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仿古鉴别:识别“锈色”很关键
2013-08-09 14:22:40 作者:本站整理来源: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从古玩中牟取暴利之风在我国愈演愈烈。80年代后期,一些投机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青铜器的复仿作伪,使青铜器的复仿品达到了用肉眼无法辨伪的地步。
 


西周鸟尊(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乳钉纹圈足簋
 

       青铜器所经历的环境十分复杂,除了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的损坏、侵蚀,还有诸如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疲劳腐蚀等。这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在不断地改变着青铜器,在其表面形成各种形态的锈蚀,锈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变化着。

       仿古铜器则不然,其锈蚀一般有化学腐蚀锈与胶着锈两大类。有些仿造者用食盐、食醋、硫酸、盐酸等腐蚀铜器,或者将新仿的古铜器放到潮湿的地下埋几年,虽然铜器的表面也会生锈,但是这些锈蚀都太“年轻”,没有经历过漫长复杂的氧化过程,不会表现出协调与自然,仿造者想尽各种办法为它化妆,使它看起来像经 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这显然无济于事。

       面对市场上花样百出的仿品,有业内人士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些实用招数,供藏友们参考:

       1.从铜质及胎质鉴别:高仿品的铜质,如果没有被电解破坏,其铜质是灰白色,断口很粗糙;如果铜质被电解破坏,其胎质是灰白色粉状,很疏松。古代铜器,其铜质是红黑色的,断口很细腻,已失去铜性的胎质也是土红色,而且很坚硬。

       2.从铸造的范痕鉴别:古代铜器的范痕是铸造合模时自然形成,而现代仿制青铜器,范痕是刻意制作出来的。即使从古代铜器上翻制下来的范痕,由于翻制及制做蜡模过程中多次磨合,范痕变得棱角有些浑圆。古代铜器的范痕棱角分明,自然流畅。

       3.从皮壳及化学锈鉴别:电解皮壳及化学锈,由于形成的时间太短,性质极不稳定。如果放入水中10分钟,拿出来晾干后,皮壳及锈色会发生微小变化。因为这类皮壳及锈色中的化学试剂不会彻底清除干净,遇水会继续反应。古代铜器的皮壳及锈色是稳定氧化物和碳酸盐,遇水不会发生变化。

       4.从范土鉴别:现代失蜡铸造法,很难把范土自然烧制在仿器内。仿器上的范土都是后做的,方法有:胶粘、白水泥加颜料调和两种。范土坚硬不自然。古铜器的范土,色泽为土红色,疏松自然。

       以上四点中,专家指出最重要的是对青铜器锈色的鉴别。

       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浑身布满锈色,然而锈有真有假,识别锈、研究锈的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因为锈色一般包裹在一件器物的外层,器物上的锈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件器物大多可判定为真品。青铜器物的真锈硬度大、类型多样、层次分明。

       真锈,器物长年埋在地下,锈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浑身布满锈色,然而锈有真有假,识别锈、研究锈的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因为锈色一般包裹在一件器物的外层,器物上的锈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件器物大多可判定为真品。青铜器物的真锈硬度大、类型多样、层次分明,锈蚀很深,呈蓝绿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 是锈迹斑斑。如果一件器物锈蚀严重的会出现大幅减重的现象。硬绿锈有层次,每一层锈的颜色都不一样,外深内浅。可见结晶膜状闪光锈体,多数属于窖藏品或随葬品。

       另外,锈的颜色,反映出铜质地的好坏。古人有“黄铜不鎏金,鎏金是青铜”的说法。有一种“水坑”,锈色斑斓,人们习惯称之为“七彩”,是难以仿造的锈色。“发坑”或“半发坑”的铜锈,似发酵、发泡状,有疏松、胀裂、鼓泡、纹起等状态。青铜还有“泛金”或“返金”现象,但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未使用过就入土的器物上,这些几乎全部出土于商代安阳地层中,其他地区仅见个别。还有一类锈叫“水银古”,又称“黑漆古”,是战国至汉代的一种高技术的冶铸工艺,是价值很高的罕见品种,在唐代末期已经失传,到宋代几乎绝迹,可分表层、渗透层、坯体层,黑漆古又有红、绿、蓝、白、黄等颜色。

       伪锈颜色不正,有的呈“粉绿状”,色较鲜艳。伪锈不牢固,涂颜色的锈,有毛刷痕迹及毛发遗留。化学催生的锈,似深坑绿锈,有气孔有气味。仿造的锈必有缺陷,容易识别。
 

责任编辑:李凌

       本文由本网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