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吉斌:做科研要能“啃硬骨头”
2025-11-11 17:38:33 作者:中科院宁波所 来源:甬派 分享至: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合 俞越 黄国飚 孔锡成

宁波市杰出人才,是宁波给予人才的最高荣誉。2025年9月20日,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现场,新一批宁波市杰出人才新鲜出炉。他们身上,有着哪些鲜明的精神特质和时代标签?他们的经历中,有哪些和宁波携手奋进的生动故事?甬派客户端推出“与宁波‘杰’伴同行”专题,让我们一起走近杰出人才,听听他们的心声。

 

“昨天出差回到宁波,忙到凌晨2点睡下。刚刚上午开会又讨论到1点多,这才吃上午饭……”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里,我们见到了风尘仆仆的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蒲吉斌。

和印象中整天待在实验室里的科技工作者不同,蒲吉斌常常需要在全国各地跑。科研、同行交流、项目跟进……他几乎是“极简主义者”,行头极其简单,总是一个黑色双肩包和一台随身电脑。生活中,他几乎没什么业余时间,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里。

“我算是‘后知后觉’的人,一开始求学之路也比较曲折。自从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任务、直面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后,我一点点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面对采访,蒲吉斌既坦率又真诚。

2015年9月,蒲吉斌追随他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的步伐,加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投身海洋领域相关的苛刻环境材料损伤与防护方面研究。那时为了攻坚项目,常常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工作48小时。

他既是个仰望星空的“理想派”,也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我有个做事的原则,就是一旦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即使碰到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决不能撂挑子。”渐渐地,蒲吉斌在所里有了名气,能干事、干成事,是能够啃下“硬骨头”的人才。

2020年,蒲吉斌团队承担了第四代钠冷快堆关键部件的表面防护涂层工程化制备任务——这是一项必须按“快堆工程整体建设”节点完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

面对国内连满足要求的工程化设备都没有的现实,蒲吉斌毅然立下了“军令状”,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从头学习,在巨大的压力下,逐个解决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具体难题。

经过密集攻坚,团队最终突破从材料、工艺、设备到工程化的全链条关键技术,确保了项目如期完成,为我国首座示范快堆核心组件的国产化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科研就要敢啃硬骨头,并能啃下硬骨头。”蒲吉斌说。正是得益于这些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实现了高性能防护涂层的工程化应用,保障了我国许多“大国重器”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宁波的10年时间,他接连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奖银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成就,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0件,主编和参编行业/团体标准10项。

采访中,蒲吉斌一再提及老一辈科学家,表达钦佩之情。“他们为了国家的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甚至牺牲在科研岗位上。对于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来说,虽然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但有些事情是不会变的,必须要传承好科学家精神,为国家的自立自强添砖加瓦。”

对于他来说,现阶段的“传承”和“发扬”,具象到了“国字号”重点实验室的加速建设上。

年初,在院地协同推进下,以及宁波材料所上下共同努力下,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这只是起点。要实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实验室的目标,必须加倍努力、爬坡过坎,让实验室的成果更好地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针对正处于人生困惑期的年轻人,蒲吉斌也给出了建议:“很多人的成长路径是螺旋形或者波浪形的。面对低谷期,不要着急也不要气馁。相信只要努力奋斗,肯定能有好的结果。”

(原文发布于2025年11月8日甬派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