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焊接专家林尚扬讲述三次重要抉择!
2021-12-02 13:05:04 作者:材料学网 来源:哈焊院 分享至:

日前,中国机械总院哈焊院召开“2021年科技创新学术报告会暨第五届科技创新奖评选颁奖大会”。年近九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尚扬出席会议并对科技创新奖评选给予精心指导。会上,林院士作题为《期望与建议》的精彩报告,向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年轻人提出殷切寄语:要坚持纯净的理念;要保持“三严、三敢、三求”的科学精神,即“严肃、严谨、严格,敢想、敢干、敢担当,求真、求实、求证”的科学精神;要保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下面让我们走近老党员、焊接专家林尚扬崇高追求铸就辉煌业绩的先进事迹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林尚扬


1932年出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退休后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秘书长、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和黑龙江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一副主席等职务。


他是一位德技双优、把一生奉献给我国焊接行业的焊接英才,是我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引领者之一。


他是我国水下焊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的创始人,是我国焊接自动化和机器人焊接应用的推动者,是我国大功率固体激光焊接技术的引领者。


作为学科的大家,他有学术前瞻性,总是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建设的重大需要,调整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攻克科研难关和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随时接受祖国的召唤。


作为一名拥有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默默耕耘,退休后仍一直工作在我国焊接行业和重要科研领域一线,为我国焊接学术水平和地位的提升、焊接行业的发展、优质高效焊接新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满腔爱国热情推动三次重要抉择


林尚扬院士一生中做出过三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选择,历史证明这三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从小生活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的林尚扬,美丽的环境和幽雅的音乐熏陶着他这颗爱美与善的心灵,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伸向南方时,他们举家迁到香港,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增添了“爱国”情怀,正是这样一颗不断充实的爱美、爱善、爱国的心,引导着林尚扬去探索人生的道路。


1948年,年仅16岁的林尚扬,为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只身一人从香港来到广州就读中学,这是林尚扬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林尚扬认为,没有这次转折,也许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951年投笔从戎(前排右一)


第二次选择是在1950年底,林尚扬在强烈爱国热情驱动下,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大熔炉里,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了解了广大农村的实况,接触到工农大众,锻炼了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完善了自我。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956年获得广州市复转军人社会主义几十年积极分子称号(右一)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956年考入哈工大焊接专业


第三次选择是在1956年秋,林尚扬谢绝转业到地方当干部的安排,以自己的实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本想学习机械制造,但听到老师说“焊接是一门新的学科,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他转报焊接专业,从此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林尚扬毕业后在哈焊院(原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部主任兼主任工程师、所副总工程师、所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先后创建了4个实验室:水下焊接实验室、埋弧焊实验室、焊接机器人实验室、激光焊接实验室。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跟随国家建设需求调整科研方向


林院士曾戏称自己的研究工作像“黑瞎子掰苞米”。在哈焊院工作的50余年时间里,林院士根据各时期国家发展需要,大约每十年更换一次研究大方向,先后在焊接材料、水下焊接、窄间隙埋弧焊、焊接机器人和激光焊接加工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卓越成绩,攻克了我国海上平台水下作业、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对推动我国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创新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十年代,我国钢铁进行第一次革命--大力发展低合金高强度钢。那时钢的强度越来越高,但焊接却跟不上了,就像没有针线适合缝制那么高强度的布。正值两派斗争最激烈时期,工作进度严重受阻,人员紧缺。为了抢进度,林院士自己拔焊丝、自己焊试件、自己开刨床、铣床、磨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出4种埋弧焊和电渣焊的焊丝,满足大型化肥装备制造的需要。现在这些焊丝仍在生产中使用,并都列入了国家焊丝标准。在这时期他还研究成功“超低碳不锈钢焊条”、“-196℃无铬镍低温钢焊条”、“耐海水腐蚀焊条”等材料。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972年从事水下焊接技术研究(中)


七十年代,根据国家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林院士转到水下焊接技术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近海的采油平台和水下管线安装与修复都需要水下焊接技术,焊接最怕水,陆地上焊接都是先把水烘干了再焊,水下焊接难度可想而知。林院士知难而上,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带领全组科研人员学习潜水,向一线潜水员学习不同潜水装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传授给他们水下焊接新技术,听取他们使用与改进的意见。最终发明了“水下局部排水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方法”,解决了水下焊接的三个技术关键,使水下焊接接头的质量达到规程要求。采用这种技术先后完成固定式和自升式平台的安装和修复等的水下焊接施工10多例,至今仍在使用。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982年从事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接技术研究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林院士与第三代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机


八十年代初,为了适应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石油化工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的需要,国家下达一项“常规埋弧焊现代化改造”的课题,以提高大厚度压力容器埋弧焊的质量和效率,林院士马上从水下焊接转到埋弧焊方面的研究领域。在一次赴德国参观世界最大的埃森国际焊接与切割展览会中,两家国际著名的焊接设备公司展出一种单丝窄间隙埋弧焊设备,林院士与展商的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了解设备的功能。回国后,他带领课题组深入研究,为了要解决重型装备焊接效率和质量的矛盾,决定采用双丝方案,并巧妙布置和排列了两根焊丝。这项成果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成功的窄间隙焊方法,使我国的窄间隙焊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2-1995年,他提出“焊接低成本自动化”的思路,并以组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了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北京)年会和以“先进焊接技术与低成本自动化”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创新性地把我国焊接自动化技术引向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推动了我国高端焊接装备成套技术的发展。1996年申报和筹建我国焊接领域唯一的“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8年,他预判大功率固体激光必将取代CO2激光并成为激光加工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于是率先在国内组建了大功率固体激光加工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他受中国工程院委托,执笔完成“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6年,负责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先进制造发展战略”中焊接行业自主创新子战略的研究。他为我国焊接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推动我国从焊接大国迈入焊接强国,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以及把科研成果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从事激光焊接技术研究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林院士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激光研究组成员


2006年至今,他指导研发的先进激光加工技术与成套装备已在军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解决我国海陆空多种新型重大战略武器、全新一代时速600km磁悬浮高速列车、1600吨轮式起重机等一批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的焊接技术难题,先后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25项,主持或指导标准制修订12项,出版学术专著1本,曾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成就奖”(199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2005年)、国际焊接学会(IIW)巴顿奖(2009年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等荣誉。


胸怀“国之大者”默默无闻奉献余热


林院士一直保持最原始追求创新的思想,一生热爱焊接,对科研工作抱有高度的兴趣,热爱创新。他曾多次强调要注重科研创新、应用创新,注重基础研究、前瞻技术研究,要与时俱进应对挑战,明确研发能力的“卡脖子”问题,提高对新兴技术的重视、研发和应用。2010年林院士倡导在哈焊院设立科技创新奖,将自己所获的国际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全部奖金、机械总院集团首席专家薪酬捐献,并从自己工资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基金。该奖项为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拓展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林院士同哈焊院领导为科技创新奖获得的者颁奖


林院士注重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提携培养,他一生多次改换研究方向,每个方向研究成熟了,他就放手给年轻人,自己却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创新,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多年来培养博士6人、硕士11名。退休后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给予年轻人悉心指导,鼓励广大年轻人要在中国向现代化强国进军中敢担当、善担当。他治学严谨,兢兢业业。经常修改硕士博士论文、技术报告到凌晨,细致到标点符号,曾经反复修改一个学生的论文高达11遍;他悉心评改参加科技创新奖评审的项目,逐一提出意见建议,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应用创新要在重要工程项目中解决关键焊接技术问题,重在难点和创新点。


他勤学善思,与时俱进。曾在科技创新大会上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分享他学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感悟,强调要贯彻落实总书记坚持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常与年轻干部职工交流,鼓励大家多读书,将自己最新读到的好书推荐给他们,例如《好战略,坏战略》、《从0到1》;鼓励年轻人广读论文,在论文书写上下功夫,指出论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反映作者的科研思想和思路,科研的态度和追求,科研论文不是实验报告,要注重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他为人谦虚,平易近人。年事已高的他多次谢绝哈尔滨老科协等单位的颁奖和采访要求,表示由于身体原因对科研工作没有做出新的贡献,希望宣传奖励其他有能力的年轻人;年近九旬的院士依然不厌其烦地解答所有前来请教的人员的问题,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林院士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演讲


林院士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曾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秘书长、国际焊接学会(IIW)中国委员会主席,1994年国际焊接学会(北京)国际会议和第47届年会的组织委员会主席,曾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机械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科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及哈尔滨市政协委员等职。每一项工作他都尽职尽责,不遗余力。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2009年获得国际焊接学会(IIW)巴顿奖


胸怀祖国、开疆拓土,攻坚克难助推焊接发展;老当益壮、无私奉献,不坠青云志在科技创新。投入焊接事业五十余载,成为共产党员三十余年,林院士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和“三严、三敢、三求”的科学精神。“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耄耋之年的林院士依然默默耕耘在焊接这片热土上,指引着一批又一批焊接人接续奋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