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 | 一颗初心,三代人的坚守
2021-11-02 12:07:35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腐蚀与防护之友》 分享至:
2020年12月4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认定名单,海洋基础设施长期性能野外观测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工程安全野外观测研究基地榜上有名。四航局所属研究院建材所党支部书记熊建波作为第三代野外观测基地维护部门的负责人百感交集:“这是对我们几代党员坚守初心的极大认可。”

中交四航研究院与野外观测基地的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内很多建成不满30年的海港工程纷纷出现严重的腐蚀问题,引起了当时交通部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建立了多个海洋环境工程材料暴露试验站。所谓暴露试验,就是对成型试件混凝土进行氯离子含量和耐久性等试验测试,收集试件在海水中不同侵蚀暴露龄期的耐久性数据,为开展海港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地处广东省湛江港的华南海洋工程材料暴露试验站由四航研究院负责维护管理。“在那个物资匮乏、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的年代,能把暴露试验站维护运营好,更多的还是当时党员职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我国海洋工程使用寿命。”已经80多岁高龄、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当年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领军人物潘德强回忆道:“虽然我早已退休,但很高兴,这支队伍的旗帜没有倒、精神没有退、初心没有变,它会传承下去。” 

回忆起那段往事,潘德强感慨万千,他说:“当时没人愿意接手,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条件艰苦、危险性大……关键时刻,我还是号召党员同志加入。”就这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支党员小分队乘着火车从广州来到湛江,这一走便是30年。

数据是研究的基石,暴露试验最重要的就是数据收集。“90年代从广州到湛江还需要20多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后,晚上稍作休息,第二天凌晨3、4点钟就得趁潮到现场取样。”第二代耐久性团队带头人王胜年回忆起当时取样场景感慨不已。如今的暴露试验维护的接力棒已经交到第三代团队的手里,他们回溯着前辈们的故事,传承着一代代湛江暴露试验人的初心使命。

30年,这支队伍先后往海水里放入100多种、将近3000多块暴露试件,获得了上万组现场暴露试验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为重大海工工程耐久性设计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也正是这个珍贵的“数据宝库”让港珠澳大桥120年长寿命设计成为现实。

“我们针对华南海洋环境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耐久性数据,下一步要针对全国不同海洋腐蚀环境进行研究。”熊建波在建材所会议上提议。大家各抒己见,会议一致通过了覆盖全国、网络布局的思路和一基地多站点的观测模式。

“记得在建设日照站点的时候,正赶上冬天,我们在空旷的海面上吹着凛冽的寒风、饿着肚子安装传感器,一度想要放弃,但是想到这么多年无数党员先辈的默默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就像那首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瞬间又充满了动力。”队员黎鹏平博士回忆到。在无数党员先锋的带领下,建材所团队在华北日照港、华东舟山港、华南泉州湾跨海大桥、广东南沙大桥等重大工程,配套建设了5个工程野外观测站,并在工程建设期针对典型构件预埋腐蚀监测传感器以实现实体结构的原型无损观测,为获批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团队和全体党员的努力下,建材所先后主参编了广西《海港工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规范》和广东《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港口水工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2019年主编的《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GB/T51355-2019)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两部国家标准也顺利施行,实现了在混凝土耐久性领域编制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大满贯。

如今,党建引领在建材所党支部奏响的“科技交响乐”还在继续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