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腐蚀防护之友》编辑部的邀请,为杂志撰写一篇卷首语,我的第一反应是推辞,这应该是腐蚀前辈们来写的,作为《腐蚀防护之友》的粉丝,我知道每期卷首语都是前辈们从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大半生的结晶。后经李编辑一番耐心解释,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迈入中年,从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近20年,也小有心得,应该为《腐蚀防护之友》做点贡献。
与腐蚀领域的很多前辈们转行从事腐蚀研究工作相比,我可能是比较幸运的。我 1994 年进入北京科技大学腐蚀系学习,聆听过吴荫顺、李久青、杨德钧等老教授的教诲,系统学习了腐蚀防护与表面科学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去了攀枝花钢铁研究院从事冷轧热镀锌钢板的研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了运输过程引起的热镀锌钢板的特殊腐蚀——微振腐蚀,这是我第一个通过实地调研与所学腐蚀理论结合解决工程问题的案例,切身感受到了材料腐蚀学的魅力!后来,在实际工作中感到所学知识还是不够用,经过一番努力考上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王福会研究员、李瑛研究员,从事表面纳米化材料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在这一阶段,我一边深度阅读曹楚南先生的腐蚀电化学专著,广泛阅读国内外腐蚀领域前沿热点研究论文,一边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研究生研究课题相结合,充分体会到了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通过聆听恩师的教诲,知道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任何新材料、新技术及服役环境的变化均会给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材料腐蚀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永远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科。
参加工作后,我更加注重材料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学习与其它学科发展的融合,更加注重实验室研究与实际工程问题的结合,广泛涉猎国外腐蚀学、材料学、表面工程技术、力学、计算机仿真计算等方面的经典专著,这使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就钝性耐蚀合金的设计而言,不仅可以从人们较为熟悉的电子排布理论、钝性元素膜富集理论及原子渗漏理论入手,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图论来实现;在充分了解汽油等油品的氧溶解能力、稀释性等物理化学性能后,理解了在潮湿大气中的油品的腐蚀性要高于潮湿大气的腐蚀性;通过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我深刻理解了温度对材料极性的影响,知道了热水器内胆为什么用镁而不用锌来保护;理解了多种材料管路(船舶)混合使用时,即使采用了高绝缘性法兰连接,仍然无法避免贱金属材料的过早腐蚀穿孔;在船舶阴极保护系统的仿真优化设计研究中,我发现了实验室研究针对大型工程构件腐蚀防护问题的局限性,意识到计算机仿真将成为实验室腐蚀研究的深度延伸……这一切都体现了材料腐蚀学的魅力和活力。
目前,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加大了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防建设的力度。这为材料腐蚀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必将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形势下,肩负着向大众科普宣传腐蚀知识使命的《腐蚀防护之友》的责任就更加重大!衷心祝愿《腐蚀防护之友》越办越好,最终成为中国老百姓都喜欢阅读的科普期刊!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