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学者获不了诺奖,是因为有太多的“帽子”“级别”“学阀”和有组织科研
2025-11-07 13:40:25 作者:郑永年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分享至:

 

郑永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校长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亚洲政治经济评论》主编;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获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




每年诺奖季,中国社会总会掀起一场独特的“诺奖躁动”。我们拥有世界级的科研投入、庞大的学者群体和先进的实验设施,为何仍与诺奖“一步之遥”?文章作者通过深刻剖析,揭示了这一悖论背后的原因:诺奖青睐的基础研究,需要研究者带着纯粹的好奇心探索,但当下我国存在 “帽子”“级别” 等形式的诱惑、行政化的干扰,以及“有组织科研” 对个人兴趣的压抑,都在消磨这份纯粹。更根本的是,自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在助力诺奖成长的“土壤”上,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体系,都过于追求培养 “才”,却忽略了先培养有自主兴趣、形成独立思考的 “人”。本文不只是讨论诺奖,更是剖开我们科研与教育的深层肌理。诺奖渴望的背后,是一场关于科研环境与教育土壤的深刻拷问。




如果仅从指标来看,郑永年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诺奖社会”的条件我国学界和知识界的生活水平已超越中产水平在一些中心城市,群体的生活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有世界级的学术和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在一些学科(例如医药)中,学者拥有巨量的样本巨量的样本往往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所渴望的,这也是推动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合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根源;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者们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中国的研究产出量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论文大国”


诺奖青睐的基础研究,尤为需要研究者带着纯粹的好奇心探索,但当下我国存在 “帽子”“级别” 等形式的诱惑、行政化的干扰,以及“有组织科研” 对个人兴趣的压抑,都在消磨这份纯粹。另外还有来自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的更深层次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环境与土壤两个方面思考。

阻碍中国学者获诺奖

的内部环境因素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图源:新华社


诺贝尔奖属于基础研究,强调的是原创性的研究和发现而应用性研究则很难获得奖项。基础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是研究者独一无二的兴趣,独特的兴趣和好奇心决定了研究者是否可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二是研究人员所具有的自由,经验地看,政府资助越多而干预越少的地方,科学家们的幸福指数最高,他们的研究效率也最高。
三是研究者们所具有的经费保障

郑永年教授认为,如果从这些方面来检视中国学者所处的环境,就能看到中国学者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是“帽子”。郑永年认为,世界范围内,很难找得到像中国那样的一个学界拥有如此众多的“帽子中国不同的“帽子”,具有不同的含金量,为了争取一顶“帽子”,学者们花费巨大的精力,可以通过无所不用的手段。


第二是“级别”郑永年认为,国学界各领域常被各种“学阀”所控制,知识界的竞争基本上表现为学阀之间的竞争。与同为东亚也有学阀现象的日本不同,挑选接班人的时候,日本学阀会挑选最优秀的人接班,但中国学界,学阀往往是“武大郎开店”为了保持其终身的影响力,他(她)绝对不会把最优秀的人挑选出来,一个学阀一旦消失,往往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难以实现传承和积累


第三是“位置”。中国学界基本上仍然是一个行政主导的体制,不同的位置决定了可获得资源的多少若能获得位置,“屁股指挥脑袋”的原则就开始发挥作用 ,学者一旦变成“官员”,往往会荒废研究


第四是“荣誉”。在极其势利和功利的环境中,对很多学者来说,争取荣誉也就是争取利益,如果无法带来实质利益,荣誉便毫无价值。学者们对自己荣誉的不尊重与社会对学者荣誉的轻视互相强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是“有组织科研”。研究者们的兴趣往往需要服从于组织或国家的“兴趣”。有组织的科研”的目的性和工具性都很强因为所从事的研究就是为了实现国家或者组织所设定的目标。因此,研究者们的兴趣很少是自己的兴趣,或者说自己的兴趣要服从于组织或者国家的“兴趣”往往导致思想市场的缺失而正如前面所说的,没有自己的兴趣,研究者们的研究大多都是工具性的,也就是“生活”和日常工作而已。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


迄今的中国教育秩序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人”,而是培养“才”这个“才”在前期由家长和老师等广义上的“组织”决定。而进入现代社会后,教育系统更是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有效工具,学生必须实现国家的“兴趣”很多人说有自己的兴趣,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兴趣,而是他们的家长、老师和教授所给与他们的兴趣。学生厌学和学者厌研都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的结果。


对各个层面的权力载体(无论是政治还是资本)来说,培养人才就像生产“土豆”一样。这种局面的延续对学生、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是不利的,更不用说实现人们摘得诺奖的目标了。

中国教育体系的结构(图源:Collegenp尼泊尔最大教育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