大学 |
彭金辉 |
1964年12月 |
昆明理工大学 |
吴 锋 |
1951年06月 |
北京理工大学 |
张联盟 |
1955年01月 |
武汉理工大学 |
郑裕国 |
1961年11月 |
浙江工业大学 |
周 济 |
1962年02月 |
清华大学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邓建军 |
1964年04月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毛景文 |
1956年12月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孙金声 |
1965年01月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
汤广福 |
1966年08月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唐 立 |
1965年12月 |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
王国法 |
1960年08月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王双明 |
1955年05月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陈湘生 |
1956年06月 |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
邓铭江 |
1960年06月 |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 |
孔宪京 |
1952年01月 |
大连理工大学 |
李华军 |
1962年02月 |
中国海洋大学 |
吴志强 |
1960年08月 |
同济大学 |
谢先启 |
1960年12月 |
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岳清瑞 |
1962年01月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张建民 |
1960年03月 |
清华大学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陈 坚 |
1962年05月 |
江南大学 |
贺 泓 |
1965年01月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蒋兴伟 |
1959年03月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
王 琪 |
1949年07月 |
四川大学 |
吴丰昌 |
1964年08月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朱利中 |
1959年10月 |
浙江大学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包振民 |
1961年12月 |
中国海洋大学 |
蒋剑春 |
1955年02月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康振生 |
1957年10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王汉中 |
1963年12月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张福锁 |
1960年10月 |
中国农业大学 |
张守攻 |
1957年07月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赵春江 |
1964年04月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邹学校 |
1963年07月 |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董家鸿 |
1960年03月 |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
李兆申 |
1956年10月 |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
马 丁 |
1957年04月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乔 杰 |
1964年01月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田志刚 |
1956年10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王 锐 |
1963年05月 |
兰州大学 |
张英泽 |
1953年06月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
陈晓红 |
1963年05月 |
湖南商学院 |
范国滨 |
1958年04月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刘 合 |
1961年03月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卢春房 |
1956年05月 |
中国铁路总公司 |
王金南 |
1962年05月 |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
附件2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按学部顺序排列,同一学部内按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姓名 | 出生年月 | 国籍 | 工作单位 |
---|---|---|---|
安道琳 |
1952.07 |
英国 |
英国皇家工程院、 |
胡仕新 |
1963.11 |
美国 |
密西根大学 |
米耀荣 |
1946.01 |
澳大利亚 |
悉尼大学 |
顾敏 |
1960.07 |
澳大利亚 |
皇家墨尔本大学 |
雷欧•拉斐尔•莱夫 |
1950.08 |
美国 |
麻省理工学院 |
李凯 |
1954.06 |
美国 |
普林斯顿大学 |
史提芬•博伊德 |
1958.02 |
美国 |
斯坦福大学、 |
尼古拉斯•佩帕斯 |
1948.08 |
美国 |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
松采夫•康斯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 |
1950.03 |
俄罗斯 |
俄罗斯科学院 |
余艾冰 |
1963.01 |
澳大利亚 |
蒙纳士大学 |
哈桑•卡雷姆 |
1947.09 |
美国 |
圣母大学 |
田村幸雄 |
1946.11 |
日本 |
重庆大学 |
迈克尔•霍夫曼 |
1946.11 |
美国 |
加州理工学院 |
梅纳赫姆•埃利梅莱赫 |
1955.07 |
美国 |
耶鲁大学 |
唐纳德•格里尔逊 |
1945.10 |
英国 |
诺丁汉大学 |
尼古拉斯•罗伯特•莱蒙 |
1957.12 |
英国 |
郑州大学 |
韦伯斯特•卡维尼 |
1951.09 |
美国 |
Ludwig肿瘤研究所、 |
比尔•盖茨 |
1955.10 |
美国 |
泰拉能源公司 |
(来源:中国工程院)
更多关于材料、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中国腐蚀与防护网http://www.ecorr.org
责任编辑:王元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6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