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熊建波:以工匠精神为国家基础建设添砖加瓦
2020-07-17 13:40:00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分享至:

成绩来自勤奋,荣誉源于执着。“成就你的,不是你的伶牙俐齿,而是你的勤奋、努力与坚持,以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这,是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熊建波的座右铭,更是他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自2002年加入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航研究院)以来,熊建波秉承为国家基础建设添砖加瓦的信念,恪尽职守、锐意创新,以工匠精神锻造科技品质。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熊建波参与港珠澳大桥项目


初心不改  坚守耕耘科研最前线


2002年,熊建波加入历史悠久、成绩斐然的四航研究院建筑材料耐久性团队,该团队自1986年就在广东湛江建立了工程材料海洋暴露试验站,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工作,经过三代人薪火相传,始终致力于不断提升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持续开展新技术的研究。


数据是研究的基石,为了获得详实的数据支撑,奔波于广州与湛江的试验站之间放置试件、采集数据成了团队成员的“家常便饭”。“当年因为交通不便,从广州到湛江需要经历20多个小时的长途颠簸,晚上到达后仅稍作休息,第二天凌晨4点钟又得趁潮赶赴现场取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路上,伴着周围海浪的声音,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前进,稍不留神儿脚便踩入了海水里。”熊建波对当时的取样场景仍记忆犹新。“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混凝土小试块,在隐秘的湛江港码头底下,经历了一道又一道海水的冲刷洗礼和一层又一层海洋生物的附着积累,在这众多平凡的暴露试件背后,隐藏的却是不同海工结构的耐久性规律。”熊建波感慨地说道。


暴露试验站多年来放入100多种将近3000多块混凝土试件,获得了上万组的现场暴露试验数据,为重大海工工程耐久性设计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以熊建波为代表的一批批团队成员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在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寿命的科技路上前行。


不辱使命  勇破世界级技术难题


2009年,建筑材料耐久性团队凭借二十多年来暴露试验的累积以及在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等大型工程中取得的丰富经验,牵头承担了“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积累了数十年的珍贵数据终于登上了世界瞩目的舞台。熊建波受命担任其中专题四——“跨海集群工程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项目的负责人。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集桥、岛、隧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构形式于一体,却要求120年的使用寿命必须得到保证。“基于可靠度的120年全寿命设计方法是一个在国内外使用甚少的方法,在实际工程中更是从未曾真正使用过,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熊建波带领着项目成员决心全力以赴。


经过多番讨论、大量计算和反复验证,熊建波和项目成员发现,工程项目其实就和人类一样,同样具有出生、生长、衰老的全寿命周期特征,而从暴露试验站近30年来积累的数据,就是海港工程耐久性的“基因库”。熊建波带领项目组兵分四路,成立了现场数据采集小组、数据整理小组、统计分析小组和计算验证小组,开始对大桥的“基因”进行编辑。他们一方面根据研究持续补充数据,另一方面对近30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有效筛选和科学分析,按照95%的保证率进行统计计算,通过对“基因库”里7300多组暴露试验数据、1400多个实体工程样品入手,按照可靠性设计方案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终于优选出能够保证大桥健康长寿的“基因组”,建立了基于概率理论的“港珠澳模型”,实现了基于可靠度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在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首次应用。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利用暴露试验的规律对全桥(包括岛、桥、隧等)不同构件的混凝土配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高耐久的混凝土基准配合比,成为全桥各标段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设计的参考依据。


在项目研究的八年时间里,熊建波带领着项目成员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以严谨的态度逐一击破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等重要参数计算难关,创新性地提出与120年设计使用年限有定量关系的耐久性质量控制指标,编制了《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南》与《港珠澳大桥混凝土耐久性质量控制技术规程》,在大桥全桥建设中全面颁布,作为大桥耐久性设计、混凝土检验控制标准,全面指导施工,并参与编写港珠澳大桥专著两本。此外,熊建波还作为领头人率领项目团队围绕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保障科技攻关的作品——《打造工程长寿命保障技术链条·助力交通工程耐久性提升》参加广东省直单位第六届工作技能大赛,荣获改革创新类优秀成果表彰,相关课题成果获得2018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是对几代科研人几十年的付出和坚守最好的回馈,熊建波作为其中一员自豪不已。


精益求精  先进成果获多项荣誉


基于多年的沉淀与积累,熊建波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的不断更新,现行的水运工程建设标准中防腐蚀技术内容的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水运工程建设的需要,我国水运工程结构防腐蚀的设计、施工和检验验收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已迫在眉睫。于是,2013年熊建波提出了编写《水运工程结构防腐蚀施工规范》。“规范的编写是辛苦的,需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同时也要对行业规范了如指掌,以便保证规范的严谨性及先进性。”熊建波说到。为了该项目能够获批立项,他埋头于堆积如山的国内外现行标准规范中,仔细研读,分析对比各项条款,针对现行规范的不足之处,提出编写该规范的必要性。在大量前期工作和资料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工作大纲,并很快正式获批,规范的编写工作也根据制定好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经过600多个日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将报批稿顺利地提交到交通运输部。该规范完善了我国现行水运工程标准,与参编的《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配套使用,今后将为我国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和监理工作提供先进、合理、可靠的技术参照标准。


多年来,熊建波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完成了包含深圳港盐田港区、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深中通道、浙江北向大通道、远海、肯尼亚蒙内铁路、加纳特马集装箱码头、马来西亚东部铁路、吉布提项目、纳米比亚鲸湾码头、多哈新港等重大项目的技术服务支撑8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获授权国家专利共计25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编写省部级工法5项,国家级工法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标准9部,广东省标准2部,港珠澳大桥和青岛海湾大桥等重点工程专用技术规范3部;参编出版专著4本,发表专业技术论文50多篇。


随着个人在行业的技术影响力逐渐上升,熊建波被选聘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项目组专家、交通运输部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行业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交建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在中国建筑学会、中国CSTM建材领域委员会、中国航海学会、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广东省硅酸盐学会、广东省土木学会等社会科研机构担任技术职务,还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促进我国交通水运行业的技术进步、水运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熊建波获评广东省技能大赛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


个人简介


熊建波,1979年11月出生,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材料物理化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先后获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科研平台“2017年度创新人物”、 中国航海学会青年科技表彰人选、广东省土木建筑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等多个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