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内绿色建材是否真“绿色”
2013-11-15 10:06:51 作者:杨斌来源:

  绿色建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类对绿色建材的要求日益迫切,也基于绿色理念不断地创造着更多、更好的建筑材料。然而,关于绿色建材的详细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全面、确实的表述。

  近年来,新型环保建材不断涌现,长期苦于传统竞争的各大商家,纷纷采取“绿色转型”,意图切分环保大蛋糕。但当建材卖点从“环保”到“健康”再到“保健”的时候,消费者表示质疑。绿色建材真的是绿色环保吗?真的具备所说功能吗?

  绿色建材应包括满意的使用性能、优良的特殊功能性、健康安全性以及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性四个方面。人们会经常听到诸如环境协调建材、健康建材、节能型建材、保健建材、安全舒适型建材等所谓的绿色建材,这些表述突出了产品在使用阶段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效益等方面的意义,忽略了建材的基本使用性能并且为涉及生命周期各阶段对环境影响的表述。事实上,环境协调性与使用性能之间并不总是能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就要求绿色建材的发展不能以过分牺牲使用性能或最佳使用性能。

  业内人士:保健瓷砖不保健

  宣称具有杀菌、防辐射和助睡眠等功能的保健瓷砖已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商家口中的保健瓷砖神乎其神,甚至声称自家售卖的瓷砖能够释放负离子,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但当记者追问其功能原理时,该商家却不能给出明确答复,也无法提供相关文字说明。同时,保健瓷砖溢价普遍,据统计结果显示,保健瓷砖的价格均为普通瓷砖的3到4倍。

  “瓷砖能保健,这个你也信?”一位从事瓷砖售卖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说,“市场上的保健瓷砖都是自己说出来的,借助钛元素、负离子具备的功能,就将钛瓷砖和负离子瓷砖与之混为一谈,实际上根本没有事实依据。”

  业内人士:可食用地板不靠谱

  大豆胶地板、木蜡油地板、玉米地板等,这些就是近日出现的可食用地板。众所周知地板中的有害气体来源于胶水和油漆,该商家以纯植物胶水和油漆为主打,声称自家售卖地板已达到可食用级别。但在此种地板的报道中,除了可食用一个指标外,地板的吸水厚度膨胀率、表面耐磨性、密度和含水率等关键性指标均为给出明确答案。

  业内人士称:“可食用地板并未给出能够给出任何相关检测报告与证明,有概念炒作的嫌疑。”

  消费者:功能要让我们看得见

  在维舍卡颂石的专卖店里,专门设置了体验区,并摆放有实验台,消费者可以观看实验操作视频后,自己动手实验。实验项目包括维舍卡颂石去PM2.5专项实验、维舍卡颂石去甲醛实验。记者亲自动手实验结果显示:一块600*535㎜的维舍卡颂石产品,在6分钟内,可去除25%的PM2.5;一块300*40㎜的维舍卡颂石,在10分钟内,可去除68%的甲醛,这与维舍卡颂石在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相一致。

  专家:净化是关键

  美国耶鲁大学徐海博士称:“环保建材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就是说,能够达到净化空气效果的才是当之无愧的真绿色。而其它附加价值的功能不能作为环保理念,与真正的环保建材混为一谈”。

  徐海博士不仅是海龟学者,还是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经他研发的世界首创可以净化室内空气的功能型室内装饰材料--维舍卡颂石,受到了牛津大学校长和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专家的好评。现已于人民大会堂发布上市。

  维舍卡颂石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在炭硅复合材料中,负载不同的功能性材料,使得该新型材料具有吸附PM2.5与吸附分解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的两大功能。这两项核心技术均为世界首创,于2010年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专家:需看清楚产品检测报告

  专家提醒消费者,尽管我国的绿色建材 鉴定标准还未出台,但节能、环保型建材代表了建材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人性化、可再利用的特点也符合世界潮流。只是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新材料的诞生,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论证和检测的过程,以证明其工艺上的进步和对人体完全无害。因而目前消费者应该做的,就是不要迷信建材包装上的“绿色”二字,要认真看清楚产品的质量合格检测报告。

  在基于使用性能和健康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特殊功能性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性,对绿色建材的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的拓展,即“绿色建材”的定义可概括为: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优异性能和最佳使用性能、优良的特殊功能性、健康安全性以及全生命周期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的建材。这要求人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生产和使用中应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时更好地挖掘建筑材料的潜在功能,使建筑材料具有尽可能高的使用性能和使用价值。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月刊》征订启事
投稿联系:郭静 电话:010-82387968-802
QQ: 815397784 邮箱:guojing733@163.com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责任编辑:杨斌

本文为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