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际海洋腐蚀防护产业大会、第十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在青岛盛大开幕!
2024-09-25 13:50:46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分享至:

 

本网记者|王 元

2024921日,由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等单位主办,北京丰盈环蚀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国际海洋腐蚀防护产业大会、第十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第四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在山东.青岛西海岸喜来登酒店盛大开幕!共有700多名来自国内外腐蚀防护领域及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业内精英人士、企事业单位领导及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延寿·突破·发展

 

 

 

 

 

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宫声凯,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李晓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明先,青岛市科协主席王崇江,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青岛分部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王洪仁,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理事长、东北大学教授王福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劲、副理事长韩冰、刘静、段继周、许立坤、武裕民、监事长刘建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蒲吉斌,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贵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崔洪芝,浙江大学教授金伟良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张波,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小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董杰,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季冬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郑玉贵,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文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SikandarNabukKrishnan Muthukumar、张瑞永、王鹏,大会秘书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高工高海平等众多单位领导、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高工高海平主持。高海平对会议召开的背景做了简要地阐述,对与会的院士、领导做了隆重地介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致开幕辞。侯保荣在开幕辞中介绍,青岛市从事海洋腐蚀防护科研力量雄厚、产业众多,近年来各单位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依托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推动了全国海洋腐蚀防护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重点强调了山东省科协将一如既往关注支持海洋腐蚀防护产业发展,此次大会聚焦先进海洋腐蚀防护理论、产业分析、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等问题,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对于海洋工程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保障和引领作用。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助理、青岛分部主任王洪仁表示,七二五所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解决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在环境中的腐蚀和生物污损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船舶、港工设施、海洋平台、核电站、跨海大桥和隧道等,支撑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号召,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成功主办了十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离不开大家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对全体参会嘉宾表示衷心地感谢和热烈地欢迎。

 

 

 

开幕式上,青岛市科协发布了《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3年海洋新兴产业指数为195,同比增长18.2%。上海、青岛、广州连续三年位居第一梯队,对总指数的贡献合计占比21.4%,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青岛市在绿色船舶、智能航运、海洋观探测装备等海洋产业新赛道表现活跃。

 

 

 

随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阶段。
921日上午,大会主会场报告环节由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研究员许立坤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声凯、东北大学教授王福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研究员孙明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刚、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蒲吉斌、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贵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崔洪芝、复旦大学教授李劲、中国钢研集团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韩冰分别做了《仿生减阻材料与验证》、《燃气涡轮发动机叶片内腔CVD涂层技术》、《舰船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海洋阴极保护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材料腐蚀数据积累的本质分析》、《海洋环境强耦合损伤与防护》、《石墨烯智能光响应复合涂层防海洋大气腐蚀性能研究》、《极端环境材料设计及防护技术开发》、《不锈钢局部腐蚀评价技术体系解读》、《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解析技术在材料腐蚀研究中的应用》的主旨报告。
薛群基院士从减阻的背景与意义、摩擦阻力影响因素、减阻机理研究简介、自然界的减阻现象、减阻表面材料设计、减阻材料性能验证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宫声凯院士表示随着航空发动机、舰船和地面燃机的涡轮前进口温度不断提升以及海洋环境服役的增加,复杂空心高压涡轮叶片内腔的高温腐蚀防护需求越来越迫切,涂层也从单一渗铝层向双组元或多组元发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以其内腔渗铝工艺可调性好、方便加入铝化物涂层改性元素等特点,在燃气涡轮发动机复杂空心叶片内腔高温腐蚀防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的报告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对CVD法单一铝化物和双组元沉积均匀性、缺陷控制和低成本化技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福会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舰船用高强钢、不锈钢、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防护策略。

 

 

 

 

 

孙明先研究员的报告全面介绍了阴极保护基础理论、材料体系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我国在牺牲阳极材料、外加电流系统、监检测系统等阴极保护材料、组件,以及阴极保护设计准则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阴极保护相关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通过结合典型工程案例,详细探讨了阴极保护技术在我国部分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取得的卓越成效和宝贵经验;最后对阴极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阴极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李晓刚教授从材料腐蚀大数据、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能量本质、腐蚀本质是能量转化、材料腐蚀大数据本质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他表示腐蚀本质是材料能量和环境能量的相互作用与转换,获得这些转换中更加精确和跨尺度的规律和机理是目前腐蚀理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腐蚀大数据本质是能量转换过程的可视化,目的是实现腐蚀动态过程跨尺度建模,以获得更精确材料腐蚀演化规律和失效机理。

 

 

 

 

蒲吉斌研究员表示针对海洋机械表面与界面多因素耦合损伤共性科学问题,防护涂层面临多因素强耦合损伤揭示难、复杂体系跨尺度精细调控难、长效防腐耐磨一体化制备难的重大挑战。他的报告阐述了高湿热环境下低摩擦涂层电化学损伤本质与异质界面调控机理,提出了海洋环境机械表面磨蚀过程力学-电化学交互原理与延寿机制,目前他们团队建立了涂层多元-多级强韧化设计和表界面调控新方法,解决了水位变动区防腐耐磨涂层加速损伤的国际难题,实现了超晶格结构二硫化物基耐湿热低摩擦涂层、仿生结构氮化物基耐磨防腐涂层、二维片层/纤维增强耐冲蚀涂层3类高可靠长寿命防护涂层的自主可控,成功应用于50多项重大海洋工程和重要型号装备,部分产品实现进口替代。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环境材料耦合损伤机制与延寿方法,提升了海洋工程装备和材料损伤理论与防护涂层设计水平。

 

 

 

 

刘贵昌教授表示海洋大气环境下金属的腐蚀问题严重威胁海洋装备的安全服役,其防护涂层主要面临如下难题:在长期高盐、高湿、紫外线照射或者外力作用下涂层易失效,如何提升海洋大气环境下涂层的耐久性问题一直是腐蚀防护领域研究焦点之一,涂层自愈合技术是一项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他的报告基于光响应原理,研究了改性石墨烯复合涂层在海洋环境下的智能防腐蚀性能。首先,将聚多巴胺改性石墨烯与二硫键改性聚氨酯以氢键结合,构筑了一种具有可重复自愈合功能的防腐涂层。在聚多巴胺和石墨烯的双重光热作用下,涂层在近红外光照射下2min升温至87.4℃,断裂的二硫键发生重排实现自愈合过程。在经过100次划伤-愈合循环后仍具有相同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其次,通过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改性的聚氨酯中添加氟化石墨烯(FG)和表面修饰FG,合成了一种具有屏障性能和超疏水性能协同重复自愈合功能的智能防腐涂层,其接触角为173.2±0.8°、滚动角为 1.5±0.4°。涂层在近红外光照射下 150s 内最高可升温至 88.2 ℃,刺激 PDMS 离子簇重组,完成自愈合过程,涂层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水蒸发性能和除冰性能。

 

 

 

 

崔洪芝教授的报告从极端环境材料与防护技术研究背景及相关需求、极端环境材料多级结构设计、高能束表面防护技术、极端环境服役评价技术、应用及正在开展的工作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她表示未来将会针对极端环境需要,通过合理设计材料成分、多尺度强化相和组织结构、仿生结构等,可获得高强度、高韧性、高耐蚀和高耐磨性的材料。通过激光、等离子复合及束流整形,可实现高效率、高粉末利用率、高表面质量,低缺陷和低成本的冶金强化,“三高二低”,甚至增材制造、焊接。集成设计和开发材料、设备、工艺、高通量制备/测试和数据库,对实现材料多样化和成品化,技术装备化发展,适应极端环境需要,至关重要。多级结构材料设计理念、高能束形性一体化调控技术,可实现结构材料的多功能性能提升、开发和以及多场景应用开发。

 

 

 

 

 

李劲教授表示不锈钢作为大宗传统基础材料,品种繁多,局部腐蚀是其最重要的失效方式。局部腐蚀评价的需求贯穿于钢种研发与生产、装备选材与工艺、服役与失效全流程。经过百年以上的积累,整个评价体系相对成熟完备。报告以历史回顾与解读的方式,介绍了不锈钢局部腐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并以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评价体系为例,简要展示各体系的主要技术构成与各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给出了若干钢种评价与服役寿命预测中对不同评价技术如何选用的实例。

 

 

 

 

韩冰教授级高工报告表示机器学习的图像解析技术在图像分类、特征识别、图像分割以及大数据分析、模型预测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针对积累的材料腐蚀图像数据,结合组织结构高通量表征方法,建立材料图像数据采集与自动处理系统,实现材料图像数据的解析与评价;开展图像解析技术在金属材料腐蚀形貌识别中的应用研究、在涂层老化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可对材料的失效、老化、缺陷或局部腐蚀进行表征,实现材料腐蚀显微组织图像的快速、智能化识别与定量表征,实现材料腐蚀高效预测;可建立关键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蚀图谱数据库,实现材料腐蚀性能的归类、总结及分析;从而建立海洋工程材料腐蚀行为的高通量原位统计映射表征技术体系,实现逆向材料设计与研发。

 

 

 

 

 

921日下午,大会主会场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段继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建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郑玉贵主持。
浙江大学教授金伟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鹏、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张波、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小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董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智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瑞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王政彬、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文锋、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季冬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坐镇、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研究员孙祚东、上海材料研究所/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教授高工李光福、上海大学教授吕战鹏、湖南大学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教授刘娅莉、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丁建平、青岛益信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陈桂福、中国船舶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兰涛分别做了《复杂作用下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与设计方法》、《基于表面性质调控的海洋生物污损防护机制探讨》、《埋地钢质管道本体完整性评价与防护技术》、《临海工业环境炼化企业防腐涂层的应用现状与展望》、《高强镁稀土合金及腐蚀防护技术》、《海洋工程用钢应力腐蚀防控技术研究》、《微生物腐蚀:挑战与机遇并存》、《高强高耐蚀铝基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腐蚀行为研究》、《海洋环境电气电子设备综合防护技术开发及应用》、《“迈向深蓝,创新融合”——海洋防腐蚀的理念与实践》、《船海防腐蚀环氧乙烯基树脂开发进展》、《海洋环境下航空机载产品腐蚀防护研制主要问题及对策》、《核电厂乏池和换料池不锈钢应力腐蚀问题及表面改进研究》、《压水堆冷却剂水化学对Fe-Cr-Ni合金环境促进开裂的影响》、《双层微纳超疏水膜构筑及其高耐蚀抗结冰性能研究》、《一套朴素、系统的金属材料表面涂层防锈理论、模型和工艺》、《纳米海洋耐蚀新材料及新技术》、《耐候钢高强螺栓连接耐腐蚀性能与抗剪性能研究》的主旨报告。
金伟良教授的报告以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劣化损伤为研究背景,围绕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复杂作用、劣化机理、损伤模型、极限状态和设计方法等关键问题:揭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疲劳性能与变形性能等长期性能的内在损伤规律与耦合作用,明确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统一损伤指标,提出综合考虑时变可靠度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的混凝土结构全寿命设计方法,构筑多目标、多指标、多层次的基于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的全寿命设计理论体系。

 

 

 

 

王鹏研究员认为海洋生物污损是海洋工程服役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生物污损是发生在材料表面的行为,材料表面性质调控是实现海洋生物污损防护的有效手段之一。他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表面相态调控的生物污损防护方法,尝试结合材料表面测试技术和生物学手段分析生物与材料间的交互作用行为,进而提出了基于材料相态调控的生物污损防护机制。

 

 

 

 

张波教授级高工认为埋地钢质管道遭受环境腐蚀的影响,常常发生事故,造成了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他的报告针对管道本体开展了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超声导波检测技术以及利用杂散电流数值模拟开展防护技术的研究,通过实践应用,获得了良好效果,有效地保障了管道安全运行!

 

 

 

 

刘小辉教授级高工的报告针对临海炼化企业设备设施腐蚀情况进行了调查,梳理了多家炼化企业外防腐涂层的应用现状,针对因防腐蚀涂层失效等问题而影响炼化企业生产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提出了腐蚀控制策略和未来研究的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临海工业区炼化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董杰教授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新型镁稀土合金,实验室最高强度接近600MPa,工程产品强度接近500MPa,在战略威慑性武器、高速列车、航空飞机等方面得到了示范应用,显示出优良的轻量化效果。海洋环境十分复杂和极端,具有高湿热、高盐雾、强紫外,强冲蚀/气蚀等特征,因此,亟需开发更高效的腐蚀防护手段。报告人提出了超高频微弧氧化的技术思想,采用基于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逆变高频微弧氧化电源系统,将电流频率增加到10000Hz以上,最高可达30000Hz。相比较常规微弧氧化,镁合金超高频微弧氧化单脉冲能量减小,火花细小均匀,无噪声,制得膜层的孔洞尺寸降低1个数量级,成膜效率升高,自封孔现象增多,致密层厚度增加1倍,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1个数量级,耐中性盐雾试验>1000h。超高频微弧氧化技术有望支撑镁、铝、钛合金在海洋环境装备上的应用。

 

 

 

 

刘智勇教授其团队长期深耕海洋工程用钢应力腐蚀防控领域,成果丰硕。其报告汇总了其课题组在海洋工程用钢应力腐蚀防控理论与技术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是在应力腐蚀理论方面,刘教授及其课题组创立了应力腐蚀行为符合应力腐蚀非稳态电化学理论模型,在690MPa级海工钢、双相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等材料体系下对该理论适用性进行了系统验证,发现不同类别的海工材料的应力腐蚀机制普遍遵循非稳态阳极溶解和析氢电化学过程的混合控制机制,并分别建立了其应力腐蚀敏感性和裂纹扩展速率非稳态电化学理论模型。其次,在应力腐蚀监检测技术方面,介绍了低合金钢-不锈钢等典型体系下快速在线电化学评价方法和电化学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四维法应力腐蚀在线评价方法和应力腐蚀探针方法对不锈钢海洋环境应力腐蚀的监测原理与工程应用,为有效解决应力腐蚀工程防控难题提供了实用技术方法。最后,介绍了其团队提出的耐应力腐蚀工程用钢二元法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包括耐腐蚀断裂型管线钢、容器用钢、海工钢、不锈钢和耐蚀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究进展和材料性能,系统展示了其耐腐蚀开裂型海工钢成分和组织调控方法研究方面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张瑞永研究员认为微生物腐蚀面临复杂性和多样性、检测和监测技术不足等挑战,微生物腐蚀的机遇包含腐蚀关键菌株、微生物腐蚀相关病毒等。近日,海洋所研究了病毒在海洋生物膜多样性与腐蚀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现病毒具有控制腐蚀微生物的潜力。欧洲科学技术联合会针对微生物腐蚀问题成立工作组成立了欧洲腐蚀联合会微生物腐蚀工作组(Euro-MIC)。抢占微生物腐蚀战略高地,势在必行!

 

 

 

王政彬研究员报告认为如何设计开发出兼具高强度和高耐蚀性的铝合金或其复合材料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点和研究难点,对于装备的轻量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鱼类在受到外部刺激时会通过腺体自发分泌粘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自然现象启发,他们率先提出了“内生沉淀剂”的仿生设计策略,成功制备出高强高耐蚀的块体7075铝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高达~700 MPa,耐晶间腐蚀、剥落腐蚀和应力腐蚀性能优异,其强度和耐蚀性的综合匹配超过了目前公开报道的其他铝合金。运用上述仿生策略同样研制出了兼具高强高耐蚀的2024以及6061铝基复合材料,表明该策略具有可拓展性,有望能研发出其他高强高耐蚀金属材料。

 

 

 

张文锋研究员认为在海洋环境电气电子设备典型腐蚀问题及主要防护技术调研基础上,开展了综合防护关键技术系统研究,并据此构建了电气电子设备“封----综合防护体系,即集密封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表面覆层技术、气相缓蚀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针对典型电气电子设备开展了工程应用。电气电子设备长期运行状态稳定可靠,满足使用要求。结果表明,综合防护体系具有良好服役效果,可为海洋环境下典型电气电子设备提供有效防护。

 

 

 

季冬强秘书长认为新材料、新工艺的初始阶段都用于军工、核电等高端需求领域,具有量少价高的特征,通过创新融合的理念,将会使得新材料新工艺以新的融合方式解决民用及工业领域难以完善的难题,并把解决难题的成本大大降低;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工作达到创新融合的目的,一是把少量创新因子与传统材料结合,以低成本的投入通过传统材料改性途径使其在某一方面的性能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的工作是通过学会各方需求信息传输纽带的作用,使得实验室及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企业的需求能够及时找到对应的技术输出渠道,使得研发的前端与使用的终端融合,从而通过增加使用体量降低新材料、新工艺的综合成本。学会等社会团体将通过科技评价、学术交流、行业规范等服务版块在海洋防腐蚀领域起到方向引领及传输纽带的作用。

 

 

 

刘坐镇教授认为随着复合材料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环氧乙烯基酯树脂以其优异的耐腐蚀、高强度、高耐温等特点获得广泛应用,他的报告介绍了近期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在不同成型工艺,阻燃、耐温、环保等性能方面的开发进展,以及未来开发方向的思考。

 

 

 

孙祚东研究员认为在海洋环境下,机载产品在其制造、贮存、使用的全寿命期内都会受到腐蚀环境因素的作用,对其性能会产生严重影响,直接关系到航空装备的使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他的报告在对大量航空装备机载产品腐蚀防护研制情况调研、统计、分析基础上,指出航空腐蚀防护控制工作必要性、腐蚀防护与控制目标、当前机载产品腐蚀防护研制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报告重点通过实例介绍机载产品腐蚀防护技术及管控方面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李光福教授级高工报告介绍国内外核电厂乏燃料池和换料池不锈钢部件在长期服役中的应力腐蚀开裂(SCC)问题和相关研究。美国早期和近期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部件存在SCC、晶间腐蚀、点蚀及缝隙腐蚀等问题,随着电厂老化,腐蚀导致的泄露事件增多。尽管我国核电厂运行时间不是很长,但已发生SCC导致的水池泄露。他们对二代核电用304L/ER316L和三代用S32101/ER2209不锈钢焊接接头的SCC行为进行了多方面测评,研究了超声冲击表面处理对这两类焊接件SCC抗力、残余应力、显微硬度和显微组织等的影响,讨论了表面改进处理提高SCC抗力的机理和工程适用范围。

 

 

 

吕战鹏教授(团队博士代讲)报告认为水化学是影响不锈钢及其焊接金属在高温水中发生应力腐蚀开裂(SCC)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溶解氧和溶解氢,它们与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电位(ECP)密切相关。尽管PWR核电站一回路使用的是含氢水,二回路则为除氧水环境,但在核电站启动和停堆维护期间,氧气仍可能渗入一回路系统。此外,停堆期间通过添加曝氧水或氧气/H2O2可向一回路系统引入氧,以控制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冷却剂中。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在其“PWR一回路水化学指南中列出了八种氧气进入一回路系统的情境,包括负荷跟踪期间的氧气输入、循环结束时的电源氧气进入以及热停堆期间的氧气进入等。针对正常的PWR一回路水环境,高铬的Fe-Cr-Ni合金(如Ni基合金堆焊层52M基材区)表现出优越的SCC抗力,裂纹扩展试验结果显示该区域的裂纹扩展量极低。然而,靠近熔合线的区域因低合金的稀释而导致Cr含量降低,从而增加了该区域的SCC敏感性。这表明,在含氢水中,Fe-Cr-Ni合金的Cr含量对材料的SCC抗性有显著影响。对于其他水化学条件,如除氧、低溶解氧以及饱和溶解氧对Fe-Cr-Ni合金的影响,本报告采用308L309L进行研究,使用慢应变速率试验(SSRT)和裂纹扩展速率(CGR)试验对不锈钢堆焊层309L308L在不同溶解氧含量的高温水中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显示,309L308LSCC敏感性及CGR均随溶解氧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溶解氧水平下,堆焊层308LSCC抗力高于309LCGR308LCGR309L。高硬度(应变硬化)、元素稀释(Cr)以及低δ-铁素体含量的共同作用,导致309L堆焊层的SCC抗力下降。
刘娅莉教授认为铝合金具密度低、强度高、高度可回收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汽车、高铁列车领域。其报告针对传统超疏水表面存在的纳米级结构较脆弱,外力作用下易破坏,导致抗沾污耐蚀性能等大幅衰减耐久性差的问题,其团队以微纳米双尺度铝表面作为基底,通过无机-有机杂化原位交联方法构建了具有自清结、高耐磨、防覆冰的超疏水复合膜层,极大地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和抗结冰性,为航空以及轨道交通铝合金提供高耐蚀抗覆冰的有效方法。

 

 

 

丁建平总监的报告提出并强化了一套朴素、系统的金属材料表面涂层防锈理论、模型和工艺。PPT从金属材料表面的比表面积提升、超洁净清洗、钝化或者磷化沉积膜、防锈底漆和协同防护面漆等几个方面系统的提出了一套防锈模型和对应工艺,从逐一对比的实验测试角度系统的指出了几种工艺对防锈性能的边界影响力。

 

 

 

 

陈桂福技术总工报告从青岛益信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纳米耐蚀涂层新材料、米材料新技术、纳米材料技术指标、典型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兰涛研究员的报告指出,其团队选取国标和美标的耐候钢高强螺栓为研究对象,对耐候钢及高强螺栓的耐蚀性及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国标耐候钢高强螺栓连接件单向静拉伸试验,得到荷载-位移曲线。据此比较分析了国标耐候钢高强螺栓与美标耐候钢高强螺栓、国标普通高强螺栓的抗剪承载力的区别。(2)开展了高强螺栓连接节点及未组装螺栓的乙酸盐雾腐蚀试验,通过对不同腐蚀程度的试件进行除锈称重。分析了腐蚀前后试件表面特征变化以及不同腐蚀时间下高强螺栓的失重率变化规律。进一步开展了腐蚀后试件的单向静拉伸试验,经对比分析得到了腐蚀前后试件承载力变化规律。(3)开展了钢板材性试验,得到了钢材本构模型,据此建立了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单向拉伸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失重率试。

 

 

 

921日下午7点左右,主会场会议完美收官。各位院士、专家发言及报告非常精彩,现场交流互动热烈,分别就各科研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享与探讨。
922日全天,大会继续进行,会议由海洋材料腐蚀行为及机理、海洋耐蚀新材料及新技术、电化学保护与应用、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涂层与表面处理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腐蚀防护、能源设施腐蚀防护、航空航天装备腐蚀防护、先进轨道交通腐蚀防护、桥梁设施腐蚀与防护、耐蚀钢专场、第四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专场十二大议题的六个平行分会场构成。国内腐蚀防护领域及材料领域专家就各分会场议题方面的应用现状、研究进展、改进措施、技术创新、成果突破、产业发展等等进行了全面地报告。
与此同时,大会还吸引了三十余家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知名企业展示先进产品、技术和仪器设备等,与会专家和展商围绕腐蚀与防护新产品、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洽谈交流。

大会被众多知名媒体关注并报道如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中国新闻网、新华社.山东频道、青岛日报、大众·半岛新闻、大众日报等。

总体来说,本届会议非常成功!在此感谢全体参会人员的支持与会务人员的辛苦付出!在此感谢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化学与腐蚀工程研究所、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电子科技大学多频谱吸波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丰盈环蚀技术有限公司、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科技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明科控制腐蚀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本创科技有限公司、弘埔技术(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腐蚀防护与控制湖北省国防科技创新中心、富钢集团、上海百若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武汉科思特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益信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本届会议依旧保持着高规格、大规模的风格:700余人参会,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260多个学术报告。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报告质量高、干货多,得到了众多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届会议——2025国际海洋腐蚀防护产业大会、第十一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第五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的盛势来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