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皆巍峨,难挡想上心 —— 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飞院长
2019-08-13 16:23:31 作者:殷鹏飞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1.png

 

坐落于京南大兴新区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不仅是首批获准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 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高校,同时也是 CDIO 国际组织正式成员。


2.png

 

艰难困苦,玉汝已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走过了41 个春秋。其立足于我国实际需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厚积薄发,在先进材料研发及腐蚀防护研究方面不断突破,逐步在国内乃至国际领域崭露头角。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飞院长,下面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追溯学院的光辉历程,共同展望我国材料学科未来趋势。

 

记者:请您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重点介绍一下您所在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

 

陈院长: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 1978 年,由北京化工学院二分院、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发展而来,1992年更为现名,2000 年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划转北京市管理。40 年来,学校秉承”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办学理念,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传承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 38300 余人。


材料、能源和信息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材料工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工业。据国家今年刚刚颁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南中关于制造业的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的预测,2020 年,对材料人才的缺口达到了 300万,到 2025 年,对材料人才的缺口将达到 400 万。为了满足我国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6 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增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2012 年又进一步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特种弹性体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于 2016 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材料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教深度融合。近 5 年材料学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8 项、973 计划子课题 1 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1 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 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 150 多项,人年均科研经费 20 万元。近 5 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40 余篇,其中 SCI/EI 检索收录 110 篇;申请发明专利 107 项,授权发明专利 30 项。2012 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2018 年”高性能聚异丁烯热塑性弹性体关键技术开发“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科技发明三等奖。2014 年以本学科专业主要参加的”协同共赢,长效稳定产学研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 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8 年”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png

材料学院现任领导班子合影

 

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实施”全程导师制“,坚持立德树人,突出科教融合,重视产学研用。40 年来,材料学院已为国家输送本科、硕士毕业生 2500 余名,本科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7% 以上,考研率在 15% 左右;研究生就业率达到 100%。


材料学院实施本科生大类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150 余人,硕士研究生 30 余人。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骨干,1 名校友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材料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 个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1 个,并与 30 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支撑。


材料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近 3 年先后与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大学、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挪威诺维克工学院等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先后选派了 5 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目前有 16 名本科生在国外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png

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大学Faust教授来校学术交流

 

5.png

美国奥本大学程忠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徐卓教授来校学术交流

 

6.png

韩国两院院士釜山大学河昌植教授来校学术交流

 

7.png

日本熊本大学伊原博隆教授来校学术交流

 

8.png

美国波音公司与中国商飞的技术专家来校学术交流

 

材料学院教学和科研设施齐全。材料学院实验楼使用面积 1500 平方米,建有专业实验室、材料成型加工中心、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超过 3000 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 特种弹性材料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纳米光电子技术研究中心及航天材料研究中心四个研究中心,试验室面积达 2000 余平方米,设备投资额 4600 余万元;拥有液相凝胶色谱、差示动态热量扫描仪、X射线衍射仪、双螺杆挤出机等大型仪器设备 30 余台,充分满足材料学科本科生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为培养具有系统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强力的支撑。


9.png

 

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科教深度融合、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0.png

 

记者:一个学院的院训体现了整个学院的风格和精神,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训是”金石共铸,道艺兼修“。请您为我们解释一下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精神和内涵呢?

 

陈院长: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金石共铸“:”金石“即金属和矿石,是我国古代对材料的代名词,这里也指代我们的学生。一方面,这两种材料和我们学院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我们材料学院也希望能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锤炼我们的学生,所谓”百炼成金,琢玉成器“,把他们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我们叫”金石共铸“。


另外说一下”道艺兼修“:这个道是精神积极的一个表化是品德修养方面的一个要求。我们说的这个艺是知识与能力并重,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上是希望思想道德和知识能力,我们是一起来进行培养。同时,为我们国家,尤其是北京市的高水平的应有型人才(培养)做我们的贡献。在《汉语大辞典》中,”道艺“指学问和技能。孔子在《论语》中曰:”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为“大道”,是精神积极的表化,是思想的磨砺,是品德修养的要求。“艺”在《辞海》中指才能和技艺。“道艺兼修”可引申为思想品德养成和知识能力培育并举之意。


“金石共铸,道艺兼修”作为院训,意为要注重人格培养和品行修为,戒骄戒躁、严谨求实,凝心聚力、专志于学,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以达成人生理想之远大目标。


 11.png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与工程学院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陈院长: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学科方向。经过 40 年的建设,本学科在正离子聚合、功能材料制备技术、表面工程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环保与再利用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我们在材料研发和腐蚀防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该方向以弹性体复合材料为特色,致力于研究弹性体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大分子工程。建立水、离子液体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等绿色溶剂可控正离子聚合制备聚异丁烯特种弹性体的方法与理论;实现活性 / 可控正离子与大分子反应工程相结合,制备出星形、嵌段支化以及功能性等不同拓扑结构的弹性体,提升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生产新型弹性复合材料的创新能力。通过获取分子结构、材料本征性能以及复合材料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实现特种弹性体在生物医用、形状记忆等方面的应用。


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近 3 年承担国家 973 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7 项,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大提升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7 项,承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重大横向科研合作项目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10 余篇,被 SCI 收录论文 2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2018 年 11 月“新型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热塑性弹性体(SIBS)制备及其应用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科技发明三等奖。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3 项。


承担国家 973 项目子课题“绿色低碳可控正离子聚合制备饱和弹性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离子液体介质中正离子聚合及其制备聚异丁烯类弹性体的研究”、“水相活性 / 可控正离子聚合机理及其共聚合制备聚异丁烯基弹性体的研究”、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项目“离子液体介质中异丁烯共聚甲基苯乙烯弹性体制备小试研究”等 20 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


在材料学方向:该方向致力于研发新能源材料、能源转换材料等核心功能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通过建立新的构效关系,探讨材料成分 - 结构 - 性能 - 应用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制备技术及性能调控能力,获取具有新结构、新功能及高性能的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围绕北京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石墨烯等低维材料、高性能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金属材料表面陶瓷化技术方面的研究。积极促进新材料研究在新型电池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海洋工程领域、智能制造领域的成果转化。


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近 3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项,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大提升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11 项,承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重大横向科研合作项目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被 SCI 收录论文 4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7 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 2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4 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核 - 壳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惰性气体选择性富集机理”、“磷烯 / 导电聚合物复合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超电性能研究”、“新型 SrSiO 3 基固体电解质的性能优化和氧离子传导机制研究”、“智能凝胶中多重梯度单元与梯度结构的构筑及其响应形变控制”、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 50 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


材料加工工程方向:围绕国家对绿色、环保的要求,致力于塑料的环保与再利用以及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加强再生塑料行业标准建设,满足国家及北京市在固体废旧塑料回收方面面临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发再生塑料制备及成型加工新技术。积极开展工业设备和管道的腐蚀行为研究,为设备的长寿命、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在材料腐蚀科学与防腐蚀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腐蚀电化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腐蚀电化学、新型缓蚀剂等,同时开展防腐蚀施工技术咨询、防腐蚀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工作。


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近 3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 项,承担企业委托科研项目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被 SCI 收录论文 2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8 项。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5 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聚物对受限两嵌段共聚物 /均聚物共混物相行为、结构和形貌的调控作用”、“缓蚀剂负载型 LDHs 复合薄膜的生长行为及防护机制研究”、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 30 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


在腐蚀防护领域:材料与工程学院围绕国家对绿色、环保的要求,致力于塑料的环保与再利用以及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加强再生塑料行业标准建设,满足国家及北京市在固体废旧塑料回收方面面临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发再生塑料制备及成型加工新技术。积极开展工业设备和管道的腐蚀行为研究,为设备的长寿命、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在材料腐蚀科学与防腐蚀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腐蚀电化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腐蚀电化学、新型缓蚀剂等,同时开展防腐蚀施工技术咨询、防腐蚀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工作。


成立数十年来,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近 3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 项,承担企业委托科研项目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被 SCI 收录论文 2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8 项。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5 项。


同时除了自主研发,学院还特别注重参与国内相关行业的学术交流,我们加入了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再生塑料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等学术组织。


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聚物对受限两嵌段共聚物 /均聚物共混物相行为、结构和形貌的调控作用”、“缓蚀剂负载型 LDHs 复合薄膜的生长行为及防护机制研究”、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 30 余项纵横向科研等课题的研究攻关。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目前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政府有哪些政策或措施来激励材料学科发展?

 

陈院长: 材料作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资,一直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行。当今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其基础物资正是以硅为代表的功能材料。2011 年中国政府公布的促进经济转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正处其中;而其他四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也都与材料密切相关。在专家评选的中国 2011 年十大科技进展中,有六项也得到材料研制的有力支撑,分别是歼-20飞机、北斗导航系统、快中子堆、嫦娥二号、神八天宫对接、蛟龙号潜水器。


现代材料科学通过改进已有的制备技术或发明新的技术,从而获得更高性能或具有新性能的材料。通过表征设备性能的提高,从更深入的层次来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是本学科发展的总体态势。随着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更为明显。准晶、超构材料等超出平移周期性但又具有广义周期性的晶体,碳 -60- 碳纳米管石墨烯材料,超晶格材料,诱导人体组织生长的生物医学材料应运而生,为材料学科的丰富与拓展打开了新的前景。


因此,材料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咨询和思想库作用,长期深入开展基于国家利益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材料战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重要保障,未来将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下,全球新材料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术加速融合,互联网 +、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新 材料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大背景下,欧美日俄韩等全球 20 多个主要国家 纷纷制定了与新材料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启动了 100 多项专项计划,大力促进本国新材料产业 发展。相对而言,我国新材料产业起步晚、底子薄,材料先行战略没有得到落实,核心技术与专用 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整体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通过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规划发展目标与任务等构筑起 新材料发展政策金字塔,予以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指导。其中纲领文件主要为《中国制造 2025》, 指导性文件包括《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发展任务与 目标相关文件包括《“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等。此外,我国还于 2016 年 12 月首次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组长,国家大力振兴新材料产业的决心得到充分体现。

 

记者:目前人类科技飞速发展,材料领域也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先进材料涌现,请您谈谈材料学科的发展对于我们学院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而作为一名“材料人”应如何更好的适应行业的发展和要求。

 

陈院长: 材料作为一个基础产业,永远是国家发展的必须的东西,是战略性的。实际上我们培养学生利用对结构的分析,弄清一个材料的基本结构,怎么制备,以及它的性能,最后满足应用。这形成一个四元素构成的材料人。说简单一点,就是结构、性能、加工,最终应用。这样学生掌握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我们首先看一个材料,什么是金属,什么是木材,什么是高分子,什么是陶瓷,实际上我们往往去从宏观上看的。作为材料人,我们要知道它的微观组织结构,决定了宏观的性能。宏观的性能又要满足不同的工矿、不同条件的需求。这样的话,我们通过我们的理论学习,我们来创新创造,来满足社会和各方面对材料的需求。你需要材料有更高的强度,我们从结构入手。你需要材料更好地耐腐蚀、耐磨损,我们从接受入手。这样学生实际上知道了材料的根本,来解决它的宏观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材料人未来的定位。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我们材料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院重视校企协同育人,搭建了“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 金石创新学堂”、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字母记分制、平均学分绩点(GPA)综合评价指标、大类招生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校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院之一,高分子专业 2016 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4 年以本学科专业主要参加的“协同共赢,长效稳定产学研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 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获的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8 年“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材料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简称URT)等课外科技活动,每年有二十多个项被列为北京市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年投入经费 30-50 万元。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北京地区一等奖、二等奖等优异成绩。

 

13.png

2014年获首届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二三等奖

 

14.png

2013年获第一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15.png

2014年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和团体优胜奖

 

16.png

2018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最佳组织奖

 

从 2006 年开始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在校研究生 50 多名。2012 年启开始自主培养化学工程(新材料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8 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非常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主力作用,研究生就业率达到 100%。


40 年来,材料学院已为国家输送本科生、硕士毕业生2500 余名,本科生就业率超 97%,考研率在 15% 左右。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骨干,1 名校友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78 级校友广州市聚赛龙工程塑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源增先生为报答母校,在材料学院设立“聚赛龙”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材料学子。


每年材料学院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辩论赛、演讲比赛、五四合唱、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十佳歌手大赛及体育赛事等,立德树人,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记者:您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长,作为学院的管理者和领航者,请您谈谈学院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和规划,您将如何带领学院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陈院长: 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新技术革命的先导。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围绕学科建设这条主线以学科评估为契机,在师资队伍、党的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在师资队伍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按照“鉴人品,看学历,重能力,论作为,选人靠眼力,育人靠能力,用人靠魄力,管人靠心力, 留人靠魅力”的人才观,坚持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把提升教师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熟练、爱岗敬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 41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12 人,讲师 16 人,平均年龄 43 岁,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0%。形成了以蒋毅坚教授、郭文莉教授、崔秀国教授、陈飞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中青年副教授为骨干的队伍梯队,2012 年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


坚持“事业引人、环境育人、感情留人”的原则,为现有教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积极认真的落实学校相关的教师培养政策,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材料学院教师队伍的特点是中青年骨干多,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博士多,学历高;教学第一线的多,教师教学积极性高;担任本科班主任、优秀学生导师的多。目前学院拥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4 人,北京市、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4 人,北京市青年英才 1 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9 项,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3 人,校级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9 项,校级优秀辅导员 1 人。博士或硕士生导师 24 人。拥有一个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


武光明教授、王浩副教授和陈飞教授分别获得我校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润物无声,化感师恩 --- 我爱我师”十佳教师称号。


17.png

材料学院党委委员合影

 

18.png

材料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委员合影

 

在党政建设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下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功能材料系、实验中心、综合办公室 5 个教工党支部和 1 个研究生党支部、5 个本科生党支部,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材料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把党建工作与特色材料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材料学院党委坚持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集体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监督重大决议执行,依靠师生共同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专业建设方面:材料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于 1978 年化学工程(高分子专门化),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于2016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9.png

2016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

 

20.png

2016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 2009 年,功能材料专业成立于 2011 年。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实验与工艺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训练、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企业学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 5 年来,承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5 项,在《化工高等教育》、《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刊物发表教改论文 17篇,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 2 部,其它教材 3 部。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 3 门。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 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1 个,并与 30 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支撑。


但国家对新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材料领域发展迅猛,学校对材料学科的总体发展寄予了更高的希望,掌科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如①学科尚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②学科尚无国家级的科研平台③学科在教学方面尚无国家级的教学名师及教学成果等。


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的基础下加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持我校材料学科在市属高校现有的领先地位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尽早步入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仍然是我院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我们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点规划:


1、继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有了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才能出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有了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吸引高水平的学科骨干人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科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材料学科既重视提高本学科的科研水平,还不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现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如提高代表性论文质量;培养新的增长点,继续引导教师培育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


4、提升教学与教材质量。鼓励教师出版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和实验教材 , 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的教材建设,使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材料学科的建设和改革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 ,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不懈的努力。目前,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建设只是初具规模 , 因此实验中心的建设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细化改革,在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方法与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和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以” 大材料 “学科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平台实验中心,发挥实验室的最大功效,推进材料学科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总目标。


后记: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履行肩上之责 , 扛起青年梦想之担。立足社会需求,高度重视学生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今朝学子,明日栋梁。衷心希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每一位学子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人物简介

 

12.png

 

陈飞,男,1971 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特种弹性体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 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3 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17 年 11 月晋升教授。2009 年 7 月起先后任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学、化学工程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材料的绿色表面工程处理技术以及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的研究,兼任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第八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热加工工艺》杂志编委会编委。以第三完成人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被 SCI 收录 20 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4 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5 项;参编专著 2 部,编写教材 1 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