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十一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在昆明盛大开幕!
2025-10-27 15:41:17 作者:王元 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分享至:

本网记者|王 元

20251018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单位主办,北京丰盈环蚀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第十一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第五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在云南.昆明七彩云南温德姆至尊豪廷大酒店盛大开幕!会议以创新·延寿·突破·发展为主题。共有近500名来自国内外腐蚀防护领域及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业内精英人士、企事业单位领导及代表出席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薛群基,大会主席、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程玉峰,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和澳大利亚皇家化学研究所院士David Young,大会主席: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立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副校长李伟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鹏,大会副主席、西南林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李向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明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桂泰江、王洪仁、刘静、彭晓及监事长刘建华,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张波,东北大学教授徐大可,上海大学教授吕战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董泽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达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田惠文,武汉工程大学教授郑小涛,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文锋,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高工慕仙莲,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聂铭,无锡华东锌盾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孙翔,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显康等众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张达威教授主持。张达威教授简要介绍了会议的背景与宗旨,隆重向全体参会代表介绍了与会的各位院士和领导,并对所有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薛群基致开幕辞。在开幕辞中,简要回顾了会议的发展历程,并深刻阐述了举办本次大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他指出,海洋材料及腐蚀防护事业攸关国家核心利益与长远发展。薛院士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为中国以及全球的海洋科技发展与经济繁荣,贡献更多、更具价值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薛群基院士线上致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副校长李伟华在会上致辞。她概述了会议主办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发展历程、在学科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愿景,并强调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支持单位与参会嘉宾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会务团队的辛勤付出。最后,她向全体与会嘉宾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立平致欢迎辞。他代表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及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随后,他回顾了宁波材料所自2004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科研成果,并强调,未来研究所将继续秉持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理念,以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产业升级,围绕深海探索、南海布局与极地探测等重点方向,协同攻坚、勇破难题。

 

 

随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阶段。

1018日上午,大会主会场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立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程玉峰院士主持。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程玉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李伟华教授、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熊建波正高级工程师、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泰江教授级高工、大连理工大学刘贵昌教授、东北大学徐大可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彭晓教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王洪仁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董泽华教授分别做了《管线钢氢脆机理研究》、《多维结构增强新型海洋重防腐涂料跨尺度界面调控》、《双碳背景下再生混凝土功能化表面涂层性能研究》、《咸淡水区域运河枢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质量控制》、《涉海装备腐蚀防护的思考与涂层材料解决方案》、《多元协同智能更新海洋防污涂层》、《海洋用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激光增材制造抗超高温氧化及耐磨耐蚀材料/涂层研究》、《船舶海水管路系统腐蚀评价与防护技术》、《构建腐蚀云监控网络提升海风电场运维的智能化》的主旨报告。

程玉峰院士分析了能源管道在服役中有发生氢脆的潜在风险。例如,在高压氢气环境中,氢原子可通过氢分子的解离吸附产生及渗透而引起输氢管道的氢脆发生;埋地管道则会由外腐蚀或阴极过保护而产生阴极氢而进入管线钢引起氢脆;海底管道也会发生阴极析氢导致的氢脆失效。因此,确定典型服役环境条件对氢脆的影响,研究管线钢氢脆机制,对于了解管道氢脆失效现象并发展方便、有效的防护技术,意义重大。其报告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深入阐明了四个重要的因素,即氢原子浓度、温度、管线钢显微组织和应变速率,对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并提出通过钢的机械表面处理提高管线钢抗氢脆能力的技术路径。

 

 

王立平研究员表示,随着南海、深海、极地等全域海洋战略的加快推进,海洋工程材料服役环境面临着高湿热、高盐雾、深海高压、极地低温、生物/微生物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复杂海洋环境材料表面与界面损伤呈现非稳态/非线性、多介质/多尺度强耦合等特征,海工装备高安全服役和防护材料创制面临重大挑战。他带领的团队针对复杂环境材料表面界面强耦合损伤机理认识不清、多因素耦合损伤定量难、长效防护涂层材料表界面精准调控难等重大瓶颈,重点聚焦海洋湿热环境、海水力学-电化学耦合环境以及深远海腐蚀-冲蚀耦合环境。逐步建立了材料表/界面强耦合损伤机制与多尺度防护方法,阐明了海洋环境多因素耦合损伤机理提出多维结构增强与多功能一体化思路,既通过精准操控从分子到宏观各个尺度上的界面相互作用,将不同维度的增强材料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强韧、致密、稳定且具备多功能性的一体化防护系统,从而实现海洋环境下涂料寿命的数量级提升。研制的系列功能防护涂层材料在跨海大桥、海洋平台、海上风电、深远海大型海洋工程等重大工程上获得成功应用。

 

 

李伟华教授表示,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钢筋混凝土结构健康服役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举措,腐蚀与防护是确保绿色建筑长寿命服役的关键。仿生超疏水表面具有优异的防水防腐蚀应用前景,但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耐久性不足的瓶颈问题。再生混凝土微粉天然微纳结构赋予其构筑超疏水涂层的潜力,通过“碳化-疏水协同改性再生微粉,构筑负碳再生微粉基无机超疏水涂层体系。其报告重点阐述了再生微粉碳化-疏水改性机制,涂层疏水、耐磨、化学稳定性等物理化学关键性能指标。同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深入探讨涂层在混凝土防护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前景,为工程选材与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熊建波正高级工程师(于方代讲)的报告以咸淡水区域运河枢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质量控制为主题,围绕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工程,系统阐述了在咸淡水侵蚀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质量控制难点及应对措施,旨在实现工程结构13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目标。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工程面临海水上溯的问题,环境氯离子侵蚀显著,为此,基于菲克第二定律确立了13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耐久性设计参数,包括100mm保护层厚度、表面氯离子浓度计氯离子扩散系数等控制指标。进而,围绕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控制,针对抗侵蚀与抗裂兼顾的配合比设计、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控温、结构尺寸复杂控裂难度大以及大体积混凝土质量均匀性控制难度大等难题,通过采用中热水泥-粉煤灰-矿渣粉双掺体系,并严格控制胶凝材料用量,协同提升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与抗裂性能,施工中集成全过程精准温控技术与智能养护系统,有效抑制了温度裂缝的产生。通过科学的耐久性设计、精细的配合比优化、严格的温控与养护措施,青年枢纽工程成功实现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高侵蚀环境下的长效耐久与裂缝控制,为类似咸淡水环境下的重大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

 

 

桂泰江教授级高工表示,涉海装备是发展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益的基础,高技术集成度的海洋装备在严酷海洋环境中面临腐蚀和海生物污损的巨大挑战,涂装海洋涂料是控制腐蚀和生物污损最有效、简便和经济方案。随着深远海、极地、南海岛礁等极端场景的出现,为保障涉海装备极端工况下安全高效运行,对海洋涂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涂料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来自用户对高性价比和环保涂料的需求,随着各国对VOC、含重金属原料的限制,如欧盟的RoHS法规、REACH法规等的要求,海洋涂料向低VOC的高固体分、无溶剂环保涂料,不含重金属防锈颜料,长效性、高性能和功能的方向发展。涂料的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其报告重点介绍了高固体分、无溶剂防腐涂料的特点及在海洋装备上的应用,耐冰涂料的技术突破及螺旋桨防污涂料的应用进展。涂料技术的创新需要涂料原材料企业、涂料制造商、涂装企业和终端用户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融合,突破技术瓶颈,支撑涂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刘贵昌教授(孙文代讲)表示,自更新涂层技术是构建动态防污表面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依赖于聚合物的水解与降解实现表面持续更新。然而,现有技术仍面临显著挑战:传统自抛光涂层在船舶静态或低流速环境下防污性能急剧下降,且生态相容性较差;而可降解涂层则存在降解过程难以精确调控、环境适应性弱等问题,常导致过早失效或防污剂释放不畅。针对上述瓶颈,其团队成功开发了两种新型涂层体系。第一种为生物基自生成两亲性更新涂层,以天然松香与冰片为原料,通过冰片两性离子前驱体对松香进行改性。该涂层在更新过程中能够可控释放具有立体抗菌结构的疏水性冰片,并同步在表面形成亲水性两性离子层,二者协同构建了优异的静态防污界面。实海测试表明,该涂层在静态环境下的防污效果优于传统商业涂料,且整体体系具备良好生态相容性。第二种为自适应更新涂层,集成酶、pH、光及温度四重刺激响应机制,可根据外界环境自主调控更新速率。在常规条件下,涂层更新缓慢以延长服役寿命;在高温、强光、酶作用或酸性代谢物富集等严苛条件下,涂层加速更新并原位生成抗菌微纳结构。180天实海验证结果显示,其防污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单一刺激响应型涂层,成功实现了更新过程的高可控性与复杂环境下的优异适应性。本研究为开发长效、智能与环境友好的新一代防污涂层提供了创新的设计思路与可靠的材料基础。

 

 

徐大可教授表示,海洋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然而,海洋生物污损不仅显著增加船舶表面粗糙度,导致航行阻力急剧上升,还会加速海洋装备的腐蚀进程,其中微生物腐蚀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海洋工程装备的可靠性与服役寿命。海洋生物污损与微生物腐蚀往往同时发生、相互关联,但又具有不同机制,其过程隐蔽、发展迅速、难以监测与检测,每年给全球海洋经济造成高达数千亿美元的损失。因此,发展高效海洋防污技术,对于建设强大海军、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我国蓝色梦想,具有关键材料层面的战略意义。其报告提出融合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电化学及显微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系统开展海洋生物群落解析——微生物腐蚀污损机理研究——靶向多尺度防污防腐涂层设计,构建阻碍黏附——细菌杀灭——生物被膜驱散三位一体的协同防污新策略。

 

 

彭晓教授表示,具有绿色高效与“近净尺寸”制造特征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广泛用于新材料/涂层的研发,其报告阐述了采用同步送粉的激光直接能量沉积(LDED)方法研制了抗超高温氧化及耐磨耐蚀高性能合金/涂层,取得如下进展:1)研发了密度低于镍基高温合金(7.7g/cm3)、承温能力高(~1800℃),能够在1300-1500℃大气与水氧环境中生长单一α-Al2O3膜的难熔高熵合金(RHEA)和涂层(RHEC)体系,突破了当前突破α-Al2O3生长型金属高温涂层使用温度难以超过1200℃的科技瓶颈2)在一种轴用钢上可控沉积了碳化物呈纤维网格状分布的CoCr-WC涂层,为金属陶瓷涂层取代耐磨耐蚀的硬Cr镀层以及性能迭代奠定一种结构与成分调控的技术基础; 3)基于Ti5Si3析出相的形态、尺寸、数量的调控研究,在一种钛合金上制备了Ti5Si3相弥散强化的高耐磨耐蚀性(Al0.5FeCoNiCrTi0.5)0.75Si0.25高熵合金涂层。

 

 

王洪仁研究员表示,船舶海水管路系统长期接触成分复杂且腐蚀性强的海水介质,其腐蚀问题已成为影响船舶安全性、可靠性及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海水管路系统腐蚀评价与防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其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相关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基于实船条件及工况试验模拟平台的管路材料、关键结构腐蚀试验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结合流体动力学与电化学理论的腐蚀仿真技术,构建了有效的海水管路系统腐蚀行为评价与预测方法。接下来针对广泛使用的铜合金管路,重点分析了流速、温度、溶解氧、微生物、水质及管路结构等关键因素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包括表面涂层、牺牲阳极及电绝缘技术等船舶海水管路系统腐蚀防护方法。最后,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多因素耦合工况下的管路腐蚀失效机制、流动海水冲刷腐蚀全要素虚拟仿真试验技术,以及海水管路集成防护技术与防腐新材料研发等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船舶海水管路系统实现更长寿命和安全运行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

 

 

董泽华教授表示,跨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的关键承力构建,长期处于高温、高湿、高盐和长日照恶劣环境中,对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基础结构的耐久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海洋腐蚀不但给发电机组、塔筒钢桩和升压站平台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缩短机组运营寿命,也大大增加了风电的建设投资和运维成本。其报告从海上风电升压站、混凝土桩基、钢管桩的腐蚀防护现场出发,讨论了电气设备腐蚀监测、钢管桩涂层失效监测和阴极保护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广泛分布的腐蚀与力学传感器网络,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海上风电场关键组件腐蚀状态的可视化和故障诊断的智能化,为海上风电装备服役状态的科学评估,维修保养周期的精准预测,提供可靠的现场数据支撑。

 

 

1018日下午,大会主会场报告环节由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桂泰江教授级高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明先研究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副校长李伟华教授主持。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David Young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政彬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李向红教授、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张波教授级高工、深圳大学刘静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达威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田惠文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庞晓露教授、上海大学吕战鹏教授、武汉工程大学郑小涛教授、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张文锋总工程师、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慕仙莲高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聂铭教授级高工、无锡华东锌盾科技有限公司孙翔产品经理、西安交通大学钟显康教授分别做了《The Energy Transition: New Corrosion Problems》、《铜镍合金海水冲刷腐蚀研究进展》、《农林废弃物作为缓蚀剂的研究》、《金属材料的实海环境腐蚀观测与防护技术研究进展》、《新能源装备用钢氢脆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腐蚀防护智能技术与平台建设》、《海洋工程装备缓蚀表面防护关键技术与应用》、《铝空气电池电解液绿色缓蚀剂的设计与应用》、《压水堆一回路水中镍基应力腐蚀开裂数据解析与模型分析》、《高温液态金属应力-腐蚀交互作用机制及预测方法》、《海洋环境基础设施腐蚀与防护监测技术及典型应用》、《新型环保多元合金共渗防腐涂层技术》、《变电站钢筋混凝土构架可靠性评估与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从冷喷锌到海洋防护的冠军之路》、《基于渗氢信号的管道内壁局部腐蚀识别与监测新技术研究》的主旨报告。

David Young院士报告重点分析了能源转型——新的腐蚀问题。他表示,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发展,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带来了新的腐蚀挑战。比如,可再生基础设施中的材料退化: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组件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高紫外线、盐雾和温度波动),导致腐蚀速率比传统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更快。氢能系统的挑战:电解生产氢气会使金属暴露在高温和酸性环境中,导致镍基合金和不锈钢过早失效。网格集成复杂性: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屋顶太阳能或社区电池)整合到现有电网中会产生新的腐蚀风险。区域协调模型表明,电网基础设施可能需要重新设计以适应可变的电力流,但这可能会加剧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局部腐蚀风险。开发新型防护材料和技术势在必行。

 

 

王政彬研究员表示,铜镍合金凭借其出色的耐海水腐蚀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等性能,已经成为了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关键材料。然而,铜镍合金管路内部输运的往往是流动海水介质,易发生腐蚀甚至穿孔。但是,腐蚀产物膜的脱落如何诱发局部腐蚀穿孔,其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同时,提高铜镍合金的耐冲刷腐蚀性能是解决其在流动介质中腐蚀失效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通过增加耐蚀Ni元素含量等传统方法对其耐蚀性能的提高效果有限。其报告探究了腐蚀产物膜局部脱落引起的电偶效应,明确了电偶效应对B10铜镍合金局部腐蚀的与影响;提出并验证了分别采用钯(Pd)元素加速阴极反应和钇(Y)元素促进异质沉淀形核两个微合金化方法可以促进保护性腐蚀产物膜的快速形成,进而显著提高铜镍合金的耐蚀性能,据此设计开发出高耐冲刷腐蚀的微合金化铜镍合金。本研究结果对于解决舰船铜镍合金管路的冲刷腐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向红教授(魏高飞代讲)表示,传统缓蚀剂的发展因价格昂贵、污染环境等缺陷受到严重限制。而植物基绿色缓蚀剂具有价格低廉、生态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可作为传统缓蚀剂的替代品。此外,植物基缓蚀剂作为当前缓蚀剂研究的热点,具有优异的缓蚀性能,能有效保护金属材料,延长金属设备的使用寿命。利用植物提取物作为金属缓蚀剂能够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资源优势,植物碳点缓蚀剂更是结合了先进的纳米技术,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针对性。植物基缓蚀剂的研发推动了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张波教授级高工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海洋强国”、“走向远海”、“走向深海”等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海洋环境中工程服役结构、舰船装备数量越来越多,使用了大量新型金属材料,因此,对金属材料海洋环境腐蚀数据也有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腐蚀预测评价要求。基于此,其报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金属材料海洋环境中腐蚀数据观测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材料涉及桥梁钢、高强不锈钢、高耐蚀合金、海水管系钛合金及铜合金等金属材料,数据内容包括宏观腐蚀形貌、腐蚀速率、点蚀、微观腐蚀形貌及锈层组织等各类腐蚀数据;探讨了低合金钢在海洋大气环境中多因素耦合模拟加速腐蚀试验方法;介绍了舰船管路铜镍合金材料动海水台架试验成果,以及材料腐蚀数据库的仿真模拟功能最新发展;针对海工装备的防护技术需求,介绍了最新型的数智化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和水下传感器可更换技术、牺牲阳极水下快速安装技术等创新内容。相关成果可以充分释放青岛海水大气站历史积累腐蚀数据的科学价值,实现数据二次应用,为国家基础工程建设与运维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刘静教授表示,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西氢东送等工程的推进,氢气的储存、运输与加注环节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管道输氢因高效、低成本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氢输运的主要方式,但高压氢环境下的氢脆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工程应用。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其团队围绕输氢管道钢的氢渗透、扩散与裂纹扩展行为,提出了从氢陷阱调控和氢致裂纹控制两方面的抗氢脆设计策略。在氢陷阱调控方面,结合DFT计算和先进工艺,通过微合金化引入Ta碳化物、Ti氧化物等纳米析出相,显著降低氢扩散速率,提升抗氢脆性能;同时提出夹杂物功能化设计理念,通过构建多重高应力界面的复合夹杂物,将传统有害夹杂转化为有益氢陷阱基元。在裂纹扩展控制方面,研究表明晶界结构与织构对氢脆敏感性具有显著影响:Mo在晶界的有益偏聚可抑制氢富集并增强晶界结合力;通过织构调控,将主导取向由{112}//ND转变为{110}//ND,可有效降低裂纹沿晶扩展倾向,进一步提升抗氢脆性能。展望未来,随着氢能应用向更高压、更复杂环境拓展,输氢管道钢的氢脆机理研究仍需从多尺度、多物理场角度深入揭示其演化规律。结合选区激光熔化、热机械复合处理等先进制备技术,实现氢陷阱可设计化与界面结构精准调控,将为开发高强高韧、抗氢可靠的新能源装备用钢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张达威教授表示,作为最广泛应用的耐蚀材料之一,有机防护涂层可以有效阻隔金属基体与腐蚀环境直接接触,抑制腐蚀反应的发生与加剧,其服役寿命是决定工程装备安全可靠性的关键;人工智能正在变革传统基于”试错”经验和定性分析的研究范式,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技术实现更快速、精准且系统化的腐蚀分析,并推动理性化的材料设计。其报告重点从基于判别式与生成式模型的缓蚀剂筛选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缓蚀效率预测、基于高通量电化学与机器学习的锈层稳定剂配方设计、面向多任务协同的缓蚀剂高通量筛选、面向腐蚀研究的自驱动实验室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田惠文研究员报告分别从热力学、动力学和力触变改性三个角度汇报了缓蚀性能提升和表面防污材料设计新思路,典型工作包括油气田耐高温底栖型缓蚀体系设计及防护机理研究金属有机框架载控缓蚀体系构建与动力学响应机制流体改性抗剪切超滑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气、液、固三类缓蚀新材料在海洋牧场、深海油气、海上风电、南海岛礁、跨海大桥、海港码头等我国重大战略海域新能源和军工装备腐蚀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庞晓露教授(强玉杰代讲)针对铝空气电池负极在电解液中易腐蚀与析氢的问题,开发并研究了多类绿色缓蚀剂,包括氨基酸、植物提取物和碳量子点等。这些缓蚀剂可在铝表面形成稳定保护膜,有效抑制腐蚀与副反应。研究揭示了缓蚀与电极反应协同调控机制,为提升铝空气电池能量利用率和循环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绿色解决方案。

 

 

吕战鹏教授介绍了核岛主设备镍基合金构件及材料应用,分析了有关低Cr应力腐蚀开裂事例及影响因素,针对主流压水堆型核电站使用的高Cr镍基合金及焊接件材料,开展系统的微纳米尺度分析和应力腐蚀性能评价。结合试验数据、参考数据、EPRI MRP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数据分散性的特点以及局部参数定量化提高模型预测的途径。

 

 

郑小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针对第四代核电堆堆芯构件长周期安全运行的难题,系统测试了堆芯构件材料316不锈钢在高温液态铅铋和液态钠环境下的静态腐蚀、腐蚀-蠕变和腐蚀-蠕变-疲劳行为,揭示了高温液态金属腐蚀与应力的交互机制,提出了相应的腐蚀预测模型,并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了高温液态金属环境下316不锈钢的蠕变及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张文锋总工程师表示,由于严酷的海洋环境,处于其中的海洋环境基础设施难免会遭受腐蚀破坏,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海洋环境基础设施腐蚀与防护监测技术可有效跟踪构筑物的腐蚀与防护状况,是尽早分析构筑物腐蚀破坏因素的有效手段,可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必要条件,对于保障构筑物耐久性、安全性、使用性和降低后期维护费用有着重要意义。其报告详细介绍了海洋环境基础设施腐蚀与防护监测技术的技术背景、核心组成和技术原理、典型腐蚀与防护监测技术、监测数据评估方法、相关技术的典型工程应用情况等内容,并提出腐蚀与防护监测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同时展望了腐蚀与防护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慕仙莲高工报告系统阐述了新型环保多元合金共渗防腐层技术,该技术重点解决了钢铁材料本身耐蚀性有限、涂层材料耐候性不足和工艺环保性差等传统钢铁材料防腐技术局限性问题。通过粉剂配方和共渗工艺的双重创新,开发出符合国家“碳中和”要求Zn-Al-Ti等多元素共渗技术体系,可在钢铁材料表面形成均匀且致密渗锌层,具有韧性影响低、结合力强、高硬度、高耐磨性及优异耐蚀性能等多重优势,已在海港船舶、空港机场、轨道交通、海上光伏/风电和岛礁设施/设备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完成应用验证,同时为航空航天、工程建筑等领域提供了绿色+长效的一体化防腐解决方案。

 

 

聂铭教授级高工(张菁菁代讲)报告围绕南方电网早期变电站预制钢筋混凝土构架老化损伤、危及电网安全,且评估体系空白、加固方法不足等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研究首先剖析沿海盐雾、杂散电流等环境下构架性能退化规律,建立适配南方沿海地区的抗力与作用计算模型;接着构建时变可靠度评估方法,开发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估系统,制定《变电站钢筋混凝土构架可靠性评估技术规程》,形成科学评估体系;同时首次将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变电站混凝土构件加固中,通过试验验证其提升构件承载力与抗震性的效果,并明确施工工艺。研究成果已在广东140座变电站应用,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市场前景与效益潜力巨大。

 

 

孙翔产品经理介绍了从冷喷锌技术的创新迭代,到海洋防护场景的实战应用,深度解析了锌盾科技如何以技术突破破解海洋腐蚀难题的思路,为行业提供了可落地的防护思路方案。

 

 

钟显康教授表示,局部腐蚀具有危害性大、隐蔽性强等特点,是材料使役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局部腐蚀过程中涉及的阴极析氢反应、局部酸化等过程能使氢原子向材料内部渗透。因此,许多局部腐蚀都伴随着显著的氢渗透现象,即氢原子从腐蚀位点向金属内部渗透,最终到达腐蚀位点的背面,形成局部渗透氢。由此可见,局部渗透氢是从腐蚀位点传输至位点背面的直接信号。如果能对局部渗透氢信号进行原位、非扰动、高分辨检测,并明确局部腐蚀与局部渗透氢信号的相关性,就能够实现对局部腐蚀的非扰动、高分辨监检测。其报告介绍了作者课题组近年来发展的两种腐蚀渗氢信号检测技术:第一种技术利用了扫描开尔文探针测定氢致电位信号,即在腐蚀位点的背面,通过监测电位信号的分布,来反映局部腐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种技术利用了渗透氢可导致某种聚合物膜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特性来实现对局部腐蚀的监检测,即通过腐蚀位点背面膜层颜色的分布或变化来反映局部腐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技术可以用于管道内壁局部腐蚀的识别和监测,已经开展了现场实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018日下午六点半,主会场会议完美收官。各位院士、专家发言及报告非常精彩,现场交流互动热烈,分别就各科研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享与探讨。

1019日全天,大会继续进行,会议由海洋材料腐蚀行为及机理、海洋耐蚀新材料及新技术、电化学保护与应用、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涂层与表面处理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腐蚀防护、核电设施腐蚀防护、航空航天装备腐蚀防护、先进轨道交通腐蚀防护、桥梁设施腐蚀与防护、油气及新能源装备腐蚀与防护、腐蚀监检测与评价技术、自然环境(大气//土壤)腐蚀、耐蚀钢专场、第五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专场、电力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专场十六大议题的六个平行分会场构成。国内腐蚀防护领域及材料领域专家就各分会场议题方面的应用现状、研究进展、改进措施、技术创新、成果突破、产业发展等等进行了全面地报告。

 

会议期间,多家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知名企业展示了领域内的先进产品、技术和仪器设备等,参会嘉宾与展商围绕腐蚀与防护新产品、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洽谈交流。

总体来说,本届会议非常成功!在此感谢全体参会嘉宾的支持与会务人员的辛苦付出!感谢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计量大学、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洋装备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耐蚀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科技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杭州本创科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腐蚀防护与控制湖北省国防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涂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富钢集团、上海百若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凯尔孚应力腐蚀试验设备有限公司、无锡华东锌盾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本届会议依旧保持着高规格、大规模的风格:近500人参会,3位国内外院士出席,240多个学术报告。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报告质量高、干货多,得到了众多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届大会——2026第十二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第六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盛势来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