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廖圣智:勇担使命谋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2017-12-27 11:34:25 作者:王元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1

廖圣智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副所长

 

    十三五期间,我国航空装备的主攻方向之一是巩固大型灭火 / 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浮空飞行器等特种飞行器设计与研发在国内的主导优势地位;积极拓展试验、总装集成、试飞等业务;建立水面飞行器、高性能轻型直升飞机、轻型飞机等通用飞机的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体系,推动轻型航空器核心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发展水上飞机、浮空飞行器等特种飞行器。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一直秉承“强化航空、突出产业、变革创新、做优做强”战略,致力于发展水面飞行器、浮空飞行器、通用飞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为了全面了解中国特种飞行器的发展战略及使命任务,探秘其未来发展方向,记者特邀请到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廖圣智副所长作相关方面的精彩解读。


    装备强则军事强,军事强则国家强。廖所长表示,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以下简称“特飞所”)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集团公司和通飞公司发展战略,以军民用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变革创新为引领,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航空科研与军民用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特飞所的使命是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引领中国水面飞行器、浮空飞行器和通用飞机技术发展,为用户、股东、员工、社会和其他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特飞所的愿景是致力于发展水面飞行器、浮空飞行器、通用飞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特飞所的战略是强化航空、突出产业、变革创新、做优做强。


    运用创新意识 谋求科技产业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从事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研发的主机研究所,廖所长介绍,特飞所坐落于湖北荆门这块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依山傍水的荆楚大地五十多年。特飞所秉承三线人、军工人自立自强、求实创新的精神,依托航空报国的坚定理想信念,创造了一个个的第一,填补了一项项的空白。


    (1)辉煌历史,必将载入国防建设史册

 

    特飞所从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宣告成立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依靠国内技术力量,独立研究设计大型水上飞机,填补我国水上飞机和水面飞行器的空白。


    当时我国航空工业刚刚起步,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国内经济困难,没有技术资料、没有试验基础,连职工宿舍和办公室也没有。只有从各地调来的100 多名科技人员,这群以共同信念和共同使命维系起来的特殊群体,凭借着他们仅有的绘图用鸭嘴笔、丁字尺以及记得滚瓜烂熟的数学公式、力学定律,凭借着他们那从大海上起飞,飞翔蓝天的绚丽“蓝色梦”,不分昼夜、四处奔波,从旅社租房间当宿舍,从大学借屋子当设计室,将厕所隔出来当资料间,用床板支起来当绘图桌……条件虽艰苦,可是他们高兴,他们为自己能够从事祖国填补空白的事业而兴奋。


    1973 年,由特飞所设计的我国第一架大型水上飞机顺利出厂并通过静力破坏实验,1976 年 4 月 3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大型水上飞机首飞成功。大型水上飞机巡逻海疆任务,经受住了海浪的撞击、海风的吹打、海水的剥蚀,用事实再一次证实飞机的安全可靠性以及战术性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1986年《解放军报》发布头版头条新闻,称“第一代大型水上飞机,填补我国飞机制造业的一项空白”。1987 年 5 月,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后,特飞所主动请缨将水轰五成功改装灭火飞机,参加了青岛黄岛油库灭火战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军品科研任务骤减,特飞所的科研人员将科学研究的触角伸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水上飞机和水面飞行器的研究从军工的小天地推向民用的大舞台,研究设计出了适用于开发内陆江河、湖泊的轻型水上飞机、水陆两栖飞机,适用于旅游的快速气垫船,适用于近海巡逻、预警、救护的充翼艇等,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我国水面飞行器研究领域的技术空白点。1982 年又与新疆农牧业厅签订联合研制超型农用飞机的合同,仅用10 个月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第一代超轻型农用飞机,这种自重 150 公斤、载重150 公斤的超轻型农用飞机,在播种、灭早、森林防护、空中摄影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至今已经研制生产出陆上型及水上型十几种型号。


    (2)残酷现实,面临激烈竞争艰难探索

 

    从建所以后最先开始的水上飞机研究到 1976 年水轰五的首飞成功,特飞所一路摸爬滚打,用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该机型并没有给特飞所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反而因为种种原因下马,中航工业的“特种部队”曾一度淡出了人们视野,愁肠百结的同时也写下了20多年没有航空军品任务的遗憾。


    没有型号,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老技术人员留不住,年青人才招不来,人心涣散,效益低下。痛定思痛,在黑暗中摸索,在困难中前行,永不服输历来就是军工人的鲜明“标签”,大力发展民品产业成为特飞所寻求生存的一个出口。医疗器械、汽车车灯、雨刷、糠粞分离器、酒精敏感器甚至是太阳能锅,做得非常辛苦,生存得异常艰难。


    1994 年,特飞所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选择了摩托车液压制动器作为民品的主攻方向,成功研制并填补国内空白,这一次真正地将核心技术抓在手里,终于迎来了民品产业的大发展时期,年产量的翻倍增长,年收入从当初的 1 千万元增长至今天的 8 亿元,“航特”知名品牌的成功打造成为了特飞所当年继续走下去的经济支撑,更是精神支撑!


    但在经济效益整体提升的同时,特飞人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他们清醒的知道,没有航空军品的企业,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航空企业,也无法为国防军事发展做贡献。因此,特飞所提出“以民养军、以民促进、军民融合、共同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航空兴则特飞所兴、产业强则特飞所富”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研所改革的新路子。


    在发展方向上,实施由单一的军工科研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龙头,产业发展与技术发展并举,科工贸一体化发展转变。


    在组织模式上,彻底打破按单一科研型模式设置的机构,并进行优化重组,对原有十大研究室按照“浓缩航空、集中优势、分流重组”的原则重新设置,成立航空研发中心。


    剥重减负,轻装上阵。在依靠民品求发展、求壮大的同时,一支航空科研的精英队伍保留下来并发展起来,一直潜心致力于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的技术研究。


    (3)凤凰涅磐,抓住发展机遇华丽转身

 

    因为信念所以执着,因为使命所以坚守。正是由于这份执着和坚守,特飞所才会在沉寂了二十年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亮相。

 

    2007 年 6 月,“海鸥”300 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研制批准立项,特飞所是总设计和总负责单位。该机型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仅只用了短短 12 个月,创造了国内同类型飞机研制的新纪录。痛苦的沉寂、艰难的阵痛之后,特飞人终于又迎来了实现梦想、报效祖国的机会。


3

 

    特飞所二十多年来无型号任务的“破冰之旅”正式启航。2009 年 2 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式批准 AG600 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研制立项,特飞所再一次成为又一大型飞机的总设计师。这也是中航工业重组整合后第一个立项的大型民机型号,是国家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型号的相继立项,令特飞所底气十足、信心十足、干劲十足。特飞所提出“发展两大系列、建设三大基础技术实验室、提升四大特色专业技术”的发展战略,在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速水动力实验室、浮空飞行器综合实验室和腐蚀防护与控制实验室,注重提升水动力技术、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浮空飞行器特殊技术和水面飞行器特殊技术。


    2009 年,按照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专业化整合的部署,特飞所负责在广东珠海组建航空工业通飞研究院,2012 年,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航空工业通飞研究院(简称院所)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个体系、两地运行”的方针,实现一体化运作。按照“全力推进军民用航空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致力于成为中国通用航空技术的引领者,中国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的领导者”的发展愿景,院所利用两地地理优势,整合两地技术资源,做到合理调配、优势互补为突破口,在战略规划、行政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体系管理、市场争取等方面实现“八统一”,真正走出了一条异地、事企一体化科研创新的新路,也进一步增强了院所研发实力。2014 年,由院所研发的 AG300 全复合材料轻型公务机实现 01 架首飞,并在第十届珠海航展精彩亮相,进行了飞行表演;A2C-1 陆上型飞机完成适航取证;水动力试验室获批湖北省工程实验室。2015年,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


4

 

5

 

    为加快浮空器研究发展,2014 年院所与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签订战略协议,积极推进武汉中国特种飞行器研发中心的建设。至此,院所荆门、珠海、武汉“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以技术突破为主导 力创累累硕果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特飞所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在特飞所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特飞所现有科研人员 1000 多人,其中研究员 70 余人,高级工程师 220 余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0 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库专家多人。利用珠海特区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其中,部分高层次研发人员来自洪都公司、哈飞公司、陕飞公司、昌飞公司、直升机研究所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中航工业的骨干企事业单位,还有从海外招聘的人才,初步形成了强有力的研发团队,为打造世界知名的飞机设计研发中心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6

 

    特飞所现有科研成果 127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 9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8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14 项,科技进步二等奖 26 项,科技进步三等奖 24 项。


    特飞所设有总体气动、结构强度、动力环控、电子电气、系统主机所必备等专业以及航空高速水动力、航空腐蚀防护与控制两大特色专业;拥有高速水动力、腐蚀防护与控制、强度、综合航电、飞控液压、飞控仿真等配套专业实验室。建有高速水动力、腐蚀防护与控制两大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水动力设计与验证湖北省工程实验室、轻型运动飞机两大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在研发设计方面,拥有 CATIA V5三维设计软件、搭建了基于 VPM 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拥有 NASTRAN、PATRAN、MSC.Adams、FLUENT、ANSYS、DYNA 等一系列仿真软件,实现了型号研制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在管理信息化方面,拥有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档案管理、标准化管理等信息系统,优化了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


    在试验验证方面,高速水动力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拥有“亚洲之最、世界一流”的航空高速拖曳水池,可承担通用飞机、水上飞机、飞机水上迫降、地效飞机、气垫船、高速艇、潜艇及水下拖曳等多项水动力试验任务;拥有国内唯一的航空水上迫降专用试验水池及开展飞机水上迫降模型试验的全套设备与检测仪器,可完成各类固定翼及旋翼飞机模型水上迫降、各类水面水下航行体的波浪操纵性、固定翼飞机机身舱段及旋翼飞机实机着水撞击等试验研究任务。同时建设有水动力设计与验证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可开展湖北地区的航空、船舶、兵器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试验任务。


    腐蚀防护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航空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机体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CPC)的综合实验室。现拥有腐蚀疲劳试验机、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步入式环境试验箱等腐蚀防护检测分析设备和加速腐蚀环境试验设备,具备结构抗腐蚀设计与分析、结构日历寿命评定、腐蚀损伤维护与修理等试验验证能力,可开展多项标准以及非标环境试验的能力,可完成各类武器装备材料、结构、部件及系统等环境适应性评估及验证。


    强度实验室具备通用航空飞行器整机结构强度试验能力,拥有 32 通道协调加载系统、528 通道数据采集器、400升静音油源、25KN ~ 200KN 各种吨位的液压作动缸、相应吨位的拉压力传感器、250KN 疲劳试验机以及 100KN、600KN、1000KN 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试验设备。具备完成中小型软式、硬式、软硬混合式结构小应变、小位移的静力、疲劳试验能力,可承担材料、组件、部件、全机的静强度、动强度、疲劳试验等。


    综合航电实验室具有世界航空领域多种主流航电建模开发软件、软件测试工具、系统工程化管理软件、电子系统基础测试平台、综合电子系统内外场测试平台以及世界最先进的 EMC 测试设备,可完成各种型号飞行器航电建模、开发、系统集成、采集测试等研究任务,是世界先进的基于航电系统一体化设计、仿真、测试平台。


    飞控液压实验室拥有铁鸟台架、地面液压源、测控系统、机械泵驱动系统、移动液压源、主操纵面加载系统、简易飞行模拟系统等试验设施,用于全尺寸模拟 AG600 飞机系统验证飞行操纵系统、液压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完成系统综合试验以及适航取证试验,验证系统设计与适航条款的符合性。支持机上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进行排故验证。此外,也可完成通用飞机飞行员飞行模拟培训。

 

    飞控仿真实验室拥有飞机模型仿真计算机、仿真主计算机、实时仿真目标计算机、部件模拟计算机、实时网络系统、测控单元、模拟座舱及仪表系统、工作台、立式机柜等 10 台(套)设备。可完成飞机和飞艇飞行控制综合设计、仿真、试验、演示等;具备飞行器地面半物理仿真试验及人机操纵(模拟座舱)训练以及飞行控制系统演示试验能力。

 

    水上试飞基地拥有 1800m*45m 4D级陆地跑道及 3000m*200m 水上航道及部分机务场务保障条件,可满足 AG600 飞机转场陆地起降、水上起降试飞的需求。


    轻型运动飞机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开展轻型运动飞机的研究,充份利用特飞所多年来在多个通用飞机(A2C、A2C-L、海鸥300、AG600、AG300等型号)型号研制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将航空成果用至于产业化发展上。轻型运动飞机工程研究中心的组建,可填补我国通用航空在水上飞机、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生产、运营等方面方向的空白,并通过市场激励,促进技术升级,提升该类飞机制造工艺、新型复合材料运用于机体结构等方面技术水平,对我国航空工业水平进行有效补充。同时通过开发高性能轻型运动飞机,能进一步将轻型运动飞机在中国的生产制造及飞机系统供应商的积极性提高,从而促进轻型运动飞机全产业链在中国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普及型大众化低成本私人飞行做出贡献。通过轻型运动飞机在全国的发展,也可培养一大批关注航空的人群,从而增强国民的航空意识,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国家战时飞行员需求缺口提供大量的储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是国家落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实施推进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国际产业转移为民用航空发展带来机遇。《湖北省“十三五”民用航空发展及中长期机场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荆门等地民用运输机场建设工作,通过拓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渠道、构建航空应急援救体系,扩大民航服务范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的新要求下,2016 年 7 月 26 日集团公司下发了《中共中航工业党组关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决定》,特飞所必须要抢抓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机遇,实现突破性发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1)转变观念,实现任务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发展通用航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成功为目的。在以往的通用飞机研发过程中,虽然强调了市场的需求,但在研发过程中,往往以完成任务作为第一要务,不计成本,牺牲性能,不为用户着想,把市场的需求抛到了脑后,最终结果是产品出来了,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要将市场需求贯穿到研制全过程,要将市场的需求转化为设计的输入及设计要求,要为用户着想,把产品给用户带来最大利益作为我们的使命。要将市场需求分解到每一系统,每个环节,一切的评判标准以是否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唯一标准,要为满足市场需求绞尽脑汁,真真的把市场需求落到实处。


    (2)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研发流程

 

    将市场需求落到实处,创新流程是关键。通用飞机的研发现在主要还沿用军机的流程,重点是如何去使产品在功能上的满足,设计方案在设计初期就固化,没有市场需求的迭代过程,对产品的安全性、维护性、产品价格、使用成本等的设计流于形式,产品出来后,再回头用极高的代价去解决不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因此,要针对解决研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来创新设计流程,研究吃透国外先进通航企业的研发流程,重视前期策划和概念设计,将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迭代,加强研发各阶段产品是否满足市场需求的评估,明确各阶段设计输入和输出的具体要求和判据,并形成标准模板,流程要确保研制风险的逐步降低以及市场需求的逐步贴合。


    (3)全面开发,合作共赢,创新体制机制

 

    作为研发单位,特飞所要以开放的思维走入市场,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政策,引进外部资本,创新体制机制,服务于社会。参考国际先进通航企业的研发模式,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薪酬体系(含骨干持股)等方面创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设计、工艺、生产试制一套人马并实现市场化运作,建成能对市场快速反应的通用航空研发中心。引进国际水平高层次人才,提升研发能力,5 年内,在通用飞机研发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加强市场研究,吸引外部资本共同开发通航产品,让特飞所研发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以国际合作为契机,提升核心竞争力

 

    抓住浮空器、通用飞机国际合作的机遇,虚心向西锐和国际合作方学习,夯实基础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在水面飞行器方面,突破高抗浪性设计、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在浮空飞行器方面,突破系留气球抗风能力设计与验证、对流层飞艇长航时设计、常规及变体平流层飞艇等关键技术。在通用飞机方面,突破通用飞机先进构型、复合材料设计、载荷设计、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特飞所核心竞争力。


    (5)卧薪尝胆,奋力拚搏,向引领通航市场前进。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我国的通用航空的发展与我国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我们不仅要迎头赶上,更要有决心超越世界先进国家。因此,我们不仅要紧跟世界通用航空发展的潮流,更要研究世界通用航空发展的趋势,抢占通用航空的制高点,要积极开展垂直起降公务机、超音速公务机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向引领通用航空市场奋勇前行。


    瞄准未来市场趋势 加强技术储备

 

    当前,为适应海洋发展战略的要求,作为陆基飞机、舰载机、直升机的重要补充,特种飞行器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


    海上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拓展,为水陆两栖飞机和地效翼船遂行远海快速救援和补给、对敌舰船攻击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正在研究的三栖飞行器更是融合了水陆两栖飞机的速度和航程、地效飞机的海面超低空巡弋能力以及潜艇的水下隐身潜航特性,在军事作战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水面飞行器也正向着高低搭配系列化、高抗浪、高航程、高平台拓展性等方向发展。浮空飞行器产品可以在更高、更广的区域满足空天一体化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需求,遂行对“低、小、慢”和隐身目标的持续远距离预警监视及持续获取情报,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长航时、大载重、多功能一体化、走向临近空间、高环境适应性等。


    未来十年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支线航空运输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大力扶持和国际产业转移为民用航空发展带来机遇。通用航空产业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将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航产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这为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通用飞机研发单位的特飞所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同时也为特飞所的发展带来了全面转型和全方位发展的新机遇。


    立足“十三五”,特飞所提出“以军民用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航空科研与军民用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滚动式发展方式,完善各型产品研制技术体系;利用现有条件设施、新增保障设施及国际合作完成三类产品重要关键技术突破;开展水面飞行器、军民用浮空器系列产品(系留气球、对流层飞艇、重载飞艇、平流层飞艇)、通用飞机产品(公务飞机、轻型运动飞机、教练机、双发涡桨飞机)研制;实现民用浮空器系列产品、轻型运动飞机、腐蚀防护产业化发展;提升特飞所航空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行业竞争力。着力将特飞所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


    后记


    特飞所五十余年的“凤凰涅磐”到“浴火重生”,书写辉煌、历经磨难、自强脱困、再续华章,跌宕起伏的经历锻造了特飞人自立自强、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永不服输的志气和胆识!“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在中国航空工业蓬勃发展的伟大事业的召唤下,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庄严使命激励下,特飞所必将勇往直前,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坚定地翱翔在祖国海天之间!


    ●  人物简介

 

7

 

    廖圣智,男,1966 年 3 月生,现任航空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 / 所长,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 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结构可靠性设计分析及腐蚀防护与控制等预先研究工作,全面负责海鸥 300 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的质量、适航工作,现任大型灭火 / 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型号总质量师。曾主持并参加水轰五飞机结构定寿,地效飞行器结构设计、试验工作;参与“水陆两栖飞机结构腐蚀防护与抗腐蚀设计技术”、“水面飞行器结构动力响应”“飞机结构抗腐蚀设计与修理技术研究”、“十五”某军飞机结构腐蚀控制技术等课题的论证与研究工作。2011 年,立集团公司个人二等功 1 次;2012 年授予“珠海市高层次人才”荣誉称号(一级)。先后在《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装备环境工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出版专著 1 部。现为西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实习生导师。

 

 

 声明:本网原创,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文章来源和作者信息。未经允许,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